·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九上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11.我的叔叔于勒 | |
作者:李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6 | |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创意在准点切入,连点为线,由此辐射全篇。首先由小说标题的口气引出“对于勒的称呼”这个切入点,然后由此连结为小说构思的情节线和人物情感变化线。再“织”线为篇,深入理解人物显性变化所隐含的内心世界,提炼小说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2)合理想像,片断复述 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意外遇到于勒时的言行神态。这一部分主要是促使学生熟悉情节,初步了解人物心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深入探究 1.切入标题 教师:刚才大家模拟菲利普夫妇的语气神态很逼真,充满了对于勒的恐惧和厌恶,而小说的标题却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从谁的口气出发的称呼?这个称呼有什么含义吗? 2.称呼连线 教师:与少年若瑟夫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五花八门,请同学们把它们一一清理出来。并且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称呼? 3.言行曝光 学生细读课文,研究菲利普夫妇分别使用以上称呼时的语言、行动、表情,并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之后分小组交流意见,态度明确为三个阶段:“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心灵剖析 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变与不变皆是“钱”,这个容易把握。但是涉及到对菲利普夫妇的评判则应该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要注意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商品经济时代里的。同时要纠正他们可能出现的价值观上的认识偏差。 四、技法鉴赏 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点染方面都很有特点,找出实例来欣赏。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特别注意使用“技法鉴赏”中学到的表现方法。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小说的叙述者少年若瑟夫与学生年龄相仿,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阅读小说,更能进入小说的世界,把握作者的真实用意,触摸到小说表现的小人物的辛酸。 教学步骤: 一、自由阅读,熟悉情节 二、调动情感,体验反思 假如你就是若瑟夫而不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那么: 1.你痛恨于勒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2.你嘲笑你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3.你觉得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本环节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其中渗透着这样的价值观: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持到成年,让心灵永远健康、美好。 明确:“我”不痛恨于勒,从对他的称呼、给小费的行为可以看出;“我”也不可能嘲笑自己的父母,这从对家庭拮据的窘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况且叙述里也没有对父母的丑化;“我”认为于勒只是一个不善理财而决非薄情寡义的人,从他经济稍有好转就写信表示还钱、表达怀念,破产后卖牡蛎而不是回来拖累哥嫂都可以看出。 三、自主小结,把握主题 强调情感体验,学生小结的主题应该是表现小人物在金钱社会中的悲哀。 四、当堂表演,展示理解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