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理论探珠 >> 正文 今天是:
浅谈小学语文的结束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4 14:39:59
地小学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有学生意识,即让学生听的明白并且自觉学习,让学生发展智力、发挥创造性的意识。
   根据学生意识的要求,许多优秀教师课堂上的结束语,真是珠玑璀璨,值得鉴赏仿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归结式
   在完成讲析课文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师生讨论,共同归纳总结课文重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比如,有一位教师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是这样设计的:
   师:——课文全部讲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开头的?怎样点出中心?具体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写法上什么特点和优点?
   生:(学生各已见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描述情景开头,通过设问点出中心,具体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探路的秘密,着重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文章的介绍说明具体,准确,简单明了,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很强。(布置课外作业)下课。
   这种结束语,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系统理解和记忆,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二,朗读式
   在完成了讲课任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表情朗读课文。比如,有一位教师教《周总理的睡衣》一课,是这样结束的:
   现在我们大家练习朗读,要带上真挚的感情朗读。要读出无限热爱,尊敬总理的心情,读出护士深受感动的心情,读出永保艰苦朴素精神的感情。就是说,要认真做好有表情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师生评议)下课。
   在学生们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形式的基础上,教师用上这种结束语组织教学,实际上促使学生进一步咀嚼,消化,吸收字词句篇,提高其阅读能力,进一步理解感受课文的思想实质,从而受到深刻的感染教育;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们学习课文中用词造成句,谋篇布局的优点,提高口头的书面作文的能力。
   三,审题式
   在完成讲析课文的任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回过头来审清课文题目含义。比如有一位教师教《绿色的办公室》一课,是这样结束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题,本课题目为什么叫“绿色的办公室”?又什么在题目上加一个双引号?(学生回答——略)同学们说对了,实际上没的什么办公室,“绿色的办公室”指的是“湖边的森林”。这是用一种专有事物的名称指代列宁当时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所以,在题目上用双引号。下课。
   这样结束讲课,紧扣全文,画龙点睛,简洁明快,具体新鲜,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回忆,联想和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四,过渡式
   用结束语在本篇课文与下篇课文之间架起桥梁,起到承上启下一,自然过渡的作用。比如有一位教师教《养兔日记》一课,安排这样的结束语:
    本课《养兔日记》一共罩四则,记和得是养兔的事,讲了养兔的知识。那么,同学们看见过小蜜蜂吗?小蜜蜂也是很可爱的,飞呀飞呀,忙个不停,为小朋友们酿出甜甜的蜜来。怎么酿的呢?请同学们准备学习下一课〈蜜蜂〉——同学们先预习一下。下课。
   
   这段结束语,既总结上一课文〈养兔书记〉的主要内容,通过“很可爱”这一词组,又自然过渡到下一课〈蜜蜂〉的主要内容 。特别是用上“小朋友们”这一词语,更能激起学生们学习新课文的强烈欲望。
   五,探讨式
   在完成 讲析课文任务之后,教师有意提出一些有难度或有争议的问题,引导 学生讨论,辩论,最终取得正确的一致和答案。比如,有一位教师教〈赤壁之战〉一课,是这样结束的: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赤壁之战》一课,从文章内容上看,是曹操的兵驻在赤壁,周瑜施计为烧赤壁,而课文为什么讲“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呢?(同学们争执辩论,教师引导 深入研究探讨)课文讲周瑜兵驻赤壁,没有错。“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位于长江南岸。从“三国演义地图”看,“赤壁”也在长江南岸。所以课文中讲“周瑜的兵在南岸”是对的。那火烧赤壁,不就成了火烧东吴军队了吗?不是。课题中的“赤壁”泛指赤壁一带,或指同东吴军队隔江相对的曹军。这样理解“赤壁之战”,“火烧赤壁”的说法,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不江水战,赤壁鏖兵”,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等文字就说得通了。好,现在下课。
   这样的结束语,能激起学生们探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性,有鼓动性,对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们的钻研精神,是很有好处的。]
   总这,小学语文课的结束语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紧密联系教材实际,尤其厅加强教师的“学生意识”,灵活地设计,运用好它。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