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七下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王小红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
 

第五单元   信息传播

单元分析与提示

˜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主题是信息传播。人类已进入计算机时代,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本单元中,我们将从《三个太阳》中了解中国女画家在南极的艰难历程,领悟南极精神的深刻内涵。从《录音新闻》中我们将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消息,展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现场实况的录音新闻,从《“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中我们将亲历飞船航天员壮行的经过。从《新闻两篇》中我们能重温解放战争的伟大场面和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读了这些文章,你将会倾听到时代的足音,你将会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些新闻作品,能激发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使命感和责任感。

2、能掌握消息的特点和基本常识。

3、学会消息语言的简洁、生动和准确性。

4、学习写规范的消息。

5、能熟练地进行网上阅读和写作。

6、能通过“荷”专题的学习,了解“荷”文化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

˜ 教学设想

《三个太阳》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著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所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科学事业坚苦卓绝的奋斗的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的胆略。在教学中,拓展思维,学会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从而进一步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的形式进行。

《录音新闻》这则录音广播稿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教学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真切地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这篇通讯,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航天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本文可以设计两个综合性问题“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天堑的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命运。毛泽东这篇新闻有点有面,气势恢弘,可以让学生当回军事家,事先手画渡江作战示意图,并配好自己的解说词,就像一个将军向上级汇报战况一样。

    199771是个不寻常的日子,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一天,离开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则新闻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说明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从新闻的主体入手,梳理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课前收集有关香港历史问题资料的这一举措,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动手的乐趣,更可以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的诵读欣赏为《七子之歌》,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教读中,可采用诵读欣赏、整体感知、再读回味、学唱歌曲的形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写作“消息”,让学生能写一则消息,报道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能在老师指导下写一句话新闻。要求符合新闻的特点,即是对当今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具备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其结构也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结构形式,体现了一种“倒金字塔”式,按照“重要——次重要——次要”的顺序来写。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学生能对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或国内外大事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学会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进行读写和交流。

专题“荷”在阅读参考板块中,有咏荷诗五首,两篇文章,参考部分有《荷塘月色》、《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藕有实》、《莲花与佛教》五大内容,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和探究,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荷”这种植物,围绕荷,学生探究四大问题,学生可以深刻思考荷的审美价值。本专题通过五个步骤来完成:赏荷、涌荷、读荷、议荷、写荷。在专题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广泛地收集和整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引导学生通过赏荷,领略大自然的神韵,生发美好的情趣,得到超然物外的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 课时安排

《三个太阳》                  (两课时) 《录音新闻》         (一课时)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课时)  新闻两篇            (两课时)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两课时) 《写作》             (两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交流》  (两课时)  专题《荷》          (两课时)

19  三个太阳

 

˜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通讯,报道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科学事业艰苦卓越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文章构思巧妙,线索清晰。在组材时,没有逐年逐月地悉数照录女画家生活的全过程,而是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感情为线索,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本文修辞手法运用巧妙得体,如写南极的冰雪世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描绘女画家眼中的南极冰原壮观,或生动形象,或情满行间,或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2、能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深刻体会南极精神;

3、学会品位、感悟课文的语言,体会其中的妙处。

˜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认识女画家的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学习、体会“南极精神”。

˜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收集有关南极和南极考察队的相应资料。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教学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认识女画家的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学习、体会“南极精神”。.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

有一个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在那里,一块钢块掉在地上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它,是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在那里,风速常常达到每秒55.6米以上,远远超过每秒32.6米的十二级台风的风速;它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在那里,虽然终日为冰雹所覆盖,但空气里的水分却很少,降水量更是非常吝啬。

而它却充满了诱惑与挑战,一批又一批的科考队员来到这里,为它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热情,它,就是南极这块神奇的大陆。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三个太阳》,进一步去感受“南极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或者从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或者以作者介绍导入……)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è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了解相关背景。

19841120,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于12265时胜利抵达南极洲。全体队员英勇奋战,只用了26天,就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同时,由72名科技人员对南极半岛西北部的广阔海域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长城站每年可接纳约考察队员40名,度夏考察队员80名。

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时建立的。1989226日建成并举行了落成典礼。

中国南极考察工作自1990年起由建站为主转入以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为主。

2)读准下列加点字音,理解词义。

        心沥血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è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预习,同学们对女画家的心路历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各部分,每一组各读一部分。思考:文章每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书,在书上圈点勾画并简要概括。

2)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也可以老师指定发言)

3)教师总结归纳:根据交流情况,适时点拨指导,明确要点如下:

一、女画家向往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

13)女画家乘坐我国“极地号”科学考察船,遇到八级风浪时的激动不安。(414)女画家经过百般要求,克服困难争取到了去南极的机会。

1516)女画家在临近南极前投放了一个漂流瓶。

二、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及把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

13)踏上南极乔治岛的时间、所见和所感。

413)女画家以自己的行为融入了“南极人”这个集体,并为南极人的精神所感动。

1420)女画家冲进暴风雪中,同战友们一起经受了狂风暴雪的考验。

三、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以及她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

16)队长和考察对员为女画家举行生日宴会。

710)女画家在长城站后山顶上观察所见和下山时发现地球物理所的小观测所时的感受。

四、女画家为长城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天地。

1)女画家在艰苦环境中吃苦耐劳,勤奋作画。

27)女画家连续用六个小时,终于完成了长城站全貌的写生。

813)女画家给长城站作画的原因和构思的过程。

1421)简介壁画的色彩,线条,手法所呈现的特色,和这幅画的丰富内涵。

22)女画家登机离别南极时的依依不舍。

 


è 走进人物

教师指导语:女画家作为探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倾注了自己对南极所有的热情,她的精神让所有的人为她感动,她的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女画家。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并根据要求在稳重作好圈点勾画的评注,准备交流。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课文依据和自己的分析。

3)组织全班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体会女画家身上所体现的南极精神。

4)教师归纳总结:通过这篇通讯,我们可以发现女画家身上所体现出的吃苦耐劳、执着顽强的精神,充分显示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先组织学生自读勾画,再同桌相互交流,畅读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交流,组织学生互评。教师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è 心灵独白

教师指导语: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从而进一步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

1)每一小组各阅读一部分内容,揣摩当时女画家的心理活动,从而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

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全班总结归纳,适时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对女画家从到南极一直到离南极个过程的心理过程进行全面把握,从而进一步领会“南极精神”的内涵。教师尽可能地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全面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è 课后学习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以“南极精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介绍南极风光的影视资料(图片)

 


è 探究质疑

教师指导语:上节课,通过心灵的对话,可以看出大家已经了解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下面请大家就课文内容进一步来探究几个问题:

1)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觉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

(讨论明确: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对南极精神的一个形象的注解,女画家正是从他们身上读出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因为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南极精神的;南极的每一个人物事上,都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要具体地写他们,不是这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

2)文中写了女画家的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文中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3)课文为什么要以“三个太阳”为题?“三个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看谁说得更合理,更切合“南极”“南极人”“南极精神”。)

(以上先组织学生自读思考,圈点勾画,再班级交流。教师以鼓励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对于要点的明确,教师要注意侧重正确的引导过程,让学生明确要点源于学生自身的发现。)

 


è 品味鉴赏

教师指导语: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处描写?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进行评点。(个性化的语言或细腻的心理或景物描写)

1)学生认真读文,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相应语句并认真作好评点。

2)组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

(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è 思维拓展

教师指导语:想象一下女画家依依不舍离开南极时,她内心有怎样的想法?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灵魂才能走的更远,而正是有了南极人的这种精神,我们民族才更具有活力。希望这种精神能在我们身上代代相传下去。

 


è 课后学习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女画家胜利归来的消息作报道。

 


è 板书设计

                       三个太阳

黄传会

       

                            吃苦耐劳 

南极人                      南极精神   代代相传

                            执著坚强

 


(设计/史燕群)

 

 

20  录音新闻

˜ 教材简析

198210月,正当党的十二大召开之际,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这是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广播稿。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这则录音新闻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是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合理安排顺序,使事件的报道条理清楚,口语和书面语言自然结合。

˜ 教学目标

1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

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3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

炼提高学生划分层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 教学重点

1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战斗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3、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通过收音机听23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朗读课文,准备模拟播音。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2、组织交流、评价。

3、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4、“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è 检查预习

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    )数      ) 停    )运    ) 气   

2、填字:shùn                

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   欢呼鹊跃   自立更生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è 整体感知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

(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以时间为序。)

2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

1)填表完成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情况

一小时准备

 

发射时间已经临近

 

还有两分钟

 

还有一分钟

 

一声令下

 

顷刻间

 

发射以后

 

2)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

明确: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报道的。这样安排,使事件的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的收听。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一、(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二、(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三、(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è 探究质疑

(一)选拔一小组,模拟播音,大家赏评。

(二)讨论探究

1、辨一辨,这篇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分别在哪里?

(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个引子,交代通讯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2、第二段用12个字写发射区的景色有什么作用?播音时应用怎样的情感、语调、语速?

3、第三段写一小时准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第三段中哪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有何作用?

5、第五、六段描写操作手沉着冷静、果断,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气质?

题答案提示:

首先、接着、最后、不一会等词语)(使条理清楚。)像一条大鲸鱼;具体、准确、形象。) (熟练而有信心。)

6、十四段播放汽笛声国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烘托严肃的气氛。)

7讨论第三部分讲话的含义:讲话共有哪三层意思?

(提示三句话的关键词:很成功,“独立自主、团结奋战”, “更大的贡献” )

 


è 赏析精彩片段

重点分析第七段

小组阅读、讨论:

1)本段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2)本段中的比喻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景象?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1、时空顺序。

火箭刚出海面→升高了,腾空而去→越飞越高,直至消失   

2、前一句写出了火箭尾部火焰使海水翻腾的壮观景象。后一句写火箭腾空直上的壮观景象。比喻恰当、形象。

3)如果你是播音员,看到如此景象,会以怎样的感情、语速和语调来播音呢?

(提示:充满激动之情,语速渐快,语调趋兴奋)

(小组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作适当的评价与鼓励。)

 


è 教师总结

()写作特点:

1、录音新闻的特点。

2、合理安排顺序,使条理清楚。

()语言特点——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

815段两位记者不同的播音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刘长乐多口语,麻振铎多说术语,这由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决定的。

 

 


è 语言训练

1、运用恰当的感情、语速、语调来模拟播诵8—10段和1415段。注意找准感觉。

2、结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模拟现场报道——星期一早晨本校升国旗仪式的场面。

 


è 课后学习

1、今晚收看央视735《焦点访谈》,注意揣摩主持人播音的情感、语速、语调。

2、各人把课文再模拟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设计/曹月霞)

 

21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〇 教材简析

本人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本文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角度独特,内容新颖,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也更为丰富多样,在众多的报道中显示出明显的独特之处。它突出事件的重点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杨利伟受命的过程;写人物也是从细微处着眼,写他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写他对国旗神情的注目,从细微处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虽然只有千字左右的篇幅,但使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时时穿插议论和抒情。更多的时候,是把议论、抒情和记叙、描写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情绪。文章的语言特别洗练干净,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

●〇 教学目标

1、理解描写出征场景的独特新颖;

2、理解英雄杨利伟的优秀素质;

3、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〇 教学重点

抓住一个场面写大事件,于细微处写人物。

●〇 课前准备

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教师指导23位学生作好模拟播音朗读的准备。

●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〇 教学内容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报道。本文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确评价杨利伟极为优秀的综合素质,感受文章构思的精巧,体会语言的精练。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

20031015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历史的一刻吧!

 


è 亲临现场

教师指导语: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场,聆听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给我们发来的报道。

1、请朗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无统一标准)

 


è 走进人物

教师指导语:主人公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完全具备了航天飞行要求的综合素质。你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吗?让我们再次走进杨利伟。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准备交流。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4、教师总结归纳: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先组织学生自读勾画,再同桌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班级交流,组织学生互评。教师应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

 


è 送英雄出征

教师指导语:作为举世瞩目的壮行,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都在关注,更不用说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了,让我们来关注一下送行的人们吧!

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送行人有教练、专家们、少先队员、军乐队员、少数民族少女、落选的战友等,他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送行人数众多表现出人物对英雄出征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2、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吧!(先确定自己的身份,再设身处地地思考)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有各不相同的答案,尤其要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基本的要求是:(1)内容要切合特定的场合;(2)措辞要切合自己的身份;(3)语言要求形象、生动、精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4)篇幅要简短。)

(以上先组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再进行班级交流,生生互评。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è 探究质疑

教师指导语: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而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将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进一步来探究几个问题。

1、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8910小节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

(以上问题,第一问需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作引导,例从消息的结构五部分、通讯的篇幅长短、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些提示,唤起学生的旧知,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将文章改写为一则100字左右的消息,加深学生对本则新闻专注于场景描写的独特构思的理解。第二问重在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及理解“插叙”这一种叙事手段的功能,教师也可适当举例文。)

 


è 品味鉴赏

教师指导语:因为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形式报道事件,于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一起来欣赏一下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领会可从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反复诵读,含英咀华。

(以上列举的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要旨,让学生有“法”可依,当然也鼓励有新颖的角度。对学生的评价,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精彩的点评要毫不吝啬地表扬,文章好词好句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对美的语言的感觉能力)

 


è 课后学习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③注意借鉴本文语

言特色。

 


(设计/高粉群)

 

 

22  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任务分析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作者语言凝练、准确、概括的特点。

3、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培养祖国统一的思想。

●○ 教学重点

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

●○ 课前学习

通读课文,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及了解新闻的一般写法。毛泽东这篇新闻有点有面,气势恢弘,可以让学生当回军事家,事先手画渡江作战示意图,并配好自己的解说词,就像一个将军向上级汇报战况一样。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大无畏的精神。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

朗诵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

 


è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背景。

明确: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1947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121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1231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415,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21,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音、形。

  锐不可  退   

 


è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指导语: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要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本文的标题、导语,分析标题有什么特点?

1、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布置任务:通读课文,了解三路大军的进军战况,完成表格。

3、学生读课文,思考,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起的24小时

已渡过30万人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下午5—2222

35万大军已渡过2/3

东路军

南京九江

21日到22

已大部渡过,余部23日可以渡完

è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语:

1、文章不长却有很多内容,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它的语言特色。

学生细读、勾画

2、组织交流、评价

3、明确:凝练、概括、准确: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4、试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精确时间,大军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一一报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洋溢着胜利豪情,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概括。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

 


è 第三块:语文活动:当回军事家

教师指导语:

根据课前准备和目前学习的内容,以及课前自己画的作战示意图,向大家讲解渡江战役。 到讲台上表演(注意语气的短促有力,语言的简短凝练)

1、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2、教师总结。

 


è 课后学习

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一个场面,写成一个报道,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大街上的,或电视上的。如果你的报道比较理想,可以在报纸或者教育网站的新闻频道上发布。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一、特征:真实性  及时性  简明性

二、结构: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三、语言:准确  鲜明                                   

 


(设计/卢菊芳)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 任务分析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篇新闻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学习,学生对新闻的文体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篇新闻篇幅长,导语不规范,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多次出现饱含深情的语句,可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新闻的标题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3、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教学重点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新闻的主体入手,梳理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

●○ 课前学习

学生课前按消息的文体特征自学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搜集有关信息,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œ 教学设计

è 谈话导入(背景音乐《七子之歌》)

教师开场白:

199771,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一刻,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额手相庆。那一天,中国所有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放假一天,来庆祝这个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民族盛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对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报道。

 


è 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

教师指导语:

你对香港的历史问题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学习,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

学生自由阐述对香港历史问题的了解。

同学自由发言。可以采用限时介绍,前面已发言的内容,后面发言的同学就

不要重复,只要进行补充即可。

参考资料:

两次鸦片战争,三个不平等条约,英国强行租借香港99年(其实156年)。到1997630 日期满。

1979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开始考虑用“一国两制”的新构想来解决香港问题。

经过几轮艰苦卓绝的谈判,终于和平解决了香港问题。

19977 1 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香港政权的平稳交接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成功典范。

 


è 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教师指导语: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朗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理清这则新闻的结构。

1、明确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

2、思考交流。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适时板书。)

3、明确:

主要内容:这篇新闻全面生动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

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闻结构:

1—5)导语: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要意义。

6—25)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26—29)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成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人数。

 


è 品味欣赏语言。

教师指导语:

因这篇新闻报道的是香港回归这一民族盛事,所以此文的语言不仅准确、简明,而且饱含深情,试着找出来,体会体会。

1、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结合课后练习)

2、找出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句子,进行交流、朗读、体会。

 


è 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教师指导语:

我们已学习了两篇新闻,请同学们根据新闻特点,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组织讨论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及时鼓励,多肯定,在谈话中归纳出答案。

3、师生归纳:

1)结构:《人》由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构成,《中》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部分构成。这说明新闻的结构要依内容而定,话说完了就停,不必硬拖尾巴。两篇新闻都没有明显的背景部分,而是将有关的背景材料糅合在导语和主体中。

2)标题:都概括了主要事件,都运用了修饰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人》更简洁,《中》更严谨、具体,不仅交代交接政权的双方,还交代了地点,形容了气氛。

3  导语:《人》是一般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中》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

4)主体:都以时间为顺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除按时间顺序外,还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两篇新闻都以叙述为主,穿插议论,饱含感情。

5  语言:都是准确、简明,都是典范的书面语。《人》还有点文言色彩,读起来一气呵成,文字凝练。

 


è 课后学习

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调查“七子”回归祖国怀抱的有哪些,都是什么时候回来的,还有哪些没有回归?最后以“七子之歌”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è 板书设计

导语: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要意义。

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成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人数。

(时效性    真实性    简明性)

 


(设计/卢菊芳)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说出每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内容

理解并背诵课文,深刻地了解闻一多先生。

˜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同学们,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这组诗篇。板书课题。

 


è 走进诗歌

1、播放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歌

2、学生谈听后感受和对歌词的理解。

3、交流课前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4、教师补充:

那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

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è 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做到准确流畅。

2)读出诗中所表达的“七子”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3、朗诵比赛,先在小组内比赛,评出组内能手,再全班比赛,评选出优秀选手。

 


è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七子之歌》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读后,将其推荐在《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转载,并撰写附识说: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下面请大家细细品味。

1、组织学生分做七子,有感情地朗诵,分别谈谈自己的独到感受。

2、全班交流对每首诗的理解。

3、总结这首组诗的主题: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4、讨论全诗艺术创作的手法。用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的口吻,凄美动人。

 
 

è 再读回味
1、请学生分“七子”的角色合作朗诵。
2、配乐全班朗诵。
3、交流自己现在的感受和初读有何异同。

 
 

è 学唱歌曲
教师指导语:如今,澳门已回归祖国,又恰逢闻一多百年诞辰之际,《七子之歌》的首篇《澳门》在中华大地上再次引起轰动。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澳门委员、主题歌大合唱的指挥陈振华评价说:“这首歌唱出的是我们灵魂的共鸣,时代的共鸣。澳门很多学校和社会团体都来索要歌谱,澳门同胞就是唱着这首歌迎接回归的一天。”现在我们边听录音,边学唱这首动人的歌曲。
1、播放由著名作曲家李海鹰谱曲,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的容韵琳同学,用她地道的澳门乡音唱出的歌曲录音。
2、同学们学唱歌曲。

 
 

è 课后学习
《七子之歌》因此在九九归一时不胫而走,再次在人们的心中浮起了阵阵涟漪,成为中华民族的世纪神韵。请根据《七子之歌》,为台湾的回归,创作一首歌词

 
 

(设计/王小红)

 

 

 

    
    
˜ 写作目标
1、能写一则消息,报道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能在老师指导下写一句话新闻。
˜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手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教学内容

在着手调查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一则消息进行报道,要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天,只要打开电视机、收音机、走进互联网,翻开报纸杂志,我们就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的国家大事、社会新闻……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是,生活在现代,现代的生活我们学会写消息。

 
 

è 交流课前准备内容
1、下发作文纸组织学生小结对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调查。
要求:
1)分小组活动,学生各自口述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组内讨论挑选出最有意义的一件,大家把它记录下来。
3)语言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2、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è 动手实践
导入语: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大家都做了一次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如何规范地写一则消息来报道我们正在身边发生的事?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如何写消息。
明确要求:
1、按原小组学习新闻的特点:消息也称新闻,是对当今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消息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其结构也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消息写作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客观叙述,展示事实;一种是重点特写,透视精神。消息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一种“倒金字塔”式。写作时应该把最主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重要—次重要—次要”的顺序来写。
2、根据消息的特点,小组内重新组织语言,调整结构,写出一则规范的消息。准备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 教学内容
在动手实践之后,能对其他小组创作的消息合理评价,总结收获。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真实、准确,是消息写作必须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构成消息的事实,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全真实,确凿无误。消息的写作要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消息的价值就在于新。消息要短小精粹,语言要明快简洁。这节课我们来总结上节课的写作。

 
 

è 讨论评价
导入语:同学们对照新闻的特点,来合理评价其他小组的写作。
小组推选选手上讲台交流作品,其他同学记录要点,合理评价。

 
 

è 拓展探究
导入语:
经过两节课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我们终于大功告成,请同学们谈谈写作实践后的收获。
(学生个别发表体会,引领学生明确消息写作的要领,形成能力。)

 
 

è 课后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当地的一个先进单位采访,记录下详细的资料,然后概括和提炼出典型事例写一则消息。

 
 

(设计/王小红)
 
 
è :学生习作
服务教学  美化环境  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学生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过去遇到了刮风下雨,校园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情况虽然谈不上严重,但着实叫人不便。 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教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实验,为了做个小实验,同学们要准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好她。。
 
导语部分,交代了建生物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洁、明了。概述建生物园的背景,有描写、有引言、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语言诙谐, 有画龙点睛之妙。
 

主体部分,紧扣标题写出了生物园的作用:服务教育、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语言平实、亲切。

总评:

这则习作符合消息写作的要求。它首先交代了“交代了建生物园事件”,然后交代了建园的背景和目的,符合“倒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附消息一则:

用生命书写爱 在瞬间显永恒

殷雪梅事迹报告深深感动教育工作者

本报讯 528日下午,省教育厅机关举行英雄教师殷雪梅事迹报告会,殷雪梅老师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强烈地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这是殷雪梅老师事迹报告团首次来到省城南京。 报告会主题为用生命书写爱,由《爱洒人间》、《不懈的追求》、《我的亲妈妈》、《瞬间的永恒》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殷雪梅老师的生前同事、校长的追忆,女儿潘霞的深情思念和一位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手记。报告生动地叙述了殷雪梅老师与学生、同事以及家人相处的点滴故事,叙述了她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荣誉的礼让。每一个孩子对她来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对待班里的一名智障的小学生,老师也从不放弃关爱和教育,用更多的精力扶持他进步。在教学事业上,老师执着创新进取,硕果累累,可是在评选先进表彰优秀方面,她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的老师,我都这把年纪了,不要这些荣誉和光环,还是让给年轻老师吧,可以让他们干劲更大一点。

报告会上,温馨的情感、动人的细节令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屡屡热泪盈眶。省教育厅高教处年轻党员张晓宁说:殷雪梅的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感动我的不仅是她的壮举,更是她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精神。我要以她为榜样,踏踏实实工作,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基教处处长陆志平曾参加殷雪梅老师的追悼会,听了报告又一次受到强烈的感染,他认为:殷雪梅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更是一个伟大的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向她学习,热爱学生,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

  殷雪梅老师是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331日中午,她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违章小轿车突然横冲过来,老师奋不顾身地张开双臂将学生推向路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以身殉职。

 

 

 

综合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 活动目的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或国内外大事等共同关注热点问题,搜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2、学会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进行读写和交流。
˜ 活动准备
学生:
①从网络上阅读一些新闻。
②带着最近学习中的问题,访问一个教育网站。
③到电子阅览室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刊杂志,做好笔记。
④到网上搜索自己喜欢的一部名著或一个作家的资料,写一篇研究文章。
教师:
①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网站网址。
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搜索方法指导。

③了解学生网上搜集的情况。

è 活动过程
①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②在小组内交流从网络上阅读一些有意义的新闻。
③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④班内交流就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访问的一个教育网站的学习情况。
⑤小组内交流到电子阅览室所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刊杂志的相关笔记。
⑥班内交流到网上搜索到的自己喜欢的一部名著或一个作家的资料。

 
 

è 总结评价
同学们根据小组和班级交流的情况,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和疑问,交流有价值的网站网址。
课外辅助活动:
各小组制作一期宣传健康上网的手抄报。
写一篇消息报道这次“网上读写与交流”活动。
把对这次活动的感受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è 活动小结
教师小结:在网络上,不仅可以读到各种文章,而且还可以进行写作和文字交流。但网上阅读,要善于选择。有些东西是我们青少年不适宜看的,一定要注意辨别。我们上网阅读,要有正确的阅读目的和明确的阅读主题。同时,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必须学会搜索。网上搜集材料可以很好地为写作服务,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写作效率。希望同学们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

 
 

è 附上有关网址
新浪:http://www.sina.cn
雅虎:http://www.yahoo.com.cn
搜狐:http://www.sohu.com.cn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m.cn

中国教育曙光网:http://www.ChinaSchool.org

 


(设计/王小红)

 

 

专题   

˜ 研究目标

1、在专题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广泛地收集和整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2、引导学生通过赏荷,领略大自然的神韵,生发美好的情趣,得到超然物外的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 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有关“荷”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搜集整理资料,讨论、写作、绘画等形式来丰富学生对“荷”文化的理解。

˜ 研究内容

1、了解写荷、咏荷的文章,认识历代文人在荷中所寓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2、搜集有关荷的古诗、散文、绘画等作品,全方位了解荷文化。

3、通过赏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 研究方法

本专题通过五个步骤来完成:赏荷——涌荷——读荷——议荷——写荷

 

œ 研究过程

è 赏荷

1、欣赏有关荷花的美术作品,从感性上喜爱荷花,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打开本册教科书彩图第一页,欣赏荷塘、荷叶、荷花、莲蓬和莲藕组成的“彩莲图”。

2、在荷花盛开的季节,直接到公园或乡村的荷塘边去观察、欣赏荷花。

3 欣赏一组荷花的图片。

 


è 咏荷

1、欣赏语文教学软件里关于荷的音诗画朗诵,如王昌龄的《采莲曲》。

2 师生搜集关于荷花的诗词,选择喜爱的熟记。举行以荷花为话题的诵诗会,有条件的可进行配乐、配画朗诵,可单人朗诵、二人朗诵或进行“合唱”型的朗诵等等,形式不拘一格。

3 借鉴唐诗、宋词方面的鉴赏词典对所朗诵的诗词进行评析。

 


è 读荷

阅读《爱莲说》、《芙蕖》、《荷塘月色》、《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等一组写荷的文章,探究一些问题。下面提供部分参考题:

1、荷的介绍。

2、梅、兰、竹、菊、荷的品格。

3、荷的新价值。

4、《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文关于写“荷”的异同点。

 


è 议荷

到图书馆、网上了解荷文化的起源、发展;欣赏有关名人对荷的题词、名画。

参考题有:

1、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荷与我们的生活

 


è 写荷

1、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写一篇介绍荷的文章。

2、出一期以“荷”为刊名的手抄报或电脑小报,自己进行设计、编辑。

课外辅助活动:

搜集关于荷的美术作品,或自己描画荷花、莲藕或荷塘,也可以自配诗文,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è 活动小结

教师小结:荷花这种植物,清纯自然,宁静雅致。文人墨客、寻常百姓都爱荷,这个专题的研究,不仅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了荷的知识,更使我们深刻领悟了荷文化现象,让我们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还能生发许多美好的情感、得到许多物外之趣。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真正懂荷、爱荷。

 


(设计/王小红)

 

文章录入:dlzxxiangzy    责任编辑:dlzxxiangz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