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今天是:
浓妆淡抹总相宜
——余映潮阅读教学语言艺术欣赏
作者:徐杰  刘铁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8 16:21:21

浓妆淡抹总相宜

         ——余映潮阅读教学语言艺术欣赏

南京师大附中  徐杰  刘铁梅

教学语言是教师思考性、艺术性、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凝练精当的讲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感染着学生的情绪、激扬着学生的思维、点燃着学生的思想、敲击着学生的灵魂,引领学生在流光溢彩、千奇百艳的母语世界里畅想遨游,学生犹如清流急湍中的一叶轻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语言的推动下奋力前行,勇敢表达,积极思考,勤于锻炼。

这样的理想境界,时时呈现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上。天和气清,惠风和畅,我们漫步于余老师的课堂,犹如置身于一个悠远神奇的世界——

这里有引人入胜的情景导入;

这里有让人心领神会的精妙讲析;

这里有了然无痕的巧妙过渡;

这里有凝炼精确的板块小结;

这里还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点评引领;

……

让我们走进,让我们咀嚼,让我们传承。

一、点评,言之有味 

语文课堂的流程,需要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教者既要能身心俱入其境,也要能保持清晰的思维常常观乎其外,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而深入地加工、重组,或聚沙成塔、或沙中捡金、或炼铁为钢,借此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中活动,这就是课堂点评的功用之所在。

老师的课堂点评语言的风格,可概之为:精到妙要。一语之力化腐朽为神奇,“点”在要害“评”在关键;看似随意之语,却能点醒梦中之人。而且,老师总能别具匠心地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选择与之协调匹配的课堂点评语言。比如:教学《七颗钻石》,点评语则童趣横生;教学《故乡》,点评语则闪耀理性光辉;而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点评语则诗情盎然。

我们来看一段余老师的课堂点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为我指引方向,使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他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好,继续来。

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困难,你会品味到成功的乐趣。

师:也就是说,艰辛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是,人生总会遇到些困难。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无助时,坚信阳光总会来临,未来的路很曲折,有悲伤,有欢喜。

师:要知道,你同样有坚强的双肩。

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心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继续品味这种痛苦,镇定地想一想,快乐会让这个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生: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明白他的意思吧。

生:(齐答)明白。

生: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的人生避免不了挫折,我们要勇敢面对,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当我们战胜挫折时,我们看到的将是美丽的彩虹。

师:是啊,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形成的果实吗?

……

这段课堂实录,学生说到哪,老师评到哪,师生对话,浑然天成。先生的诗意点评,从作用上来看:有含蓄的评判、有巧妙的引导、有准确的校补、有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生动的比喻,有精当的对偶,有形象的引用,有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

老师的课堂点评的“味”,体现在有针对性,不空洞;有丰富内涵,不肤浅;富于变化,不乏味。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旁逸……等问题,老师总能迅速判断,即时点评,“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

二、讲析,言之有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时的讲析是为师者的责任;“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此时的讲析是教者的机智;拨开云雾见青天、幽静禅房授真经,此时的讲析是老师高瞻远瞩的指点。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我愿意是急流》

……

生:我想提出一点异议:我认为三四两段是表达诗人对自己爱人的希望,希望爱人对自己关怀体贴。首先我想的是,如果他把自己比喻成废墟、草屋这些趋向于破败的东西,我想肯定没人要他。(笑声)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遇到了障碍,而这样的障碍,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显然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的,而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又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进入文本领会诗人思想的学习效率。老师是这样来“解惑”的:

师:很有见解!我认为西方人写诗与我们好象不同,他认为废墟也许是一种悲壮,或者是一种牺牲。就像他把他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一样,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谁还会爱她呀?(笑声)所以,他的意象还是有西方人的特点。第四节也是这样的,第四节其实说的是一种“保护”,“破旧的小屋”多少能够挡住一点风雨,所以“火焰”才能够燃烧。那么,三四两节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作者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自己的爱人,甘愿牺牲。

在这段讲析性语言中,老师讲了三层意思:肯定了孩子的怀疑精神,比较了中西方诗歌意象美学意蕴的不同,范例分析了两节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讲析,回答了学生苦苦思索而未能解答的疑问,使学生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的讲析,使得新知识(西方人诗歌意象特点)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中国人诗歌意象特点)之间,产生了“突然接通”的效应;尤其,这样的讲析,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请看先生讲析以后学生的课堂活动:

生:我想说的是第五节。作者把自己比作云朵,把爱人比做夕阳,夕阳就是到了傍晚的时候,这个时候作者想表达的是他和他的爱人相伴到老。

生:我觉得人性是源于自然的,这首诗里的意象全部都是一些自然的美妙的景物,给人一种亲切和谐、温馨浪漫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首诗十分深刻,就看第三四节,作者无畏于自己的毁灭,只要能看到爱人快乐地生活,那么这就是一种深刻的爱、忘我的爱和真挚的爱,这就是这首诗最美的地方。

生:第三段中“废墟”、“草屋”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东西,这就表示了他们之间平凡的情感和平凡的美丽。然后“荒凉的额”和“亲密的攀缘上升”,就表现在毁灭和灾难中“我”与“我”的爱人紧紧相依、生生不息。

……

我们为学生的精彩表现喝彩,更为先生言之有物的讲析“点燃”学生的思维而叫绝!

老师的课堂讲析,有的是讲析技法,比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时候,就详细讲析了“课文小作文”的相关技法;有的是讲析背景,比如在教学《小石潭记》的时候,通过联系《江雪》,讲析了柳宗元当时政治上的失意和心灵的寂寥;有的是讲析学法,比如在教学《神奇的激光》的时候,在课文解读过程中,讲析了筛选信息、组合要言的方法;还有讲风格、讲典故、讲争鸣……这些不同形式的讲析,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丰厚了学生的语文积淀。

细细咂摸老师讲析性语言,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疏通学生课堂自主活动凝滞时的“讲”;还是面对学生问而不能答、启而不能发时的“讲”;或者是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方向的“讲”;还是防止学生浅解或误解文本、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讲”……老师都能找准讲析的切入点,以点带面,讲清,讲透,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总能在余老师所讲的“一”的基础上,迸发出让人欣喜的“二”、“三”、“四”来。

三、过渡,言之有术  

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老师的创造,也是他的主流教学模式。因为学生的课中活动呈“块”状分布,所以教师过渡性的语言必如轻云之蔽月,长风之卷旆,游丝之萦柳絮,这样,课堂教学活动方能如高山流水、碧空行云一般令人感到酣畅淋漓。

老师课堂教学的过渡性语言,一般采取这么几个方法来熔铸板块:

1、诗意命名,彰显层次。

比如《散步》: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

比如《我愿意是急流》: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比如《七颗钻石》:进入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

……

这样诗意的命名,既清晰表达了课堂板块的独有的结构层次,也体现了板块之间的关联与递进,板块与板块之间就贯通而顺畅了。

2、不事雕琢,自然过渡。

老师的课堂上,从一个板块过渡到另一个板块的学习,最常见的教学语言是:“现在我们进入第……个环节的学习”,“下一步是……”,这样不事雕琢的过渡,简明扼要,指向明确。

3、板块小结,顺势勾联。

老师注重板块小结,而且,他在前一个板块小结的时候,总能顺势勾联,带领学生自然进入下一个板块的学习活动。我们看这样一个小片段:

在教学《狼》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设计了“三读三品”的教学板块,在“一读一品”与“二读二品”之间,他是这样过渡的:“你们看,故事的脉络就出来,但是我们的学习不能就此而满足。这是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我觉得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遍。我们不从屠户的角度来讲,从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一段,狼怎么样;第二段狼怎么样;……你们赶快想一句简单的评点。”

在以上这一段话中,老师对上面一个板块的学习,总结为“故事的脉络”,并提出从屠户的角度理清脉络是不够的,顺势建议学生从狼的角度来理脉络,自然进入下一个板块的读和品。

四、小结,言之有力

老师的课堂小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中小结,一种是课毕总结,我觉得,老师尤其重视课中小结,他的课堂教学小结性语言,真可谓:收束有力,余味绵长。请看:

结中有“补”。比如《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发现美点,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我觉得第二段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他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似乎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很巧妙。

这段回答,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整,于是,老师进行了提炼补充式小结:

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可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这样的小结,补得及时,也补得必要,明朗地点示出本文的写作技巧。

结中示“范”。老师很注重在学生板块活动以后,进行小结,给出一个比较完整而准确的示范性答案,这样做,“放”与“收”巧妙结合,既放手让学生展现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又能通过示范性答案达到规范训练与规范表达的要求。

比如,在教学《散步》的时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块: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同学们各抒己见,答案精彩纷呈,老师都给了鼓励与评点,最后,老师这样总结:……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有情味,有情致,还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

结中析“法”。先看两个教学片段:

比如,在教学《纸船》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学习板块“细腻的感受”,学生结合相关诗句和词语,从不同角度感受诗人的情感。老师在这个板块小结时,是这样说的:“你们看,大家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思念之情。那么,这首诗抒发感情是什么特点呢?老师来总结一下。第一个特点是写物抒情……第二个特点展开想象……第三个特点是变换人称……”

再如,教学《小石潭记》的时候,有一个“自由发现”的活动板块,老师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来自由探究,学生众说纷纭,各有体会,老师相机点拨,最后作了课中小结:“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

以上两个课中小结,老师都是在学生活动的散点上,归纳提炼出写景和抒情的写作方法。这样条理清晰的课中小结,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写法上升到比较明晰的理性认识的阶段。

结而不“尽”。板块小结,固然是对一个板块的学习活动进行小结,但是,先生的课堂小结,在很多时候,却不仅仅是“结”,而是留疑、留思、留启,可谓结而不尽,余音绕梁。

我们来看两个课中小结:

在教学《故乡》的时候,“妙点品析”这个板块小结,老师是这样说的:“我来给同学们找几个妙点。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发生在“我”家里;还有写水生和宏儿两个孩子之妙;三处写长烟管之妙;四声‘老爷’称呼之妙;写闰土的五次无言之妙……刚刚你们说的妙点都是一点一点的,老师说的这些妙点都是串式的,一串一串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里不少地方有伏笔,有照应,有反复,要发现里面的串式妙点。”在这简短的小结中,老师不仅就这篇课文,总结了串式妙点的表现,更是拓展开去,给学生介绍了小说阅读中串式妙点揣摩的角度,指导学法,延宕思维。

在教学《我愿意是急流》的时候,在谈到诗歌意蕴美的时候,老师出示了舒婷的诗《致橡树》,并做了这样的小结:“你们看,这首诗的意蕴就不同了,它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的光彩是什么呢?不做依附者,不高攀,不低就,不盲目地奉献。舒婷的思想就和裴多菲的思想不同。很多年来,我就总在想,是不是有人给舒婷写了一首诗,题目是《致木棉》,但是,现在还没看到,希望我们当中有同学能写出《致木棉》。”这个小结,通过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意蕴”的认识,而且,通过留疑,激发了学生再创作的欲望。

 

先生的阅读教学语言,引领于听、说、读、写之中,游刃于启、承、转、合之际,或收,或放,或疏,或密,或惜字如金,或泼语如瀑……都是那样的和美、和顺、和谐!

这样的艺术性教学语言,和文本语言一起,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

这样的教学语言是殚精竭虑般深刻思索的结果;

这样的教学语言是长绳系日水滴石穿般的积淀;

这样的教学语言是博闻广览后的深思与内化;

这样的教学语言是一位教学研究的先行者用他沉默的背影凝结成的睿智;

……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