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理论探珠 >> 正文 | 今天是: |
语言训练要渗透人文内涵 | |
作者:顺其自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3 | |
语言训练 要渗透人文内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南桥中学 赵 冰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人者应当善于开发生命潜力和指导生命发展。”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②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人文教育。新大纲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语文,也是人文学科。 语文的基本要素是语言,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那么,语言训练就当然要渗透人文内涵。 人文内涵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学术的内在基础和根据。” ③“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它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与出发点。” ④ 培养人文精神就是教育学生“人之所以为人”,并使之将来“自觉具体地实践某种超个人的普遍原则,并以此作为自己人性完善和升华的途径。” ⑤而且“具有包容全人类的开阔胸襟,敢于超越‘国民性’……探索人类命运,追求永恒。” ⑥ 使之从狭隘的个人追求升华到关怀人类终极命运的崇高境界。 “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真的可以不要诸如信仰、信念、世界意义、人生价值这些精神追求就可以生存下去,乃至富强起来吗?” ⑦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大转换的时代,“正是由于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使得智慧与真理失去了内在支撑和动力,使得终极关怀远不如现金关怀激动人心。”⑧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任务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一旦被唤醒,就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使之沐浴语言中智慧哲思的熏陶,进入生命体验,积淀人文底蕴,被逐步培养成感觉敏锐、悟性聪慧、品格优良、情感丰富、道德高尚、理想远大的“人”,并奠定生命发展的无穷“后劲”。 因此,语言训练仅只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是不够的,更应该要求有人文“灵魂”。所谓“文以载道”,“言”亦载“道”。 那么,怎样在语言训练中渗透人文内涵呢? 笔者教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用人文教育思想渗透语文教学,以“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为本册教学的中心话语圈,在课文教学中巧设人文话题,引导探究,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训练语言,在语言训练中渗透人文内涵。这样,既训练了语言,又训练了思维,更赋予学生人文灵魂。实践证明有效。以下介绍五种训练方法。 一、 改造法 就是要学生改造课文中人文内涵丰富的语言,训练语言表达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用词语增删替换、语序调整、句式变换、改变标点符号等等具体方法。 教《提醒幸福》时,要求学生用“幸福是……”的句式改造课文中的相关语言,学生改造出24句:1、幸福是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相依相伴。2、是一种心灵的震颤。3、是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4、是朦胧的、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的甘霖。5、是披着本色外衣的亲切温暖。6、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7、是守候在年迈父母膝下的时光。8、是生命中的黄金。9、是现在的每一分钟。10、是曾经生活过…… 学生在改造课文语言的认同思维中,领悟课文语言的人文意蕴,体验生命,珍视生命;同时体会语言的创造性品味个中精妙,习得语言;在批判思维中,“内省”自我,斟酌比照,改造创新。 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在揣摸、领悟、认同、批判中学习了语言表达,而且汲取了人文营养。 二、 提炼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课文中人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新语言的一种训练方法。它要求运用抽象逻辑思维。 教《白蝴蝶之恋》问:“‘我’为什么能够救助一只奄奄一息渺小而又脆弱的白蝴蝶?”讨论明确:一方面,“我”被白蝴蝶顽强求生的欲望所打动。被雨水打落在泥地里的白蝴蝶已濒临死亡,是那么渺小脆弱,可仍然挣扎求生,希望能为大自然奉献一点色彩和一份生命活力。白蝴蝶的这种生命本能和生命“意念”是令人感动的;另一方面,“我”是“人”,人性中本来就有善良和爱的美德。“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既然爱,就要让所爱更好。所以,“我”能够救助这只奄奄一息渺小而又脆弱的白蝴蝶。加线句子是讨论中提炼出来的有哲理并具人文关怀的新语言。 这样训练,既能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者思想情感作更深层次、更高境界地探究,又能引导学生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创造有哲理性的语言,更是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在“外索内省”、斟酌表达中,增加人文素养。 三、 续说法 就是继课文中有人文内涵的某个句子或人物语言之后,接着说一句或几句新语言的方法。它要求运用发散思维,思考多种表达角度,选择最佳续说方案。 教《月亮上的足迹》,要求学生续说阿姆斯特朗在美国国会大厦演讲的结束语。学生讨论了几种续说方案,最后觉得这一句较好:“历史的转折和发展往往就是从‘一小步’开始的。我相信,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此将迈开大步,永不停止。” 续说的句子要求合乎原文语意语气语流,有几乎不露雕凿痕迹的效果。这就使学生在把握语脉,反复诵读,进入语境,感悟人文内涵,斟酌比较,表达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四、诠释法 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人文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或能涵盖课文某一方面人文内容的词语,以及学生有感受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或形象性地、或诗意性地、或哲理性地诠释的一种语言训练方法。 它要求学生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诠释的语言,能充分表现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与人文意识。 教《紫藤萝瀑布》,选了一个理解词语语境义的“点”,来设计人文话题引导讨论探究:“课文中写‘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要求诠释“仙露琼浆”的含义,问:“我们生命的船舱里应当装些什么?”学生发言踊跃一下子讨论出了19条:1、应当装满知识。2、应当装着生之喜悦、精神的宁静。3、传递生命的种子。4、对生命的理解。5、珍惜时间的态度。6、对待不幸积极乐观的态度。7、各种美德。8、使国家富强的使命。9、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精神)。10、团结、合作的精神。11、对人类发展的关心(以及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12、孝敬心、尊重人的基本态度。13、对自我存在的重视,对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重视……小结指出:这些都是“生命的仙露琼浆”! 教《社戏》要学生诠释“童年”:1、童年是人生的春天。2、是充满阳光的人生早晨。3、童年一件件的趣事,就像一颗颗星星,在记忆的天幕上闪闪发光。4、像玫瑰花的根,在生活的土壤中吮吸父母的疼爱。5、在父母眼里,像种子那样闪烁着希望的光。6、是自己手中射出的箭,很快就飞逝不见了。7、像一只小鸟,曾在人生的天空自由的飞翔过。8、像一块方糖,甜在心里。9、是可以用来消除烦恼的一段记忆。10、人生如一幕长剧,童年只是序幕的开始。…… 在课外练笔和自由写作实践中,让学生诠释有感受的事物和现象。如: 屋—在暴风雨中,温暖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像一本书,打开它,就找到心的归宿。 窗—放飞视野,让人眺望遥远的未来。是与未知世界的分界。 风筝—带着儿时的幻想,飞向美丽的明天。有飞向蓝天的信仰。 桥—革命者用鲜血浇铸,让我们在上面幸福的走。 电线—空中的五线谱,小鸟是跳动的音符。 雾—笼罩着神秘,诱发人的幻想。 春—献给小草一片醉人的绿,献给花五彩缤纷的颜色,献给水一片清清亮亮。 这样训练,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在斟酌语言、表达创新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超越“旧我”的成功快感,变得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启诱人文意识,培养人文精神。 四、 想象法 就是敏锐地抓住课文中有人文内涵的“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探究,训练语言表达的一种方法。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思维因想象而美妙,也使语言闪耀智慧的光芒。 《白蝴蝶之恋》中写白蝴蝶被救活以后,“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 问:“白蝴蝶为什么在我周围飞舞了好一阵才离去呢?” 生:“对我感激、留恋、依依不舍。” 问:“白蝴蝶飞走了以后,会不会给我打来电话呢?” 学生非常活跃……许多同学:“会——” 再问:“假定打来电话,电话中交谈的内容会是些什么呢?” 发言很踊跃,摘录如下:1、我救你,因为你同样是生命。2、当时救你,完全出自内心。人,生来就有一颗善良心。3、生命是不屈服于困难的,更不应该在困难中慢慢死去。4、给你自由,才是我最大的快乐。5、我不能把一个生灵弃之不顾。6、人类只有和动植物和睦相处,才能永久生存,永远发展。7、每个人每种动物都与死神签约,但只要有一线求生机会,都会本能地抓住把握。8、生命现象也是发展变化的,亿万年后,也许真的有某些进化的生物能与人类谈话聊天呢。9、我们既然都有生命,就应该为生命的繁衍、发展做点该做的,绝不能轻视、甚至废弃生命…… 这样设计“人蝶电话”的情节激发想象,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更宽泛、更活跃、更富创造性了;这样训练,能引导学生“外索内省”,使之在领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唤醒“自我”生命意识;这样训练,学生在思想情感、道德理想以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诸方面,上了新台阶,升到新境界。 而且,讨论探究愈充分,课堂上民主、平等、团结、合作的人文氛围也愈加浓烈;对课文理解得愈深入,人文教育“内化”得也愈深入。这种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诱、激励、纠正、修饰、认同、批判的讨论,也是引导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纠正学生语言使之简明、连贯、得体,更有利于渗透人文教育,启诱人文意识,培养人文精神。 其实,学生只有在感受、吸收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悟得语言的表达方法和规律。 只有在语言训练中渗透人文内涵,并让学生参与探究语言的过程,学生才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表达创新,并“言”亦载“道”。 注释: ①、华中师大叶澜教授语,转引自关丙卿《淡化‘意义’如何》见张家璇《中学语文教学科研成果集》第13集P49. ②、(张汝伦《人文精神寻踪》见《读书》1994\4) ③、(张汝伦《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 》见《读书》1994\3) ④、(袁进《人文精神寻踪》见《读书》1994\4) ⑤、(张汝伦《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 》见《读书》1994\3) ⑥、(袁进《人文精神寻踪》见《读书》1994\4) ⑦、(崔宜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见《上海文学》1993\6) ⑧、(张汝伦《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 》见《读书》1994\3) 2001年4月 第一稿 2001年 9月 第二稿 (本文发表于2001年山西《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于荆州2001年5月《荆州教育》;后收入荆州2002年《科学人文教育专辑》。) (正文约4700
|
|
文章录入:顺其自然 责任编辑:顺其自然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