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既是篇章结构单位的名称,又指篇章内容安排的次序。层次可以是篇章的层次,可以是段落的层次,也可以是句群的层次,较多的是指篇章的层次(分析课文时常说的部分或段)和段落的层次,这里主要指篇章的层次。巧妙安排篇章的层次,是组段成篇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物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层次是篇章内容的表现次序,篇章内容又是客观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反映。一件事情总是依一定的时间顺序逐步发展的,有一个一个的阶段,有前因和后果;一样东西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有它各方面的情况,和别的东西有一定的联系,如此等等。因此,结构篇章时,要依据事物之间的不同联系对层次作出妥善的安排:要表达哪些层次,哪个层次先说,哪个层次后说,必须慎重考虑,以使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按照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层次的安排有三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顺连式。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空的变化、事件的发展、事理的联系等安排篇章的层次。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先写男人从区上回来,说明要去参加队伍;再写几个女人藕断丝连,到部队去看望丈夫;然后写返回途中遭遇敌人;最后写她们学会了用枪,就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安排的。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先从心里不宁静、带上门出去写起,然后围绕荷塘,写通往荷塘的小煤屑路以及我的心境,再写荷塘上面的叶子和花,照在叶子和花上的月光,然后写荷塘四面的树,最后写对江南采莲的联想。这里既有时间顺序,又有空间的转换,用的也是顺连。
一种是平列式。把和表达中心有关的事物、思想平列起来,共同表现中心。规章类的公文是典型的平列式。议论文常常使用平列式结构。例如老舍的《怎样学习语言》,一共有两层,第一层写开始学习用白话写文章时出的两个错误,第二层写如何发现这两个错误并慢慢去矫正它们。这两层意思是平列的。第一层在总说以后分别说明两个错误,第二层分三点来说明,用的也都是平列式。
我们常常说到的总分结构也是平列式的一种。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主体部分,先总写北方的秋处处都透出浓浓的秋意,然后分别写北方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北方的秋雨、北方的果树,进而写文人学士对秋的称赞,用的也是平列式。
还有一种是交错式。就是顺连和平列交错使用,或顺中有平,或平中有顺,纵横兼顾,结构较为复杂。许多文体常常是顺平交错的。例如夏衍的《包身工》,从全文看是顺连式,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但顺连当中又有平列。如写她们吃完早饭后,穿插分析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就列举了三种: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自由;“管理”上极为有利,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工价低廉。这里用的又是平列式。
以上是层次安排的三种基本类型。为了突出篇章的中心,提高表达的效果,层次的安排也可以适当变化,不完全按照事物的客观联系安排篇章的层次。也就是说,在安排篇章的层次时,作者要强调突出的,可着意安排,或者先说,或者后说,或者插说,而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先后、本末、轻重等内在顺序或联系。比如按照事情发生顺序安排的,可以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采用顺叙的方法,也可以变换先后顺序,采用倒叙或插叙等方法;按照事物的空间顺序安排的,可以由远及近或由上而下,也可以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等;按照事物逻辑顺序安排的,可以由主及次或由重及轻,也可以相反;总分结构,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等等,可以适应需要有种种不同的变化。例如鲁迅的《祝福》就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我”碰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听到她死去的消息,然后通过回忆追述她半生的经历和悲惨遭遇。这样写,一方面写封建家庭里的祝福,一方面写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死去,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仅使祥林嫂的悲剧更加突出,而且从一开始就紧紧吸引了读者,能够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