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八下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R8223 马 说 | |
作者:徐华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5 | |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懑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学习本文,边读边说,重在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体会句式特点,评说千里马、评说伯乐、评说食马者,理解寓意,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君亦闻骥(良马)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而幂(覆盖)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马说》就是根据这些故事,托物寓意,论述奇才能人的难得,尤其是知人善任之人的难得。“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可记事,但必发表议论。 (二)诵读课文。 ⒈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重点掌握下列文言实词: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⒉ 了解下列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而 之 其 以 也 ⒊ 小组合作,译读课文,疏通大意。 ⒋ 齐读课文,学习文中几种句式: ① 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一读,背一背,说说其特点及作用。 ②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背一背,说说其特点及作用。 ③ 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读一读,背一背,说说其特点及作用。 ④ 找出文中含“也”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揣摩体会五个“也”蕴含的语气及情感。 ⒌ 自由诵读,抑扬顿挫地竞背课文。 (三)评说形象。 ⒈ 评说“千里马”。 ① 用文中的句子说说“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② 用文中的句子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⒉ 评说“食马者”。 ① 用文中的句子说说“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② 用自己的话归纳“食马者”愚妄无知的表现。(如:不能赏识人才、不能善待人才、不能正确领导等。) 3.评说“伯乐”。 ① 从文中找根据说说“伯乐”的重要。 ② 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证说说“伯乐”的重要。 提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千里马”不遇“伯乐”而埋没才能、命运悲惨的事例? 古今中外有哪些“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第二次考试”陈伊玲被录等。旨在由课内到课外延伸,进一步明确伯乐之于人才的重要。(四)理解寓意。 1.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2.古为今用,在现实中怎样才能让“千里马”发挥才能? 分组讨论,各小组选定一个问题讨论,然后交流。 ① 假如你权高位重,你如何当好“伯乐”? ②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 ③ 假如你是“食马者”,你怎样处理与“马”的关系? ④ 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伯乐”吗? 明确:可联系“制度选人才”的话题讨论。 见仁见智,教师适时引导,最好整理成材料。[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数字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迅速获取信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步骤: (一) 成语导入。 让学生收集关于“马”的成语,相互交流,既可积累知识,又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如: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革裹尸、马首是瞻、走马观花…… (二) 诵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气。 2.小组合作,译读课文。 要求逐句翻译。重要语句全班集体翻译。 3.自选语段,竞背课文。 (三) 梳理知识。 1.如果用数字法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你能发现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全班交流。如: 一“马”——全文叙写了千里马的命运、马的才能、马的遭遇,揭示了人才受到摧残、人才被埋没的事理。 二“人”——全文叙写了两种人,一是识马的伯乐,表明伯乐对人才的发现、任用之重要;一是愚妄的食马者,表明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摧残。 三“理“——全文揭示了三个哲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四“句”——文中出现的特色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也”字句,体会其作用。 五“字”——掌握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五个“食”、五个“也”、五个“其”、五个“之”。 (四) 教师小结课文。 |
|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