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映潮说课 >> 正文 今天是:
映潮评课之十五:《再别康桥》
语文潮名师评课之十五
作者:余映潮 若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5 13:12:52

余映潮评说:

 

这个教案,表现出教师的比较理性的思考。备课“说明”与“备课时的几点想法”以及“简案”、“详案”的先后出现都说明了这一点。

教案的优点比较明显:

比较注意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如关注到课堂教学的诗意,有意识地雕琢导入语与过渡语等等。

注重了背景资料的丰富,注重了诗歌教学中的品析,注意到运用“侧面”的手法(改写)来引导学生品味此诗的意境等等。

教学的思路也比较清晰。

弱点在于:

有“堆砌”之感。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堆砌?就是教学内容不简明。有时候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法,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一件事没有做好,又来一件事。课堂上有做不完的事,就是“堆砌”。

说这个教案有“堆砌”之感,是从它的活动看出来的:背景材料的介绍,朗读,品析,改写,比读,还要以“寻找自我生命的康桥”为题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后四项活动,都是大运动量的。如果安排一节课,绝对做不下来。如果安排两节课,从时间上看也很勉强。

由于“堆砌”,就势必带来“浅淡”。

比如:

怎么朗读这首诗?看不出一点儿艺术上的手法。

怎样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变化?没有点示出恰切的角度。

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的美感,也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案。

甚至有些细节也还没有做好。如:这节课为什么还要考虑什么“关注学生的生命启蒙”?以此推论,是不是诗歌教学的每节课都要关注到“学生的生命启蒙”呢?而且,“学生的生命启蒙”这个短语也是不通顺的。

 

                                           余映潮

                                     2007年5月5星期六

 

 

 

《再别康桥》教案

      设计:若水

说明《再别康桥》是高一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讲读课。单元要求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备课时的几点想法:

1.一般讲这首诗歌多从“三美”的角度来处理,认为这首诗的内容很浅显,思想性也谈不上,其实新月派诗人中徐志摩是最不受约束的一个。这节课想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文本,关注景与情的关系,关注思想的深度,关注学生的生命启蒙。

2.《再别康桥》是一首纯美的诗,读这样的诗歌应该是一种享受,它的特点决定了课堂必须是诗意的,而不是充斥着说教和说理的枯燥。备课时我注意了导入语和几次活动之间的衔接语,力求做到有诗意,用诗情来召唤诗情。

3.教学设计还注意了读写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4.设计教学时我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徐志摩的一些诗,生平情况,别人的评价。一方面是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对诗人多一些的了解,从而喜欢上诗人。

5.设计与〈康桥再会吧〉一段文字的比较是为了体现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同时对〈再别康桥〉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语文教学承担着启迪蒙昧的任务,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要学会从课堂上汲取人生的滋养。

教学设计(简案):

一:诗意导入

二:动情朗读,体会感情。

三:了解作者

四:问题引导,理解诗歌。体会诗歌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的特点。诗人向康桥的哪些事物告别?在诗人眼中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寄寓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在康桥美景的感染下,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想法?这个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诗的最后两节,诗人的心情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五:就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情景性改写。充分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将读和写结合起来。

六:比较阅读:与〈康桥再会吧〉进行比较,深入理解诗意。

七:总结。

 

详案:

一、导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宛若一颗划过中国新诗史上空的美丽流星,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萍踪倩影,重温他的康桥之梦。(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放音乐)老师动情朗读。(大屏幕显示康桥画面)

重温康桥之梦,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为什么一个异域之城会让诗人如此魂牵梦萦?诗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徐志摩。

(学生谈,幻灯片显示徐志摩生平简介,学生读)

诗人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沉浸在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中。在康桥,他认识了才女林徽音, 并决定向由父母包办而娶的张幼仪提出离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在康桥,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兴趣由政治经济学转向文学,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开始写诗,诗情汹涌,他要做一个诗人了。胡适这样评价诗人:(大屏幕显示)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可以说诗人的这种人生观正是在康桥形成的。因此诗人曾满怀深情的说(大屏幕显示):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他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0年他为了追随罗素,从美国来到英国, 在伦敦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回国后写了《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5年陪他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漫游欧洲时故地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8月,据说是和夫人陆小曼不和,出去散心,写下了《再别康桥》。

三:分析课文“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的特点,体会诗人感情起伏变化。

下面请大家跟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看看诗人向康桥的哪些事物告别?在诗人眼中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寄寓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老师分析第一段,学生分析剩下的三段)

西天的云彩,分外美丽,诗人望着如此美景,喜爱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但现实又不允许他停留,于是他把无限的依恋化为轻轻的挥手,而云彩也好象老朋友似的,跟诗人依依道别。无限的情意尽在不言中。

明确:在诗人眼中,康桥的一云一柳,一草一水,都是那么美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诗人眼中,这些事物好象都欣欣然有了生命,和自己进行着感情的交流。可以说,康桥的美景感染了作者,而作者的深情又让康桥的一切有了生命。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板书)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在康桥美景的感染下,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想法?这个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诗的最后两节,诗人的心情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明确:诗人产生了旧梦重寻的想法,想在康桥的怀抱中重新放歌,重寻昔日美好的时光。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从“但我不能放歌”就可以看出来。一想到这些,诗人心情顿时由兴奋转为黯然。陷入沉默。虽然旧梦难寻,但是诗人毕竟是诗人,是潇洒的徐志摩,既然一切不可能,那就怎样来就怎样去吧,不要去破坏眼前的一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展开想象,改写诗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母校的感情融入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这些自然物中,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了,它们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可以说每一片风景都浸染着情感,从而使整首诗都洋溢着一种诗意的美。在备课的时候,老师重读这首诗,依然被深深的打动着。诗人和康桥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于是不禁提笔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这么一段话: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诗人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想着这一去,英伦中国,相隔万里,也许很难再相见了,西天的云彩映红了天边,黄昏的康桥愈发的宁静美丽,诗人不忍心打破着和谐,只有满怀着对康桥的眷恋,在内心轻轻的说:别了,我爱的康桥。别了,这美丽的一切……老师写的是诗的第一节,现在请大家就像老师那样将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描写。注意情和景的交融,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还要传达出诗人的感情。(交流,点评)

五: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讨论:在诗的第三小节,诗人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什么让他对康桥如此眷恋?诗人徘徊的康河岸边,他到底在留恋什么?为什么说“我不能放歌?”

(学生发言)

六.要知道诗人到底在留恋着什么,追寻着什么?为什么不能放歌?请看诗人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回国时写的一首诗(大屏幕显示《康桥再会吧》),大家先说说这这首诗和《再别康桥》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相同点:对康桥的喜爱

不同点《康桥再会罢》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踌躇满志

而《在别康桥》则充满了离别的惆怅和伤感。

1922年《康桥再会罢》1928年《在别康桥》,短短六年时间,同样是告别康桥,为什么诗人的情感却发生了变化?

(学生谈)

(大屏幕显示)

社会理想破灭:

《婴儿》是1922年从康桥回国后写的,写的是一个在“生产的床上受罪”的产妇正在分娩一个馨香的“婴儿”,这里难产的“婴儿”象征着英国式的民主自由的社会理想,在“生产的床上受罪”的产妇,则象征当时正受着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双重压迫的中华民族。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刚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是胸怀理想,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翻的,但是这种情况在写〈猛虎集〉序言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内遍地的灾荒,连年混战的现实让诗人英国式的民主自由的社会理想破灭了。那么他的生活理想呢?又是怎样的情况?(显示第二张幻灯片)

第二张幻灯片:

生活理想:

且不说诗化生活一类的理想那是谈何容易实现,就说平常在实际生活的压迫中偶尔挣出八行十二行的诗句都是够艰难的。《〈猛虎集〉序》

生活理想也破灭了,那么他一生都在追求的真爱有没有找到呢?他的爱情理想实现了吗?(显示第三张幻灯片)

爱情理想

林徽音回国后与梁结婚,自己与陆小曼的婚姻不理想,为了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奔波。

六年的时间,就让诗人诞生于康桥的理想,相继落空,破灭。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时隔六年,徐志摩再到康桥,心境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不能放歌了,不是因为无钱雇舟,而实在是因为物依然如昔,人却已非昨。同时我们也会看明白,这首诗表达的不是普通的离情别绪。而是抒写了诗人对梦想的追求眷恋和失去它们的悲哀与无奈。我想这才是这首诗歌真正打动我们的原因,因为我们同样慨叹美好情感,美好追求的消逝,同样留恋难舍生活中曾有过的纯真的、纯粹的梦。

七: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五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有人说,徐志摩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失败者。因为他的理想终其一生也未实现。但我要说,和诗人相比,我们更应该感到羞愧。在庸碌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曾追问过自己:我生命的康桥在哪里?精神的故乡在何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能否像诗人那样执著的坚守自己的信仰?

八:以“寻找自我生命的康桥 ”为题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

板书:   再别康桥

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