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一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68.连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
 

 

    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一篇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前后贯通,语意畅达,一气呵成。

    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话题前后要统一

    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例如:

     ①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精神。你看,松树的叶子可以榨油,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与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自己用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绿阴如盖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陶铸《松树的风格》)

    这段话歌颂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第一句总提对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怀有敬意,第二、三句分述它为人类献身的具体表现,最后一句总结。每一句都围绕这个统一的话题展开,语意连贯、自然。

    几句话说明一个话题,或几段话表述一个中心,中间不要插入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否则意思跳跃或中断,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贯。例如:

    ②到今年2月初,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在长达16亿多年的中生代……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更为重要。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

    这段话主要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后边突然插入“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一句,致使话题转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

    二、表述角度要一致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例如:

    ③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里混过日子,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受。(柳青《创业史》)

    例③前一句的三个分句都从时间角度来表述,前后两句又都以“他”为表述角度,语气连贯,语意畅达。

    如果不注意语言表述的角度,一会儿以“我”为观察的主体,一会儿又以“他”为叙述的主体,或者一会儿说“天”,一会儿谈“地”,表述角度不断变换,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例如:

    ④1936年12月9日,欲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西安学生,在几座城门均被国民党关闭的情况下,于中正门(今解放门)向军警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终于感动守城军官及门卫,打开铁锁,冲出城门,奏响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的序曲。

    例④前边几个分句叙述的是“西安学生”,“打开铁锁”则承前省略换成了“守城军官及门卫”,后边“冲出城门”则又转回了“西安学生”,这样换来换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最好在“打开铁锁”后断句,在“冲出城门”前加上“学生们”,语言就连贯了。

    三、思路要连续不断

    思路就是作者思想所走的路,这条思想的路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句子的顺序、段的顺序安排要合理。

    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事理顺序等。按照这些顺序合理地安排文章,语言才能连贯。一般说来,记叙文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说明文多以空间或程序为顺序,议论文以事理为顺序。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应该考虑这些相关的顺序。例如:

    ⑤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袁鹰《井冈翠竹》)

    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叶圣陶《苏州园林》)

    例⑤两句话从“远处”和“近处”的空间展开,描绘出一幅井冈翠竹图,语言衔接自然。

    例⑥是按总分顺序安排的,第一句先总说,后边则承接这个总说分别介绍,构成意思并列的两小层,思路清楚,语言连贯。下边这句话连接得就不好:

    ⑦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任班长,理由是她学习成绩好,踏实肯干,团结同学,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工作的计划性比较差。

     例⑦列举理由应该是正面肯定,但句后突然来一个转折,给人的感觉好像倒是张燕不应该当班长。句子衔接不合理,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四、语言衔接要紧密

   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也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要使语言前后衔接紧密,可以采用下列一些方法。

    1.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可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也可以连接句子或段落。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连接紧密,语意表达连贯。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是恰当使用关联词语的典范;既有连接分句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下午便得到噩耗,……;而刘和珍君竟在遇害者之列”,“我向来是……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也有连接句子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还有一具,……。而且又证明着,……”;还有连接段落的,像二、三、四段都是通过关联词语与上一段连接的。关联词语残缺或使用不恰当,则会影响语意的连贯。例如:

    ⑧这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

    ⑨于是,这枚恐龙蛋化石千万年后扬名于今的机会再次到来了。这次机遇是否会再度失之交臂呢?

    例⑧前边说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后边又说意义巨大,意思脱节。如果加上关联词语,说成“这虽然还是……但它的……”,表意就明确了,语言也连贯了。例⑨也是这个问题,前后两句缺少关联,可在后一句的前边加上“但是”。

    2.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所谓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包括序数词、表示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代词、同义句子等。恰当使用这类词语或句子,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顺畅。例如:

    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的。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一百多万根毛竹。(袁鹰《井冈翠竹》)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1993年初,李广岭发现他收集到的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这枚较小的蛋化石,显得有些扁,直径为9厘米,约重450克,蛋壳完整,没有裂纹,比跟它同样大小的要轻。

    例⑩通过几个代词,将前后意思巧妙地贯穿起来。例⑾开始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接着三段衔接上一段结尾,分别用设问句开头,相近的意思,相同的句式,将三个段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例⑿第一句只说他发现“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紧接着却说“这枚较小的蛋化石”,“较小”在前边没有交代,很突然,致使语意表达不连贯。

    3.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一个事件转到另一个事件,一个场面转到另一个场面,等等,需要适当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以避免文章生涩、不流畅。例如:

    ⒀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⒁第二天下午四时。他真正没有想到,他简直认为这不可能,周恩来总理亲自来看望他们了。……总理环顾室内,和许多在座的老同志点头招呼,谈笑风生。

    “你到底回来了,这里竟还有人说你不会回来了。……好啊,你不是回来了吗?”(徐迟《地质之光》原稿)

    例⒀前边有四段是批判“送去主义”的,这一段先总结上文,结束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面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前后两个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例⒁前段结束时说和“许多”人打招呼、说话,后一段突然转到了对李四光一个人说,意思表达不连贯。修改时,作者在第一段结尾处加上“他亲切地对李四光说”,语意就连贯了。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