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四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45 合理组织篇章的段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4
 

 

    段落,也叫段,是从形式上说的,有换行的标志,内容上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段落是由句子和句群组成的,在篇章中用来表现全篇的层次和作者思路的发展。有的段落只有一个句子,是独句段。独句段大多是一些特殊的段落,包括开头和结尾的段、过渡段、强调段等。多数段落包括不止一个句子或句群,是多句段。因此,在结构篇章时,要注意合理组织不同的段落。组织段落,除了要注意组段成篇的基本要求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一般说来,分段的目的就是要反映篇章的层次,体现作者的思路,而要反映篇章的层次,就必须注意段落的意思要单一而完整。所谓单一,就是一个段落只表现一个中心意思,一个段落里的所有句子或句群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来发挥,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话,应该少说或不说。所谓完整,就是一个段落应该把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讲完、讲清楚,不把属于这个段落的话放到别的段落中去。如果把属于甲段落的意思放到乙段落中,甲段落便不完整,乙段落便不单一。从这点出发,组织篇章时,要注意把不同意思的文字分开,让它们各自成段;把同一意思的文字合并在一起,组成一个表意完整的段落。内容不单一,意思庞杂,或分段过细,意思不完整,在组织段落时都是应该避免的。

    语言与运用合理组织篇章的段落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者为了表示某种强调,也可以把本该合为一段的内容分成几段。例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第四部分:

    ……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近,又与前一段紧相承接,本来可以组织成一段,作者却让它们各自独立成段,突出了对段政府及流言的愤怒之情。又如鲁迅《故乡》的开头: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这三段意义上紧密联系,也可以合成一段,但是为了强调故乡的遥远和离别的长久(第一段),强调“我”对故乡发生变化的感慨,作者将它们分成三段,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其次,要围绕中心组织段落,注意段落中心的表达。篇要有篇的中心,段也要有段的中心。段的中心是由篇的中心派生出来的,它必须紧扣篇的中心,不能游离,旁生枝节。

    一般的文章,段的中心可以在某个地方直接点明:或者先在开头说出段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生发开去,组织材料;或者先叙述事实,然后从事实中归纳出段的中心,放在段的结尾;或者归纳出中心以后,下边再继续作些说明,这是放在段的中间。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其中很多段落都是在开头或结尾直接点明中心的。例如:

    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开头一段,先说明他行动上处处有套子,然后总结说:“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接着又对这句话作具体说明,段的中心就是在中间点明的。

    有时,段的中心也可以不直接点明,而是隐含在整个段落当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很多段落都没有直接点明中心。以最后一段为例,作者对反动派罪恶行径的控诉、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就是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

    确定了段的中心,还要用一些句子或句群来发挥这个中心。这些句子或句群要紧紧围绕中心,在意思上互相联系,不能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发挥段的中心有各种办法:或者把中心作一番分析,或者举出具体的材料或事例,或者从正反两方面作对比,或者运用比喻等办法来阐述,等等。总之要把中心说清楚,说透彻,让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再以前边举的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这几段为例,组成段的句子或句群都是用具体的材料或事例对段的中心进行说明的。

    最后,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段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篇章,段与段之间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组合关系。如果上一段和下一段缺乏联系,组织的话语肯定是不连贯的。段与段之间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一)并列关系,段与段平等地并列在一起。(二)承接关系,段与段之间是连续的事件或连续的动作。(三)递进关系,几个段落所表达的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四)转折关系,前后两个段落意思相反。(五)因果关系,几个段落之间有因果联系。(六)总分关系,或者先总说后分说,或者先分说后总说。下边举几个例子略作说明。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转折关系,从好现象说到有很大的缺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递进关系,分两层说明存在的缺点;第二部分又和第三部分一起,与第四部分构成因果关系,说明由于存在缺点,所以提出以下建议。这是从大的层次上说。再看第二部分的前五段:第一段是总说: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缺点;第二、三、四段是分说:从研究现状、历史,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都存在着不足;第五段又是总说,说明这些极坏的作风,带坏了不少同志。这五段构成总分关系,用来说明党内存在的不好的作风。

    夏衍的《包身工》写包身工起床的情况,用了八个段落,段落之间关系各有不同。其中前四段是承接关系,叙述起床的情况;第五段是并列,说明包身工的住所;第六段是转折,从名称转到写包身工的来历,与第七段、第八段相承接。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承接自然。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倒数第二、三段,先写“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下一段接着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这两段之间是因果关系。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