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一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53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 子》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
 

 

    鱼,我所欲也,熊掌②,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③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④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⑥耳。一箪⑦食,一豆⑧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⑨,行道之人弗受;蹴⑩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⑾也。

    万钟⑿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⒀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⒁欤?乡为身死而不受⒂,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⒃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②〔熊掌〕熊的脚掌,是珍贵的食品。

③〔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④〔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⑤〔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⑥〔丧〕丧失。

⑦〔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⑧〔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一种器皿。

⑨〔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⑩〔蹴(cù)〕践踏。

⑾〔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⑿〔万钟〕很厚的俸禄。六斛四斗为一钟。

⒀〔何加〕(有)什么益处。

⒁〔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得,通“德”,动词。

⒂〔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乡,同“向”。原先,从前。为,为了,后省“之”。

⒃〔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这篇文章论述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这篇文章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因为人皆有羞恶之心,知道“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应该做到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同时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而“失其本心”。想一想,这里所说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