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八上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22.短文两篇 | |
作者:梁吴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6 | |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课的创意是朗读活动的细节化设计,在朗读中积累、在朗读中比较、在朗读中评议、在朗读中品味,每一次朗读活动都注重细节,力求处理得细腻、过渡圆润。在琅琅书声中与大哲思想相亲,在琅琅书声中领悟字里行间的深长情味,在琅琅书声中记诵积累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是学习的别一种美丽境界。 教学步骤: 一、通读。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听读,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蕃(fán) 淤泥(yū) 洗濯(zhuó) 清涟(lián) 亵(xiè)玩 鲜有闻(xiǎn) 3.重点教读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争读得通顺。 5.同桌之间赛读,相互听读。 二、译读。 1.借助课下注释,学生自译全文。 2.指名翻译课文,检查学习情况。 3.指导学生梳理词语。 重点文言词:蕃 濯 净植 亵玩 鲜有闻 宜乎众矣 4.指导学生归纳“之”字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之”译作“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在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在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之”作代词,代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情况) 三、赏读。 1.听——听范读“予独爱莲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比——一部中国文学史随处可见莲的芳踪,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赞叹莲的袅娜,称许它的清纯,仰慕它的高洁,借它抒发思念,传递祝福……将下列写莲的句子和文中写莲的句子作一比较,说说写作的角度有何不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 师生交流:在周敦颐眼中,莲是君子的化身,所以他不赞“映日莲花”的美艳,不叙“采莲南塘秋”的盛况,不绘“点溪荷叶”的可爱,而是紧紧围绕“君子”二字来极力描写。为表现莲的君子之风,他写莲生长于淤泥之中但洁白无瑕,写莲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香清清淡淡沁人心脾。 3.议——说说周敦颐在莲身上所比赋的“君子之德”。 师生交流: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犹如君子方正质朴的优雅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是君子庄重的仪表。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让那些写莲的生物性的句子有了深厚的情味,也让莲从此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名。 4.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独”字怎么理解? 师生共同品析:“独”是与众不同,与陶渊明的“隐”不同,与世人的追名逐利也不同,一个“独”字表明了周敦颐在浊世中洁身自好坚守节操的人生态度,传达着对趋附权贵、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正是为了衬托自己既不同于陶氏的避隐于世,也不同于世人的随波逐流,是积极入世、卓然“独”立、“和而不同”的君子。 5. 读——这时的读,不仅要读得通顺,更要读出作者的情感。 (1)教师讲解,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节,满怀着喜爱和赞颂,语气坚定,语调略略上扬。 (2)教师示范读,学生学读。 (3)学生试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三个句子语调的抑扬。 (4)交流三个句子的读法。三个句子宜处理为“平调——平调——上扬调”,“花之君子者也”一句用上扬调突出莲花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 (5)教师提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个句子的句式特点,要求学生体会每句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6)学生交流对三个句子的理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平静地叙述陶渊明的寂寞,暗含着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的赞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反问句,像我一样欣赏莲花的又有谁呢?世风日下,高尚者孤独寂寞,作者的反问中有着深深的失望;同时,这一问亦有种骄傲蕴含其间,像我一样冰清玉洁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人何其少也!作者的超凡脱俗和高洁也跃然纸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感叹,世人对权势趋之若骛,为名利可赴汤蹈火,这世道让人有何办法?如果前一句还有作者的那孤芳自赏的清高,这一句就纯然是感慨,一种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慨叹。 (7)学生练习整段朗读,体会语气。 (8)优秀学生示范读,教读。 四、背读。 五、“材料穿插”美读《陋室铭》。 1.读出文章的音乐美(第一次穿插:骈文的知识及骈文的朗读)。 (1)学生试读,边读边用单竖线划出朗读节奏。 (2)全班齐读,教师听读。 (3)教师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教师点示文章语言的特点:大量使用骈句。 (5)指名读,其他同学感受文章的韵脚字: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6)男女生赛读,相互听读,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2.读出文章的层次美(第二次穿插《陋室铭》的评点)。 (1)下发本文的评点材料(评点材料略),学生自己阅读。 (2)根据评点材料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层:由山、水作比,引出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二层:描写陋室环境宜人、来往人物高尚、主人情趣高雅。 第三层: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再次点明中心:只要品德高尚,则陋室不陋。 (3)男女生分层次朗读全文。 3.读出自己的感受(第三次穿插写作背景《气出来的〈陋室铭〉》)。 (1)这间“陋室”究竟怎样简陋?调动想像,描述“陋室”,然后交流。 (2)教师提供本文写作背景《气出来的〈陋室铭〉》。 (3)思考:面对“陋室”,作者却极力称赞它环境清幽、客人品格高尚、主人情趣高雅,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给你什么启示?(坦荡乐观、洁身自好) (4)交流自己的座右铭,并试着把它改写成骈句。 4.背诵全文。 [备选创意]比读课 创意说明:两篇短文均是名篇,含蓄凝练,情味隽永。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将两篇文章比较着来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教学线条单纯,使课堂容量增加,使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这种设计本身也是一种学法指导。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比较阅读两篇短文。 1.由学生自己发现两篇短文的不同点,教师点拨,明确两文各自的特点。 2.重点分析相同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衬托手法的运用。 (3)理想人格的追求。 (4)骈句的大量运用。 儒家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逆境中的刘禹锡和终身不达的周敦颐来说,自我的心灵完善就成为他们人生的意义,成为他们人生的全部追求,因此两篇文章虽题材不同,但都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