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一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52.季氏将伐颛臾
作者:<<论语>>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
 

 

    季氏②将伐颛臾③。冉有④、季路⑤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⑦?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⑧,且在邦域之中矣⑨。是社稷之臣⑩也,何以伐为⑾?”

    冉有曰:“夫子⑿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⒀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⒂?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⒃?”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⒄,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

注释:

①选自《论语·季氏》。

②〔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

③〔颛臾(zhuānyú)〕附庸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

④〔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他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

⑤〔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他也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

⑥〔有事于颛臾〕对颛臾有所举动,指采取军事行动。

⑦〔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过,责备。

⑧〔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让他做祭祀蒙山的主持人。东蒙,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

⑨〔且在邦域之中矣〕况且(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之附庸)。

⑩〔社稷之臣〕国家的臣属。

⑾〔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是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⑵〔夫子〕指季康子。当时对大夫、老师、长者都可称“夫子”。

⒀〔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

⒁〔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有何必要用辅助者呢?意思是说,你们身为季氏家臣,却不能阻止他讨伐颛臾,要你们干什么呢?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指责冉有失职。危,不稳定。颠,跌倒。焉,何。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下文“相夫子”的“相”作辅佐讲)。

⒃〔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意思是说,管理这些东西的人不能不负责任,用来比喻冉有、子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兕,独角的犀牛。柙,关猛兽的笼子。龟,占卜用的龟甲。玉,祭祀用的玉。椟,匣子。

⒄〔固而近于费(bì)〕固,指颛臾的城郭坚固。费,季孙氏的私邑,在现在山东省费县。颛臾与费相距70里,所以说近。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①。丘②也闻有国有家者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夫如是,故远人⑥不服,则修文德⑦以来之⑧;既来之,则安之⑨。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⑩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⑿之内也。”

 

注释: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回避说。辞,托辞、辩解之辞。

②〔丘〕孔子名丘,自称其名,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③〔有国有家者〕指国君和大夫。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寡,少。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

⑥〔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⑦〔文德〕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

⑧〔来之〕使之来。下文“不能来”的“来”,与此同义。

⑨〔安之〕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

⑩〔邦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有据城叛鲁的大夫。

⑾〔邦内〕指鲁国境内。

⑿〔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这篇文章记载孔子与弟子的一次谈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在谈话中,孔子的观点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的可贵。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