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九上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10.孤独之旅 | |
作者:李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6 | |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文记叙失学少年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的放鸭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这个成长的故事与刚刚步入青春殿堂的学生的心理有许多相通之处。作为较长的自渎篇目,教学时采用教师引读,学生串读的方法,让学生以读体味基本内容,并逐步进人情境,感受文章美好情韵,最终领略文章的深层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青春,你可能忽然有些沉默。孤独有时候没来由地袭击了你。其实,孤独固然是一根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但孤独也是一朵花,可以让我们成长而成熟,生命变得更加灿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力量。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3.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记忆。 三、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引读接读课文。 课文很长,一以贯之地朗读下来,费时费力,不一定有效果。因此可以采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式,朗读重点段落。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也为后文的品读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串词导引下朗读如下段落: (1)刚刚出发时,杜小康想回家,而杜雍和则“不肯稍微慢下一点来”,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2)到达芦苇荡之后,父亲和儿子的内心感受是不相同的。杜小康“害怕”“有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而父亲也有所“慌张”,却竭力安慰自己的儿子。 学生齐读“这才是真正的芦荡……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故事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两人感受着特别的孤独。这部分内容明显地应和着课文标题。 学生朗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在那个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段内容对杜小康的成长成熟有质的飞跃的作用,要注意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杜小康的言行的。 学生朗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使用低沉、舒缓的语气语调,传达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那种孤独的味道。 4.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阅读文章要善于概括,迅速把握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求学生使用时间线索,讲述放鸭过程中出发时、安顿后、风雨夜的发生的事件。 四、品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一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一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3.讨论交流: 请学生以“由小男孩到小男子汉”为话题,分析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理解小说主题 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明确:通过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标题“孤独之旅” 的具体含义,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1.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片段,并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3.指导学生除了关注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落外,还要注意它们的象征意味。 六、布置作业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小说中有一个典型的环境描写――“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写的是杜小康放鸭时,鸭子在船头推开水面的场景。受此启发,本创意抓“扇面”的两条边,即小说题目中的关键词“孤独”和“旅”,以此为核心,逐步向边缘扩散;整体感知,领悟主旨,感受人物形象,进而联系自我,感悟成长,获得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你在生活中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让我们带着那份难忘的孤独感受,阅读一个跟大家同龄的男孩子战胜孤独的过程,希望你能从中有所启发。 二、初读感悟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主解决字词,思索:杜小康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三、中心点拨 1.题目中的“孤独”有哪些内容?小说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讨论、明确:①情感孤独。杜小康远离学校,没有朋友;虽有父亲,没有交流。②环境孤独。离开熟悉的村庄,来到广阔而神秘莫测的芦苇荡,深感自我渺小无依,而暴风雨又令他极度恐惧。③生命孤独。由于家境陡落而背井离乡,内心失落而痛楚却无人可诉。④生活孤独。与外界隔膜,生活单调乏味。 2. 题目中的“旅”字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旅”在小说中是杜小康父子的放鸭旅途,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男孩”杜小康成为“男子汉”的过程。“孤独之旅”实际就是“成长之旅”,是杜小康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概括。 四、边缘扩散 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1.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鸭群、芦苇荡的描写有何用意? 2. 父亲的形象有何意义? 3. 文章最后写到杜小康终于看到了鸭子下的蛋,这里的“蛋”是否是一语双关? 4. 文章没有离奇的情节,为什么能让人感动? 五、小组畅谈 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教师小结: (1)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2)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3)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