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七下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郭初阳:《珍珠鸟》教学实录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名师课堂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6 | |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课文预习过了吧,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珍珠鸟》;然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请注意,前面的同学讲过的句子,你最好不要重复。现在开始。 生:(阅读课文,找句子) 师:好,请同学来发言。我们这样好了,按照顺序把话筒一直往后传,好不好?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请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在第八段:“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我喜欢这一句,因为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鸟的可爱。 师:非常好,请坐。讲了这句话,并讲了喜欢这句话的缘由。好,后面一位同学。 生:嗯,我喜欢的句子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起初,我看这篇文章时,以为作者主要是在描写他和珍珠鸟的生活情况;但是我看到最后一句才明白,了解到了他主要的意图,他通过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显示出一个人生的道理——正因为这种信赖,才能创作出美好的境界。 师:非常好,人与鸟的关系中,引发出一个哲理。好,后面一位同学。 生:我喜欢倒数第三节中这句:“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觉得这句话把它在我肩头睡着的姿态,描写得非常可爱。 师:小鸟睡得非常安详。这里有一个字要注意,目字旁的读“眸”,眸子;还有一个是“眼睑”。(话筒继续往后传)第四位。 生:我选择是一句话是在第七自然段:“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太可爱了,恨不得捏它一下是吗?(示意)往后面。 生:我选的是第十三自然段:“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很好,请坐。好,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这句话,小鸟的很安详的姿态,被描写了出来,写得非常地好。 师:这位同学,你的声音非常地好,你可以把课文最后面,写得很美的三段,朗读一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朗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啊,非常好,请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小鸟是不是最初就敢在人肩上睡觉?好像不是噢,(示意)旁边那位同学,对,就是你。人和鸟之间的这种信赖好像是一个……似乎应该是一个……请你说出一个词语。它不会一开始就到“我”肩上去对吧,它最后才落到“我”肩上。这中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什么?需要一个…… 生:时间。 师:时间。很好,请坐。(示意)旁边的同学。经历了哪些阶段,小鸟在落到“我”肩上之前,它在哪里活动? 生:它一开始在笼子周围飞动;然后就是慢慢地飞到书架上,渐渐扩大范围;最后飞到了我的身边。 师:哇,说得太好了,请坐。这里我们发现,鸟,它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一样东西越来越远。来,旁边的男同学。它离什么东西越来越远? 生:恩,就是“不信任”。 师:哦,它离“不信任”越来越远!说得太好了,请坐。它离“不信任”越来越远,这是比较抽象的,有没有比较具体的东西?(示意)再往旁边。 生:笼子。 师:小鸟居住在哪里? 生:笼子。 师:请坐,非常好。小鸟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笼子越来越远。想起一首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播放《囚鸟》片段):我是被你囚禁的鸟,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靠? 师:再听一遍——我是被你囚禁的鸟,早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靠? 师:“笼子”问题,我是被囚禁的鸟。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笼子问题。 两个问题: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 生:(一分钟阅读与思考) 师:好,开始吧,轮到谁了?轮到你了请你站起来吧。第一个问题,珍珠鸟的笼子具有什么特点? 生:嗯……据我了解,应该是……环境方面来说的话,有吊兰的衬托。还有,其中还有它的父母。 师:它的父母跟它在一起。 生:嗯。就是……好像……很安详。 师:很“安——”,换一个词语,换一个字。很“安——”? 生:很“安全”。 师:“安全”。“安详”是形容神态的。还有吗?没有了。请坐。这位同学讲出了两点意义。第一,笼子上有吊兰盖着;第二,它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感觉:住在笼子里面非常安全。(示意)来,话筒往前(传)。请你补充,有什么特点? 生:我认为这个笼子,就像它的家一样。所以……先开始,它跟人不是很亲近,然后它只是躲在笼子里面。 师:这位同学开头说了几个字,很有意思——“像家一样”,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它离开了大自然,现在,只能在这个笼子里。 师:那你能不能把意思说得清楚点,珍珠鸟的家,在哪里? 生:(犹豫)大自然。 师:哦,“像家一样”,那么,也就是说,笼子只是一个……一个什么? 生:一个暂时的家。 师:“一个暂时的家”,……这一点(意见)和我们作者很像,作者说——“它们就像躲进了深幽的丛林一样”——用了一个“像”。我们这位同学也说了,“像家一样”。……关于这个笼子,还有话要讲吗?(示意)前面这位男同学。 生:这个笼子是用竹条编成的,而且这个笼内还有一卷干草。 师:这个笼子的竹条之间是非常细密的吗?是不是编得很密,一条一条,一条紧挨着一条? 生:不是。 师: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师:所以它编得不是很密?好,请坐。(示意)前面那位女同学好像有话要说。其实后面文章中应该有线索。 生:我觉得后面那个鸟,能从笼子里伸出头来,那么,表示笼子的竹条编得不是很密。 师:非常好。小鸟不仅仅是伸出头来,它甚至……它怎么样? 生:它那个,能,从,笼子里伸出头来。 (众生笑) 生:(突然明白)哦,对,可以飞出去。 师:它整个儿都可以钻出来,是吧? 生:嗯。 师:好,请坐,非常好。这个笼子,那它的条与条之间的间隔,应该是挺大的,小鸟可以钻出来;大鸟可以出来吗? 生:(摇头) 师:那么这个间隔,应该在什么与什么之间。(示意)继续请你来讲。 生:我觉得是在小鸟能钻出来,而大鸟不能钻出来的之间。 师:哦……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示意)来,你来说。 生:我认为,它离开了大自然,来到这个笼子里。前面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所以“我”为它创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氛围,希望它能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后来它渐渐地离我们人近了。所以,我认为它离开了笼子。 师:你认为它离开了笼子,因为它离人越来越近了,是吧?好,请坐。(示意前面一位男生)你来谈谈你的看法,它有没有离开笼子? 生:我觉得它没有离开笼子。 师:为什么你这么说? 生:因为,因为毕竟它的父母,还在笼子里生活着。 师:哦——它是一个很孝顺的小鸟。(众生笑)你接着讲。 生:它出来是为了——活动,不是为了出来到外面生活。 师;活动好了以后…… 生:还是会回到笼子里面。 师:关于这个它有没有离开笼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话?还有吗?(一生举手)哦,那边有一位同学,把话筒递给那位同学。非常勇敢。 生:我认为它并没有真正地离开笼子。 师:怎么讲? 生:书上写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就飞回去”;还有一句,“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回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从这两句话来看,它并没有真正地离开笼子。它只是偶尔的时候钻出笼子来陪伴我,了解一下它自己身边、周围的环境。 师:非常好,找到书里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同学引用,正是上面的句子,“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请注意,这里一个形容词,用来修饰大鸟的叫声,是怎么样的? 生(众答):生气。 师:“生气“。大鸟“生气”地叫一声,大鸟为什么要生气?或者我们说,大鸟叫的是什么内容?我们请人扮演鸟爸爸和鸟妈妈,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来阐释一下,大鸟叫的内容。(示意)鸟爸爸,请你来说一下,你叫的是什么内容? 生:我在说“孩子你快点回来,不要在外面游荡了……” 师:“我在外面很好啊,人类对我很好啊!” 生:“说不定人类很危险。” 师:“我没有觉得人类很危险啊,他,他对我很信赖。你怎么知道,你凭什么说人类很危险?” 生:“因为我,我就是被人类关在笼子里的呀!” (众生大笑)(听众鼓掌) 师:请坐。这是鸟爸爸的发言。(示意)来,前面,鸟妈妈怎么说?也许这叫声是他*的叫声。 女生:我想它,应该是…… 师:不要用“它”。 女生:我会说“孩子,快点回来,外面很危险的!人类都是非常地凶狠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 (听众鼓掌) 师:好。刚才的两位同学,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大鸟的眼里看出来,人,是怎样一种动物? 生:(众答)危险。 师:危险的动物,可怕的动物,是吧。小鸟有没有感觉到? 生:(众答)没有。 师:小鸟毫无感觉。大鸟和小鸟,好像有点,有点区别噢。那么,能不能把问题再说得明确些,(示意)继续往前,为什么大鸟和小鸟的感觉不一样呢? 生:因为大鸟,它的生活经历要多一点。而小鸟刚出生,没有真正地接触过所有的人类。所以它们的观念会产生差异。 师:那么大鸟的生活经历里,包含了那些内容呢? 生:包含了可能是,受到……受到人类的……迫害。 师:迫害!人为什么要迫害鸟? 生:我们人类,被那些鸟视为比较可怕的动物。 师:哦,所以大鸟很怕人。小鸟不一样,小鸟生在哪里?小鸟生在什么地方? 生:(众答)笼子里。 师:它生在笼子里面。小鸟一睁开眼睛,看到两样东西——第一,看到妈妈;第二,看到笼子。它天生就在笼子里面。大鸟不是,所以大鸟和小鸟对人的态度不一样,所以小鸟敢停在人的肩上。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待鸟儿,都是和作者冯骥才一样的态度?可能会不一样。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珍珠鸟》。继续探讨,第一,根据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中的分类,在笼中的鸟,可以分哪三类?珍珠鸟属于哪一类?第二,对于鸟儿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冯骥才和筱敏有什么不同?两个人的看法好像不一样。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划一下。 生:(比较阅读,思考1分35秒)19:20-20:56-22:50 师:好,我们这样吧,都是三个人一排,我们就三人小组,同一排三位同学,交换一下意见,探讨一下。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笼中鸟分成哪三类?谁来说,举一下手好吗?好,请后面那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好吗,我把话筒给你(递话筒)。 生: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类。 师:嗯,哪三类? 生: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 师:分为三个主义。你可以区别一下这三个主义吗? 生:“现实主义”就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所描述的。这种鸟;它是会适应现在的环境。古典主义的话…… 师:请等一下,你说它很会适应现在的环境,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个鸟被捕获以后呆在笼子里会怎么样? 生:它在笼子里就是,会接受主人给他的食物之类的。 师:哦,活下来了是吧? 生:嗯。 师:活得还不错噢。 生:嗯。 师:请继续讲。 生:“古典主义”的话,就是主人把它关进笼子之后,它就是想挣脱笼子的束缚,而且不接受主人给予它的食物,最后是死亡的。 师:还有一类呢? 生:“理想主义”的话,它就是在笼子里不断地练习飞行,一直认为它总有一天会飞出笼子,回到大自然当中去。 师:哇,说得太好了。请坐。(示意)同桌,那么,课文的珍珠鸟,在这三类里面,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它是属于哪一类呢? 生: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我认为课文当中……(沉默) 师:好,请坐。信赖——不仅是现实主义,而且是温和的现实主义者。…… 那我们来看,两篇文章的作者对于鸟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筱敏对于鸟是什么态度?(示意)后面那一位男同学。 生:含有敬意和感到惭愧。 师:为什么她会这样呢?她会对笼中鸟尊敬,还会感到惭愧? 生:因为她对鸟的一些遭遇感到十分地怜悯。 师:那么如果这个鸟是属于她的,你猜她会怎么做? 生:也许她会把它放回大自然。 师:……好,(示意)往前。冯骥才呢?看一下,上面的句子可能包含着他的情感。 生:(抬头看)看不清。 师:看不见?好,请坐。(示意)旁边的同学。 生:我认为冯骥才的话,他对鸟应该是报有信任的态度,他认为他自己的鸟不会是那种“古典主义”的,会自己去送死的。但是他对自己的鸟抱有的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师:这么多“主义”,说得我们都晕掉了哦。请坐。我们再来读一遍这句话好不好?“真好”,一二开始。 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再读一遍好吗,刚才那一遍好像不是很有情感。一二开始。 生:(再次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递话筒给某生)我送你一对珍珠鸟,你作何感想? 生:就是,他心里头非常,有一种喜悦之情。这里的“真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哇,太开心了,是吧?那么他在养这个小鸟期间,包括小鸟落在他的肩上,他的整个儿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生:他就是,他用自己的这种心,去培养人与鸟之间的这种信任。然后当鸟逐渐信任他,最后落在他肩膀上的时候,他感觉到那种回报,心情非常地……非常地开心,舒适。 师:他有没有对鸟有敬意,或者说感到惭愧? 生:没有。 师:好像一点也没有。小鸟在笼子里面,多可爱,毛茸茸的像个小球。让人欣赏,是吧?(示意)请坐。关于这一点还有补充吗?关于这两位作者的不同,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言的? (一生举手)哦,后面那位同学。 生:我认为“真好”这两个字,还为全文立下了轻松、欢快的一种基调。 师:非常好,这篇文章是非常轻松欢快的。 生:嗯。 师:觉得很轻。而筱敏那篇文章则显得怎么样? 生:比较沉重。 师:非常好,请坐。整篇文章的风格就很轻松。欣赏这个小鸟。为什么会欣赏?为什么…… 为什么同样关在笼子里的鸟,两个人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生(举手):我觉得那是两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第一个,冯骥才就是他喜欢培养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然后这个,筱敏她对在笼中继续扑翅的鸟有一种敬意,她的意思就是——坦然地面对现实,向命运妥协的这种鸟——她不喜欢这种鸟。然后,她就喜欢这种,敢于追求自己的命运,与命运作抗争,追求自然,对这种鸟非常有敬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表现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师:对鸟儿的态度,也就是对人生的态度,是吗?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一点,无论是筱敏文章中的鸟,还是冯骥才文章中的鸟,都是很小的鸟,对吧?很小,可以被我们关在笼子里面,可以被我们欣赏把玩,但是鸟儿真的都是那么温顺可爱的吗?可能不见得。 师: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希区柯克1963年拍摄的一个片子,叫作《群鸟》,一个悬念大师。在看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两个概念:第一,力量问题,谁更有力量。第二,笼子问题,在这个影片里面,有没有笼子? (观看《群鸟》片段3分30秒)29:38-33:08 (看完后,十几秒沉默) 师:(递话筒给某生)谁更有力量? 生:我觉得是,鸟更有力量。 师:我们再次朗读《珍珠鸟》开头那句话,一二开始。 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他一定没有见过这景象——真可怕! (众笑) 师:鸟儿会这么凶狠,鸟儿会这么有力量。(示意)好,后面一位同学,这里面有没有笼子?影片中有笼子吗? 生:没有。 师:好,没有笼子,请坐。呵呵,有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你来说。 生:我认为这影片中是有笼子的。 师:在哪里? 生:当我们看到那个汽车、电话亭和房子的时候,我忽然脑子里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鸟被放出来,人被关在笼子里了! (众大笑,鼓掌。) 师:我们就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探讨。 假设鸟儿接下来控制了整个地球,而我们成了珍稀动物,你被关在了笼子里面,你会怎么想?会不会想到课文里那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有一只鸟,它心情很愉快,笔尖流泻下一时的感受。(生笑)笼子里关着的,假设我们是“珍珠人”。(生笑)好,我请同学来谈一谈感受,你在笼子里面。你如何看待信赖?你如何看待美好?你追求怎么样的境界? 或者我们讨论一下好不好?同桌再商量一下,把你的思路再完善一下——你在笼子里面! 生:(讨论30秒)35:20-35:50 师:有谁没发过言?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来谈一谈。(示意)最后面那位同学,请你来说。 生:我认为如果人被关在笼子里的话…… 师:不是“人被关在笼子里”,是“我被关在笼子里”。 生:如果我被关在笼子里的话,我肯定会……我肯定会感觉没有自由。 师:哦,还有呢? 生:还有,不能和别人一起生活。 师:但是笼子还有爸爸妈妈呀。 (众笑) 生:(沉默) 师:好,请坐。(示意)这位女同学,请你来讲一讲。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不仅是你,连你爸爸妈妈都在笼子里,这生活幸福吗? 生:不幸福。因为,毕竟在笼子里是有限制的。在大自然里的话,是无忧无虑的。 师:咦,但是那个笼子的竹条不的很粗吗?你又那么小,随时可以钻出去。 生:外面都是鸟,我还是会被捕。被捕回来,不在这个地方,可能会在另外一个地方。 师:但是后面那个大鸟它对你很好啊。你可以跳到它肩上去。 (生呵呵) 师:它还会写文章。 (众大笑) 生:但是,毕竟那个(有些人)有些大鸟会来伤害我们。我们对他们并没有产生完全的信赖。 师:那么你认为怎么样的境界才是美好的境界呢,对你而言?对笼子中的你而言。 生:外面的大鸟可以放我们出去,然后让我们像它们自由自在一样地生活。 师:你不要把我关在笼子里面,你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吧,你不要来理我。请坐。(示意)前面那位同学,请你补充一下好吗? 生:我觉得,如果我被关在笼子里的话,我不敢出去的。因为那个,我担心外面的那些鸟儿会来伤害我。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这一点。 师:哦,可能还是呆在笼子里面比较…… 生:安全一点。 师:那索性呆在笼子里吧。不要出去,爸爸妈妈也是这么想,是吧?外面太危险,外面太危险。(示意)请坐。 师:我们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走,说得太好了,让人想起,文学史上几篇非常经典的东西。 师:一篇是著名的小说,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 这我知道。 在庞克拉茨监狱的这段松木地板上,我来回踱过不知多少次了……在人类走向进步的路上已经经历了几千座牢房呢?还要再经历几千座牢房呢?啊,聂鲁达的耶稣圣婴。“人类得救的道路茫茫。”但是人类已不再沉睡了,不再沉睡了。 走过去是七步,走回来也是七步……” 好,这是一个;第二个《象棋的故事》,这篇小说我强烈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看,茨威格的小说。里面写到一个天才,他被纳粹抓到牢里面去了,很无聊,很空虚,然后他得到了一本象棋棋谱,每天自己看。后来左手和右手下棋,就像周伯通一样,左右互搏。出来以后和一个象棋冠军下棋,但下着下着下着,这个被囚禁过的象棋天才,他突然出现了这样的景象,茨威格进行了这样的描写: 谁也没有像我这样焦急不安。因为我注意到,他的步子尽管很急,可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就仿佛他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次都碰到一堵看不见的栏杆,迫使他转身往回走。 我汗毛直竖地发现,他这样走来走去不知不觉中划出了他从前囚室的大小:在他囚禁的那几个月里,他一定恰好也是这样…… 他来回地走,但是空气中仿佛有一堵墙,走来走去,阻挡在那里。 这又是一个,再看—— 师: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叫《刺激1995》,非常精彩,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变的。里面有个人物,叫老布,老布被关了一辈子,后来年纪大了,被放出去了;放出去以后,他就自杀了,他不想离开监狱。然后,监狱里面的朋友评价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 看文中这句话,“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我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师:决不飞出去。刚才那位同学说,如果我是小鸟,我决不出去,外面太危险。决不飞出去。那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它到底飞不飞得出去?它飞出去会怎么样?想一想。 师:随便谈谈,这纯粹是你个人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飞不出去的。刚才上面那段话中,体现出还是笼子里面比外面要安全。再说,假如它飞出去的话,笼子里还有它的父母。它不会撇开父母,一个人在外面生活的。 师:这还是一只孝顺的小鸟的想法,飞不出去的。有同学有别的观点吗?好,请你来谈一谈。 生:我觉得,首先就是它在这个笼子里面生活了很长时间。它逐渐对这个笼子产生一种依赖性。很强。然后就是它飞出去以后,它仍是受着束缚,它无法过自己想过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即使它飞出去,它也不能得到生活,它时时地对这个笼子有一种……似乎已经产生了感情,有一种落地生根的情感。 师:好,实在说得太好了。那么我们再回到文中,刚才说的都是小鸟;那么,如果是大鸟。(示意)同桌,你来说。打开笼子,大鸟飞不飞得出去? 生:我觉得大鸟是飞得出去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根本就不会对笼子产生依赖性,还是想得到自由,并不像小鸟那样。 师:哦,大鸟和小鸟有这样大的区别。那么,我们再来想,假如这个小鸟我送给了你,“真好,我送你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示意)旁边那位同学。 生:我,我会把它养起来。 师:你把它养起来?为什么?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小动物! (众笑) 师:小宠物,养起来,是吗? 生:对。我觉得,养在笼子里面,我每天可以看它,非常可爱的! 师:那你是和冯骥才一样,欣赏它,是吗? 生:嗯。 师:好的,请坐。(示意)我请这位同学来发言。(递话筒)你来说。 生:我不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我拿到这个小鸟,肯定是会把它给放走的…… 师:但是它决不飞出去。怎么办? (众笑) 生:决不飞出去的话,我可以轻轻地把它安置在一个森林中,让它在森林里的笼子中生活,再慢慢地让它一步步踏入森林。这样,将它放归自然。 师:这位同学讲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示意)请坐。我们说,它起先在笼子里面觉得安全,但它失去的是什么? 生:自由。 师:这自由先天失去之后,它不了解这自由,所以这自由需要后天一步一步的…… 生:培养。 师:培养!这同学很聪明,先把它放在森林里面的笼子里,慢慢慢慢地,终有一天,它会飞走的,是吗?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了。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好吗?司马光《放鹦鹉》,第二句不要读错,“笼樊”。 生:(齐读)野性思归久,笼樊今始开。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 师:再也不回来了,我才不要回来呢。我宁可飞到我的天空中去……请注意这个字——“主”。 主人,文章中把小鸟当成小小的宠物。 师:那么,冯骥才他怎么会写这篇文章的?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不好吗?他反而觉得这样很好。冯骥才其实是很好的一个作家,做了很多事情。 我正在进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一方面是用传统方式采风和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是用视觉人类学的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调查,记录文学、歌谣、谚语,把它们拍成照片,用当地口音记录,这样我们的后代才有可能知道民间文化原本是什么样,预计要花十多年才能完成。 2004年 这些向我诉说“文革”经历者,都与我素不相识。他们听说我要为他们记载“文革”经历,急渴渴设法找到我……在那场人间相互戕害而失去了相互 信任之后,我为得到这样无戒备无保留的 信赖而深感欣慰。 1986年 我把1996年称为自己的“沙漠年”……你只要为它去做,得到的就一定比付出的多得多。这便是敦煌。还有,只有真正写过敦煌,才会最深刻地感受到敦煌。 1996年 (图片加工后,文字很不清晰,所以重新附录!!!) 写过敦煌,然后最近在保护文物,在写《珍珠鸟》的相同的年代,他写了一本书叫作《一百个人的十年》。 这些向我诉说“文革”经历者,都与我素不相识。他们听说我要为他们记载“文革”经历,急渴渴设法找到我……在那场人间相互戕害而失去了相互 信任之后,我为得到这样无戒备无保留的 信赖而深感欣慰。 1986年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课外再去阅读一下,来思考,冯骥才他为什么会写这么一篇文章?他为什么会欣赏这个笼子?他为什么会欣赏这笼子里的小鸟?非常怪。也许你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答案——《一百个人的十年》。下课! |
|
文章录入:dlzxxiangzy 责任编辑:dlzxxiangzy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