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理论探珠 >> 正文 | 今天是: |
巧设计论 训练思维 | |
作者:顺其自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3 | |
巧设讨论 训练思维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岑河南桥中学 赵 冰 邮编434129 手机13986702058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初一年级上册教材在课后习题设计上突出地表现出一个编排意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对教材课后习题作了一个初步分析,发现30篇课文竟有17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有关于思维训练的习题(见附表)。 我们不能误以为在教学中完成了这些课后习题,就完成了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任务。笔者以为必须把思维训练贯穿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去,甚至每节课堂上去。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呢? 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堂讨论。讨论,是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积极进取心态的表现,也是思维活跃的反映。而且在讨论中,师生共建的那种民主、平等、和谐、友好、合作的情境气氛,能进一步激励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课堂讨论的话题,要巧妙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讨论点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 新课破题,设问讨论,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笔者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课破题时,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预习了这篇课文,结合内容说说《从┅到┅》的这种题目样式说明了些什么?” 笔者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一是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是想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三是想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从某一个触点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把原来未曾想到的有关联的内容联成网络,从一定角度出发进行思维,从而提炼出新意。 教者备课时只预拟了5条,而学生发言出乎教者意外竟然讨论出了14条: 生:1、环境变了。(师:哦,说明“我”生活的环境变了。) 2、地点变了。(师:哦,说明“我”活动的地点变了。下面发言的同学请把话说得完整、准确些。) 3、说明“我”生活的内容变了。 4、说明“我”告别了幼稚的童年,开始走上了读书生活的道路。 5、“我”先在百草园是“玩”,后在三味书屋是“学习”(师:哦,生活的方式变了。) 6、“我”接触的人和事物发生了变化。 7、“我”的思想感情变了。 8、“我”的兴趣爱好变了。 9、说明本文写的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生活经历。 10、这个题目规定了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 11、说明可以使用对比的手法。(师:哦,可以对比在两种生活中不同的感受。) 12、也可以写对两种生活都喜爱。(师:这是统一关系)。 13、也可写蛮喜爱其中的一种(生活),也可以写比较喜爱其中的一种(生活)。(师:这是衬托关系)。 14、要写成记叙文。(师:在叙述描写中要融入感情,可写成叙事散文。) 学生的发言似乎“杂”了一些,但可贵的是其间闪烁着发散性思维的火花,达到了设问讨论的目的。 二、整篇提挈,设问讨论,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从某一点出发,沿着一条线索纵向深入开掘的思想方法。思维的深刻性,又叫抽象逻辑性,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人脑里就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从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纵向开掘越深 ,获得的越多。 笔者教《最后一课》,在分析课文内容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虽然课文没写韩麦尔和小弗郎士平时是怎样上课的,但我们读完了本文也不难猜想平时的课堂情景。试问,这最后的一课与平时的课堂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笔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对全文内容有整篇提挈的作用,是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更深层次地感知主人公的爱国情感,领悟作者围绕主题如何选材,如何表达的一些写作技巧。 相同的方面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不同之处讨论的十分火热,学生踊跃发言,大大小小的不同之处,讨论出了32条之多,学生发言还余兴未了。 然后教师将黑板上简要板书的32条不同之处与学生共同进行了分析整理,看哪些是主要方面,哪些是细节之处。伴随“为什么不同?”的讨论,无需老师多费口舌,学生一下子就概括出中心思想来了。而且通过讨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深入开掘文章内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随着开掘的深入,学生对主人公的认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头脑中起了突变,一下子概括出了“人们都用自已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个主题。这样,不仅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而且学生对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如何围绕主题选材和表达的写作规律也有较深的感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训练。 三、突破难点,设问讨论,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表现形态。思维的求异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散性,即从某一给定的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即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假设、结论等。它贵在多角度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想他人之未敢想,翻习俗之定案。 笔者教《羚羊木雕》曾提出这样一组问题: 师:奶奶说,“这样做,多不好。”我问“究竟有哪些方面的不好呢?” 生:(A、B、C、D、E讨论出五个方面的不好。) 教者紧接着提出求异讨论的要求:“即使非要回羚羊木雕不可,也可以找到最佳方式,既能不伤感情,又能妥当的要回。请分别帮父母和‘我’设计两种最佳方案。” 学生先求异发散出许多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聚敛性思维方式得出最佳方案。之后教者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深刻性。 师:“如何避免家庭成员间因这点小事而发生分歧?” 学生讨论出四点: 生:1、“我”送礼前,可同父母商量,征询意见。 2、“我”也可向父母反复陈述“五不好”,实在无奈,也可向父母征询要回的办法。 3、父亲把木雕给小孩时,应讲清其贵重和价值,交待清楚不能送人。 4、发现送人以后,父母同小孩应民主平等地讨论要回的妥当方法,不能简单粗暴。 从以上一组讨论中可以看出,求异思维训练十分突出,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方案,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是学生在求异思维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 小结回顾,是语文课堂教学程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包括段落分析的小结,课文分析的总结回顾,课堂小结,重点难点问题讨论后的归纳小结等。在这个环节上可设问讨论,训练思维的聚敛性。 所谓聚敛思维,是一种向心式思维。它要求思维主体总是朝着既定核心做有用的运动,它有相对确定的范畴,它使用否定来排除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它每前进一步都要选择正确与合理,它有选择性,综合性,紧缩性。是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笔者在教《父子情》总结中心思想之后,提出一个问题来讨论。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还可用哪些题目来更换?” 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主要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二是培养学生的拟题能力;三是有意训练学生思维的聚敛性。 学生讨论出9个标题来更换: 生:1、慈父 2、我有这样一位父亲 3、回忆我的父亲 4、复杂的父亲 5、父亲这样教育我 6、理智的父亲 7、父子情深 8、新型父亲 9、我爱父亲 学生觉得5、6两个题目最佳,在这个时候教者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 师:“作者为什么没有使用你们这样的题目,究竟谁的更好? 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在老舍独特教子方式的里面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谋远虑的爱,这种爱是最深沉的爱。“我”在守灵时拉父亲的手,摸父亲伤痕累累的身子,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我”对父亲无限的怜惜,无限的感激,充分的理解,深沉的悲痛。文章在叙述父亲独特的教子方式的背后,流动着的是父子深情,这是文章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命题为“父子情”。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使用综合、概括、比较、选择、紧缩等方式作向心式思维,最后聚敛到了问题的本质点。 其实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运用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各种思维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是互相渗透,经常转换的。思维活动本身是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不过教者在讨论操作中可以有意突出某一方面罢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哪个教学环节训练何种思维方式,要根据教材编排意图、课文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既要避免随意性,又要避免机械化、绝对化。 |
|
文章录入:顺其自然 责任编辑:顺其自然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