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最是寻常却奇崛
余映潮老师教学教研艺术摭谈
作者:冯大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7 8:39:11

最是寻常却奇崛

——余映潮老师教学教研艺术摭谈

 

荆州区教研室  冯大海

 

余老师苦心孤诣、宵衣旰食数十载所奉献的教学教研艺术珍品是朴实无华的。

它没有故作深奥的理论包装,也没有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而是根植于荆楚大地,着眼于满足广大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急需,因而惠及了无数的语老师,为提高他们的教学教研能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老师的教学教研艺术又是独具匠心具有独特价值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巧实用的创新设计

 

老师的贡献首推阅读教学设计的创新(包括设计理念和具体的教案),这是他精心打造的优质品牌,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其广度:从教材的阅读到教材的处理,从课型的选择到教学思路的把握,从教学细节的处理到教案的设计都有一系列的研究,就连书面练习怎样设计都不放过——差不多设及到阅读教学的每一环节。除了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外,老师近期还把目光投向了少有人顾的非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开始了专题实践探索和理论归纳。

其次是其深度老师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并不是泛泛的涉猎,而是从其内涵、外延、类别、方法等层面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和系统的梳理,既有理论的概括,又有实践的具体指导。如教材的阅读就有“理读、类读、品读、扩读、巧读、助读”等,教学思路就有“板块式、线索式、选点式、反复式、穿插式、迁移式、整体式”等思路。这里面多数是出自于余老师的独创。即使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技法,老师也没有轻易放过,而是从理论的高度给出精要的概括。比如“品读”,这是谁都知道的阅读课的必要环节,但是品读是什么,怎么品,多年来沉潜于语文老师的集体无意识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许多专家的著述,也对此一掠而过,大家心目中只有一个笼统的“品”字。我们且看老师的论述: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文章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等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会使文章的文字学的、语言学的、文章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诸方面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你的面前。

…………

对于课文,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

相信看过这个章节后,老师们对“品读”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会自觉地运用。

其三是实用老师的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是中语界教学专家与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评价。由于这个特性,所以它一经问世,很快就风行起来,尤其受到广大基层教师的欢迎。于是,老师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了众多的“粉丝”,这与其他名师的教学经验难以普及迥乎不同。

老师构建的这个庞大体系中,其核心无疑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这是老师教学设计的精髓。它是朴素的,又是深刻的。惟其朴素,所以它很容易走下理论的神坛,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惟其深刻,所以又需要反复咀嚼反复实践方能领悟其真谛。实践已经证明:经由这种设计理念创制出来的设计方案实施于课堂,确实起到了医治当前语文课堂高耗低效顽症的作用,对防治“满堂灌”“满堂问”等痼疾确有奇效。

它带来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境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教学效益。

 

二、炉火纯青的课堂教学

 

老师不满足于理论建构,而是勇敢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他从50岁开始的课堂教学经过10年的精研细磨,迄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老师的教路十分宽敞,对各种文体的阅读课,对写作课、单元复习课、中考复习课都能够驾驭自如,上出特色来。

老师的课“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呈现出“思路明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评点精美”的教学风格。

他首创了“板块式”教学模式。在他的演示课中,它们表现出各自独有的结构层次。如《说“屏”》的“选词,选句,选段”;《童趣》的“层进式朗读,多角度说读,方法式译读”;《马说》的“诵读,积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课文概说式话题讨论,人物素描式话题讨论,内容探究式话题讨论,体味感悟式话题讨论”;《七颗钻石》的“进入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小石潭记》的“反复朗读,自由发现,趣味欣赏”等等,形态各异,别有风味。

他提出的“主问题”提问方式,其实是抓住了课堂教学诸多矛盾的主要方面,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师的课堂教学难易适宜、张弛有度、开合自如,总能尺水兴波,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它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1.语文性。余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围绕语文性目标扎扎实实地做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实在在的事,在纷纷攘攘的论争中,余老师坚守着这块阵地,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取得了实效。“余老师的课是语文课!”,这是广大基层教师对余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最高评价。

2.活动性就是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的活动,教师讲析的主要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这是“学生活动充分”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和贯彻。

3.积累性。认为学习语言就是传承文化,所以语文课必须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雅词雅句,精段佳构,通过这种形式的积累进而达到文化的积累,这是“课堂积累丰富”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和贯彻。如《论求知》的“识字词、背名言、析精段、学表达”就是其典型做法。

4.方法性。并不是着意传授知识,而是给出学习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努力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争取使他们一课一得、一课数得。

5.双主性。余老师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散步》的“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来品味语言”,完全是学长式的忠告,在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的时候,不是急于讲解,而是耐心等待。但余老师决不当学生的尾巴,而是有所作为,总是在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基础上,适时地做出归结,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认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6.审美性。美是余映潮老师课教学设计艺术的灵魂,余老师每一堂课的教学都以美为原点来构思的。其课堂教学的审美性,贯穿始终。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这是导语之美,它把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之中。

配合这段美的导言,大屏幕呈现的是一幅充当背景的卡通画:一片金黄色的菜花地向远方伸展开去、阳光照耀着分立道旁的两座温馨的小屋——这是课件之美,并不追求逼真,而是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气氛。

2:“进入录音棚,畅游智慧宫,来到创作室”。(《七颗钻石》)——这是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通过这三个板块的层进将读、说、想的训练贯穿在一起。

3:《紫藤萝瀑布》的“美点寻踪”: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这既是对课文语言的美的品析,也是一种含英咀华的课文集美活动。

…………

一位老师这样评价道:“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突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全面的发展,给了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抓手”,为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这段话道出了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真谛。

三、涵盖多方的智慧教研

 

老师的探索不仅填补了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空白,而且还开创了崭新的教研道路。

他的教研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是全方位。他突破常规的教研工作模式,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研究五个方面坚持20余年开展系列性的活动,带出了五支队伍,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能手和文学社优秀辅导老师。而这些能手中,有许多是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试题研究等于一身的高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支队伍中会产生这么多骨干教师、明星教师和特级教师了(仅第六届省特级教师评选,就有5位弟子入选)。

二是多系列。他的研究多是系列化的,而且绝不雷同。如连续17年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每年一个研究主题,它们形成了一组系列: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又如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讲座,也形成了一组系列,它们就是连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的“中学语文教师常用研究技法20讲”:有目录索引、资料摘抄、横向联系、纵深探索、精品收藏、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筛选提炼、名师研究、多角运思、顺势拓展、教育叙事等。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就从中选用了5篇,这恐怕创下了该刊选编个人论文的年度之最。2005年《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在“名师说课”专栏内,以“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设计为主题,连续发表老师的10文章,这在《光明日报》的办报史上可能也是空前的。

三是制度化。队伍的建设,活动的开展,是靠制度作保障的,老师特别重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章程》中就规定:凡入选该艺术小组的青年教师每年必须提交论文一篇,交读书笔记3万字,否则自动取消入会资格,其他小组也有类似的要求。对这些笔记和论文,老师都要一一查看、批阅,最后在研讨会上点评。

四是选点突破。在开展教研工作时,老师决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平均着力,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当前工作的需要,选取最能牵动教师兴趣最能带来教学效益的环节进行突破。如2004年我市进入课改后,老师就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展开他的“168工程”:

1”,落实课标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改革全局的基本理念。

6”,落实课标关于语文性质的界定,把握语言教学的六种基本角度:语言感受、语言集美、语言学用、语言品析、语言欣赏、语言熏陶。——这是关系到所有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8”,落实课标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掌握文学作品、文言诗文教学设计的8种基本手法:朗读手法,说读手法,话题手法,穿插手法,联读手法,情境手法,创编手法,讲析手法。——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内容,关系到所有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设计的水平问题。

由于这项工程切中肯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所以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推动了我市的课程改革。

五支队伍的建设,数十名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50篇论文的发表、20余场学术报告、数十节示范课,再加上教科院的日常工作,这是多么巨大的工作量!然而老师却做下来了,而且做得如此出色!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二十多年来,老师以其强烈的责任感,丰富的学识,贴近基层的作风,超出常人的勤奋,顽强拼搏的毅力,不断创新的智慧,谱写了荆楚教育史上的奇迹。

事实雄辩地证明:老师不仅是“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是教研工作的领军人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市语文教师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已经蔚然成风,众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成为课改的先锋,活跃在各个地方的语文教坛上,可以预言,今后还会有更多的荆州教师搭乘“余氏教学教研艺术”的快车,登上省市教坛,走向全国,成为赛课能手、教改新星、科研名师。

荆州能够拥有老师这样的语文教育大家实在是荆州的莫大荣幸!让我们学习余老师的敬业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为荆州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①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第13页,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11

陈振林《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亮点探幽》,荆州教育信息网,2004.5.12

张定远《余映潮——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6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