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映潮说课 >> 正文 | 今天是: |
映潮评课:《夏》 | |
语文潮名师评课之一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0 | |
你好。 我将发过来的教案仔细读了。觉得很好。 这个课按你这个方案去做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了。 我的建议是―― 第一块 开课揭题,一开课可不要二三学生讲,此时的讲没有什么意义。 作者简介太长,得需要两三分钟。可简略介绍。 朗读的过程也有点繁,还要在简化过程、变化形式上想点子。 第二块: 老师没有示范。 还需要把有关欣赏的内容进一步整合。线条要进一步单纯。 这一块是发言可以形成高潮的地方,所以一定要给学生给抓手。 第三块: 这一块做得比较好了,要求还可以明晰一点。老师一定要有一两次示范。 这一课就你的方案来说,是三块: 诵读感受 语言品味 迁移创编 是不是还可以想这样的方案: 如: 整体理解(也就是你教案中的朗读说读) 选点赏析(专门欣赏文中的用词之美,感受情感之美) 精段背读(激情背读第三段) 如更为开放一些的: 朗读体验 话题研讨(把品析这一块分成三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自由赏析) 拓展积累 还可以想一想有没有用四步完成的可能。 如果时间不是太紧的话,可以慢慢地想,尽可能地从课文里面多发现点东西。 YYC 夏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夏》教学设计 教学的基本任务:诵读、品味、感悟,渗透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验感悟,积累雅词美句。 三、写作拓展,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 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 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的独特描绘作铺垫。 提到夏天,出现在同学们脑海中的是什么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是烈日炎炎、暑气蒸腾?还是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绿荫浓郁、蝉鸣蛙跳?你的感受如何呢? (是的,夏天是一个热情奔放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季节;它太热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总不免给人负荷过重之感;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奈的失落之情。)这样看来,我们每人对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作家简介: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著述等身。他在文艺评论界倡导散文的真实美、自然美。他呼吁写大事、大情、大理,并身体力行创作了一批卓有影响的政治抒情散文。他的多篇作品入选全国中小学和师范院校语文教材,闻名遐迩。《梁衡文集》由新闻、文学、政治、科学四大类组成,共计九卷。 三、学习的第一阶段:诵读感受 (一)学法指导;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像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板书:诵读 想像文中画面 读出节奏、感情) (二)各自放声朗读。读音把握不住的字词可提出,教师同学可帮助纠正。 (三)请学生从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明确: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要读出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四)跟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五)“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作家捕捉到了哪些画面来突出夏的这个特点?用“夏是__(紧张、热烈、急促)的,因为__”说一句理解的话。(从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万物蓬勃生长:细草—厚发、林带---长墙、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作物蓬蓬勃发:棉苗—挑、高粱—举、瓜秧—匍匐前进、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景:夏天的磅礴气势(气势—急促) 情:热爱 赞美夏天的黄金色彩(色彩—热烈)夏天的紧张旋律(节奏—紧张) 作者喜欢这样的夏天吗?“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作家礼赞的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它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它不同于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牧草连天的苍茫塞外,它是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黄土地的夏天。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 (六)男女生自选一段进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四、学习的第二阶段:品味与积累 学法指导: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思考两个问题: 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 把你最喜欢的雅词锦句抄下来,背一背。 (板书:品味1.品味美点 2.积累美文) (一) 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时,教师适时点拨,并组织学生讨论。(解说:由于学生在前几遍诵读后,对文章内容已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会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进行细致品味、揣摩。对学生的发言,只要能谈出感受并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写景句:⑴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通过恰切的比喻,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化,季节更替的动态的美;⑵声色互补、虚实交融。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潜”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⑶太阳烘烤着麦浪,好香的大面包啊!⑷浮动的热风,“飘过田野”,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啊,多么丰腴和饱满的生活!⑸酿着生活的甘甜与醇香。⑹⑺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在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⑻“她们”孕育着果实,孕育着生命,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人:⑼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白描的语言,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⑽这几个细节,让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人的感情律动与夏的节奏共鸣。议论:夏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老师的发现:对比手法 金黄与黄金 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 (二)学生积累词句;配乐背读。 五、学习的第三阶段:创读与拓展方案1 :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夏天是一首歌(一幅画、一种生活)”,小组合作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方案2:仿写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致着事物的终极。夏之色……冬之色……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六、结语:领略、发现生活中的不同的美吧。当你试着学习用一颗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刹那而无处不在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的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卓然不群,令人感动,以至久久难以释怀。年轻的我们既需要激情的喧嚣与躁动,也需要沉静的思考,在春日融融、夏日炎炎、秋波澹澹、冬雪皑皑,在沉静中回忆、探索和成长,奏出你生命的华章!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