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六册读本 >> 正文 | 今天是: |
18 有物、切题、真实、适量 | |
作者:王希杰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0 | |
选自《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语言运用的好坏,除了要从语境和语体上进行考察,还要从信息量上进行考察。本文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示例,阐述了从信息量上考察的四个标准,这不仅对我们的阅读有帮助,而且对我们运用语言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物、切题、真实、适量”,这是言语表达的“八字方针”。 〔言语表达〕即通常所说的“语言表达”。言语,语言学中的专门术语,指说话和所说的话。 有物 鲁迅在《祝福》中写道: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鲁迅全集》第2卷)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看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 (《鲁迅全集》第2卷) 祥林嫂的话语没有能够收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这能够责怪听众吗?就交际理论而言,不能。因为这时候“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她的话没有听众所不知道的东西,即信息量等于零,因此人们“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但是这番话祥林嫂第一次说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鲁迅全集》第2卷) 这是因为:这个故事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它具有最大的信息量。 我们常说:“话说三遍淡如水。”意思就是说,话语多次重复,信息量就会逐渐减少,最后等于零。当然从社会学角度讲,听众又是应当受到责备的,他们缺少的是对祥林嫂的同情、关心和爱护。祥林嫂的话语虽然信息量等于零,但却是她的真情实感的体现。因此,言语表达的第一个要求是:言之有物。话语的表达效果首先取决于它所传达的信息量。当然什么信息量也没有的话语有时也是交际活动所必须的。比如两个人早上见了面: 甲 你早。 乙 你早。 甲 今天天气真好。 乙 是呀,好天气。 这样的对话,其信息量等于零。但是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友好的表现。没有它,人际关系将会淡薄,生活将会单调。 有时候,什么信息量也没有的话语也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如: 听说去年评级的时候,就有些人闹得不像样子,痛哭流涕。人不是长着两只眼睛吗?两只眼睛里面有水,叫眼泪。评级评得跟他不对头的时候,就双泪长流。 (《毛泽东选集》第5卷) “人不是长着两只眼睛吗?两只眼睛里面有水,叫眼泪。”这句话没有告诉读者什么新鲜内容。但是其表达效果是很好的:幽默风趣,加重了语气。
切题 具有一定信息量的话语,其表达效果就一定是好的吗?恐怕也未必。比如: 甲 您贵姓? 乙 今天是我生日,我30岁了。 甲 您在哪个单位工作? 乙 我身高181米,体重130斤。 甲 您身体好吧? 乙 我的儿子很可爱,我喜欢得不得了。 乙 的答话,的确具有一定的信息量,但是却不是甲 所要知道的,所答非所问,不切题,所以其表达效果也是等于零!可见切题是言语表达的又一个基本要求。 所谓切题,所谓题,指讨论的对象,指说话的目的。唐魏征《隋书·牛弘传》中记载: 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驾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脯(fǔ)〕肉干。。”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 牛弘的妻子认为“作脯”这一回答不切题,很不满足,便再次发问,进一步挑明牛弼的责任。而牛弘认为自己的回答是切题的:牛弼射杀一牛,不必计较;既然牛已经死了,重要的是如何处置牛。“作脯”一语,意思就是:这是小事,不必再提了。可见目的是切题之题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般说,切题,表达效果才好;不切题,表达效果就不好。但也并不是时时事事处处都如此的。有时候,故意不切题,也可以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 他又指着德强,忽然吓唬道: “哈,八路,八路!” “你说什么,八姑?”老妈妈装着不懂,“噢,你问孩子几个姑姑呀。唉,告诉老总,一共两个。去年死去一个,可怜死人啦,撂下一大堆孩子。唉,是得伤寒死的呀!我去送殡……” (冯德英《苦菜花》) 这里故意离开了话题,反而收到了好的效果。故意离开话题,可以缓和气氛,形成委婉含蓄或者幽默风趣的情调。 真实 具有一定的信息量而又切题的话语,其表达效果就一定好吗?也不见得。我们知道,从信息角度看,真话和假话同样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但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只有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真话,才有可能获得最佳表达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假话,其表达效果同样等于零。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也是言语表达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并不需要多说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假话也可以得到好的表达效果。如: 高帝素善书,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帝笑曰:“君可谓善自为谋。” (李延寿《南史·王僧虔传》) 当然不可能有两个第一,两个人比书法总有个好坏之分的。王僧虔的回答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是假话。但这一回答既没有得罪齐高帝萧道成,也没有失去一个书法家的尊严。如果王僧虔说:“陛下第一,臣书第二。”则是违心的吹牛拍马的话。“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式的修辞假话,有一个要求是:必须让对方一听便知道是假话。这是它区别于吹牛拍马的言辞的一个基本特征,吹牛拍马者是一心要别人把他的假话当作真话来看的。 这种修辞假话,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如: 甲 暑假你去旅游吗? 乙 去。昆明、桂林、青岛、大连、泰山、黄山、威尼斯、日内瓦、新加坡、巴格达,都去开开眼界。 其实乙 是什么地方也不去旅游的,但他这么说并不是想欺骗甲 ,甲 也决不会信以为真。 适量 切题的真话具有多少信息量表达效果才最好呢?一般说,要适量,少了不好,多了也不好。比如说: 甲 你儿子多大了? 乙 我儿子很小。 甲 你儿子读几年级? 乙 我儿子上小学。 甲 你喜欢《红楼梦》吗? 乙 我读过《红楼梦》。 乙 的回答都具有一定的信息量,但是都少于甲 所要求的信息量,所以是甲 所不能满意的。 甲 你儿子多大了? 乙 我儿子今天是8岁零3个月零3天,到我讲话的时候,还零3天。 甲 你喜欢《红楼梦》吗? 乙 我喜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喜欢她的葬花词,喜欢“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乙 的回答所具有的信息量又太多,多于甲 所要求的,所以使甲 厌烦。 给予对方的信息要适量,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这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其实极其复杂的问题。 有趣的是,有时候故意多给一些信息,或者少给一些信息,也能够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如: 甲 下星期我们一同上杭州去玩吧。我有123元,你有多少钱? 乙 我有23块5角7分大洋! 乙 的答话中的“5角7分大洋”,就是故意多给的信息,目的是要强调自己没有钱。这种多给的信息是不会使对方厌烦的。 少给信息,有时也不会使对方失望。如杭州西湖灵隐寺旁飞来峰和冷泉亭的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自何处飞来? 泉自冷时冷起, 峰自飞处飞来。 这大概是从钟会答嵇康问的“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衍化而来的。所给予的信息量几乎等于一个零,但却别有含义,意趣盎然。 |
|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