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我用什么方法作研究(四)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0 9:17:24

我用什么方法作研究()

余映潮

 

 

  课文精读式研究

 

    这是由教师个人独立进行的、磨练与提高研读水平的终生有用的研究方式。

课文精读这件事,首先就是对人的一种“折磨”。

它需要耐性,需要安静,需要慢慢品评咀嚼,还需要广泛参读有关资料。

教材精读应该是语文教师的第一看家本领。说得绝对一点,不能进行教材精读的人,就教不好语文课。理由很简单,他与学生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所以,要当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就得练好读教材的基本功。研读课文这件事,只能自己读,没有人能代替自己。

什么是教材精读?

用课标上的话来说,就是: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词句理解、作品感受,内容探究。这其实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但仅就“内容探究”这四个字来说,已经够语文教师去冥思苦索的了。

我说过,教师研读教材的高层次境界是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

对于教材,我们必须精读、深读、细读,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品评欣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我们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细细地咀嚼,都要深深地钻研,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求教学中的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我读教材的方法,表述起来很简单:

第一,   反复读。

第二,   反复析。

第三,   反复品。

在这三种“反复”之中,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细读,要字斟句酌,起码在一两个方面对课文有比较深透的认识。

这样,读教材的心就静了。

在这三种“反复”之中,有一个起“主心骨”作用的技巧,那就是:无论什么文体的文

章,都要对它进行文学性的赏析。

这样,读教材的起点就比较高了。

如果说还有更高层次的技巧的话,那就是要善于多角度地研读教材。

这样,也许就能别出心裁地读教材了。

下面是笔者20年前写的练笔式的短文,它能达到前面所说的基本要求:在一个方面对课文有比较深透的认识:

《背影》中的“嘱”

《背影》中四次点背影,四次写流泪,两次发感概,这些都是作者着力点染之处。但是文中也不乏精妙的细节描写,词语的选用也有平中见奇之妙,其中的三次“嘱”就是例证:

   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2.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说送我上车。……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3.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嘱”、“嘱”、“嘱托”都有“叮嘱”之意,但用在以上三句中,既有着词义上的差别,

又显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嘱咐”有“叮嘱”、“吩咐”的意思,加上“再三”、“甚是仔细”的修饰,就表现出父

亲对茶房叮嘱的遍数之多,内容之详,言辞之切。是一再要茶房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一个“嘱咐”,写出了

父亲为儿子的出门作了精细、周密的安排,真实地表现了父亲不送儿子又不放心的心情。

“嘱”含有“亲切地叮嘱”的意思,由于父亲改“不送”为“送”,所以对儿子有直接说话的机会,在“忙着”看行李、“忙着”讲价钱之后,又反复叮咛儿子一些应注意的生活小事。一个“嘱”字,一下子就表示出父亲说出了心里话,父亲的爱子之心,爱子之神情,跃然纸上。

"嘱托”有“嘱咐”、“拜托”之意。尽管父亲已嘱“我”,但他还嫌不够,还要托人办

事;尽管父亲会比儿子更清楚茶房“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但父亲知不可为而

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表现。一个“嘱托”,把父亲的爱子之情,又写深了一步。

“嘱咐”、“嘱”、“嘱托”,千情万意一个“嘱”!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传神传情的描写,父亲的形象因此愈显得丰满,如果仅仅只孤立地写父亲买橘子,恐怕文章不会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它们同描写父亲买橘子一样,在塑造父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上起了重要作用。

即使是这样的短文,也能够表现出“精读”的味道。

这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做到的。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