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淡
作者:万仁芳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1998·11》)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7 10:15:52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淡
万仁芳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1998·11》)


1997年11月26日,荆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余映潮在监利县直荀中学大操场上了两堂演示课,前来观摩的语文教师近三百名。余老师独到的设计、潇洒自如的风度、风趣幽默的谈吐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堂课是余老师多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集中展示了他一贯的语文教学艺术。

一、善范读,更善导读

古语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在演示课中,余老师的范读、导读极好地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学生平时读课文只是有声而“读”,极少有情而读,因而很难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情感,读出诗文的韵味。要想把有形的、不动的文字符合化成有趣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就一定少不了教师的范读。当余老师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的诗句时,学生这才知道原来听读课文也如听音乐,如观赏图画,于是就产生了跃跃欲“读”的心理。余老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使学生掌握读诗的入门之法,然后指导学生有停顿、有缓急、有轻重地读,在这步训练中又着重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的重音。或加强音量地读,或拖长章节地诵,或一字一顿地朗诵,如银瓶乍破;或一气呵成地朗读,似飞瀑直下。如在诵读“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一句时,则反复范读、引读,在读中揣摩出“定然”一词在句中、诗中的作用,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陶醉在成功的欢喜之中。余老师又指出“这还不算是完美的朗读”。“还谈不上完美?”学生产生了疑惑,“那么怎样的朗读才算完美呢?”余老师顺水推舟地提出了读诗要沉浸在诗的画面之中,要读出诗里蕴含的情感。余老师又范读“我想/他们此记得,定然/在天街/闲游……”那甜美的读调、那亲切的表情、那丰富的情感,又把学生引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学生在余老师的范读指导下朗读,诗中的惊喜之情、赞美之情、欢乐之情和甜美之情在教室里荡漾。

余老师的范读功夫令人叹为观止,其导读方法也让人拍案叫绝。从上面所谈的我们不难看出余老师在导读《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表现在导的层次上的高明。那就是让学生“目”、“口”、“耳”、“脑”并用,感受音乐美,品析图画美,领悟情感美,读出诗篇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在导读《口技》这篇文言文时,则表现在导的目标上明确。首先要求学生沸沸扬扬地读,读出一种氛围。其次要求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得准确无误,有板有眼。如在读“有鼠作作索索”这节文字时,语音和缓、语调容与、重音轻读,使人如置身于静谧的环境中。这样,学生既欣赏了“作作索索”这个叠音拟声词的妙处,又极好地显现了课文以动显静的艺术手法。而在读“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则声色突变,力求临摹出课文中的各种声音,充分发挥拟声词、叠音词的效果,既读出了作者的行文之妙,又读出了口技者的口技之善,更读出了课文的韵味、情味及气势。

如在比较阅读《天上的街市》和《蝶恋花·答李淑一》时,则挑选一名女生朗读《天上的街市》,一名男和朗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女生读得大有“执红牙拍板”浅吟低唱的韵味,男生读出了一种豪放雄浑、高亢悲壮的格调。把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组合在一起品读,差落有致,对比鲜明,一方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增强了学生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另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美感情感。表演读则是让学生登台献艺,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以充分表现,竞赛读又是表演读的继续和深化,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朗读能力。就这样在读与听中由浅入深地融化课文内容,在读中实现了读者和作者思维的和谐共振。

二、善提问,更善品析

《学记》中指出“善问”和“善待问”是“进学之道”。把“善问”比作“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把“善待问”比作“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善于提问,而且善于启发答问者的思维。

演示《口技》时,余老师设置了这样一问:“作者写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个提问,看似寻常,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这个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将有深层次的回答,成绩一般的学生有一般的答案,成绩差的学生也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回答,这样,学生既不会因问题难而望而生畏,也不会因问题简单而信口回答。有些语文教学大学常常把“跳一跳,摘着桃”的提问看成是极理想的提问,而余老师的此问,却让学生不跳能摘到小“桃”,跳起来就能摘到大“桃”,跳得越高,摘到的“桃”就越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答“善在有动有静”的,有答“善在有高有低”的,有答“善在有内有外”的,有答“善在有疏有密”的,有答“善在有点有面”的,有答“善在有分有合”的。学生争先恐后,教师神采飞扬,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问与答,深层次地品析了课文笔触细腻、布局缜密的艺术,欣赏了作者有条理、有波澜、有擒纵、有照应的匠心,让学生领略了文中工于铺陈的特点和巧妙点缀的神韵。

演示《天上的街灯》时,余老师又设置了这样一问“诗中的图画美,美在             ”,让学生补成一句完整的句子。这也是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天高任鸟飞”的提问。但是更让人叫绝的是余老师善于开拓学生的答问,完善其答案。当学生答“美在提着灯笼在走”时,余老师表示赞同“答得好,提着通红的灯笼逛夜市,别有一番情致”;当回答“美在骑着车儿来往”时,余老师则加以欣赏,“牛郎织女骑牛儿来往更富有诗情画意”;当学生答“美在缥缈的空中有美丽的街市”时,余老师则补充“朦胧之美”;当学生答“美在天河之不甚宽广”时,余老师又作了“在古老的传说中翻出新意”的发挥;当学生回答“美在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时,余老师则赞之以“何其富庶的地方,令人神往”。这样既使答问的学生享受了成功的愉悦,又让全体学生欣赏了课文的美点,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品析了作品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真是“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由大鸣”。

同时,这两道提问还卓有成效地实践了余老师所提出“一词经纬法”的教学法。《口技》的文眼就是一个“善”字,文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作者的议论无不凸现一个“善”字。余老师以“善”字设问,平中见奇,难中有易。在见疑、答疑的过程中把握了文章的经纬。《天上的街市》其诗题就给人以美感,其声色韵和谐地体现了建筑之美,其用词新奇既体现了绘图之美,也表现了作者理想追求之美。“美”就是课文的聚集点,以“美”设问,一字经纬,陶冶情操,丰富联想,开拓视野,进而巧妙地渗透文学理论知识。岂不善哉?

三、善归纳,更善指导

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有他独当其任的任,那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平时交谈时还能说会道,但写起文章来却下笔笨拙,试场上更是一筹莫展的现象。这就是平时欠缺知识的积累和积累知识方法不当所致。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是信息的摄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摄入的越多、越规范有序,输出的就更方便、更快捷。在摄入和输出的环节中,积累中关键。余老师的“知识板块说”正是为了很好地处理摄入与输出的关系。两节演示课成功地指导学生初中了知识板块积累法。

在讲授《口技》一文时,余老师先把表示时间的词划定为一个板块,要求学生先在课文中找,于是,“少顷”、“既而”、“未几”、“俄而”等词潮涌而至。然后联系以前所学的文言文,如《狼》中的“少时”、“久之”、“顷刻”又被合并同类项。再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完成其他的知识板块。或让学生自己划出,或启发学生划出。当学生划分“作作索索”、“许许”等拟声词板块后,余老师则因势导出叠声词板块;当学生划出通假字板块后,余老师则指导挖掘出古今异议词板块;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时,余老师又授之以“分类集中法”。既让学生把知识准确有度地分类,又让学生把知识规范有序地集中。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把课堂知识巧妙地辐射。像“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之类的词,并不诠释,却让学生说出含这类词的成语。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辐射,学生形象地领略了汉字的古而不老、变化神异。知识板声说、分类集中法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我们的学生如果学会并养成了这种积累知识的习惯,日积月累、坚持数年,“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语),有了丰厚而规范的摄入,还会担心输出吗?所谓厚积而薄发,这正是余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落脚点。

如果说《口技》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余老师注重学生字词知识的积累,那么,《天上的街市》一诗的教学,则体现了余老师更注重使学生储备表象。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余老师把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比较阅读,就是对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展思维的培养。直荀中学是以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的英名命名的学校(柳直荀殉难于学校附近),词中的“柳”即指柳直荀。相对这个得天独厚的革命传统教材,余老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当学生的思维正驰骋在缥缈美丽的星空时,余老师又导游学生遨游月宫。一诗一词虽然体裁各殊,风格大相径庭,但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都有着奇丽动人的想象,都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余老师设计了如下板收来让学生比较、品析:

诗《天上的街市》         星空    表达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人)       想象              (浅吟低唱的韵味)
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月宫    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怀念
(领袖)       想象              (豪放雄浑的风格)

通过比较阅读,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增加了学生的表象储备。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佩的,他想飞入天宫,他想潜入地穴。”余老师深谙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积极训练这种心理活动,让他们驰目骋怀,把课文知识引伸迁移。迁移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积累。没有积累,则不可能和迁移,不能迁移的积累,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死”知识。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大量的表象,想象才能凌空展翅,因为,想象不仅仅依赖于一般的知识材料,而且更直接地依赖于形象化的知识材料——表象。余老师的这种知识迁移方法,很自然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余老师的两节演示课,循循善诱,“众妙毕备”,听者无不“以为妙绝”。学生有“山重水复”时的思索,更有“柳暗花明”时的惊喜,思维活跃,既训练了技能,又锻炼了智能,从而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语文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