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 今天是: |
|
|
铅华洗净,兰叶飘香 | |
余映潮老师论文写作艺术初探 | |
作者:叶玉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7 21:47:50 | |
铅华洗净,兰叶飘香 ——余映潮老师论文写作艺术初探 江陵县实验学校 叶玉兰 余映潮老师的文章常让我联想到君子兰:那缜密的思路、厚实的内容犹如君子兰的绿,凝重、质朴;那精美的语言又如君子兰的叶,秀雅、端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余老师的论文风格,那就是:朴实。唯其朴实,才有了示范性;唯其朴实,才有了吸引力。所以,余老师的论文每一个字都如一粒智慧的种子落在教师的心田,每一句话都如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教师的目光,每一篇文章都像磁场一样吸引着教师的眼球。 这种朴实,主要表现在思路的缜密清晰,语言的准确精美,内容的厚实饱满。下面我谨以余老师发表在2006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系列论文为例,从以上几方面谈谈自己浅陋的认识。 一、思路缜密清晰 余老师作文如同他上课,讲究“思路明晰”。他的这组论文在整体上大多呈纵式结构,而这些整体纵式结构的文章,其局部又多呈横式。整体结构呈横式的文章虽然为数不多,但这类文章的局部又多呈纵式。这样,一篇论文纵横交错、经纬交织,形成一张精美的网。这种网状结构使文章思路缜密、清晰。 请看《名师研究法》的内容摘要: “我觉得,如上所述的学习与研究,就是‘名师研究’…… 所以,名师研究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在研究中,如下角度都是可行的。” 从以上摘要中可以看出,全文整体上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写作,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而在“怎么办”一块,余老师列举了“收集、收藏、摘抄、观摩、评点、跟踪、评说、综述、比较”等9个角度和方法,这些角度和方法呈并列关系。在这一块,余老师又依次对胡明道老师作了“宏观的评述”、“中观的评析”、“微观的评点”,这3个角度的研究依然是并列关系。 再看《筛选提炼法》的内容摘要: “将‘提炼’这个词用于生活,用于思考,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其含义就是去粗取精,变隐为显,化繁为简,发现规律……筛选是最基础最平实的提炼方法……抽象是思维层次很高的提炼方法……‘抽象提炼’得出的规律可以创造经济价值,有时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由上可以看出,全文由“提炼”写到“筛选提炼”和“抽象提炼”,为总分式的横式结构。但“抽象提炼”一部分,又从“是什么”写到“为什么”,是层进式的纵式结构。 虽然以上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但这种网状结构已成为余老师“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系列论文行文思路的主要特色。综观余老师的千余篇论文,哪一篇不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它们或以数字标明,或用过度句衔接,或由小标题点式,无一不呈现出结构的层次美。 二、语言准确精美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余老师这组论文语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准确。在每篇论文的开头部分都有对概念的界定性文字,如《模式探究法》中“教学建模,就是在一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由教师个人或集体来构建带有时代特点的实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句,这句话以规范的“种差+属”的模式给“教学建模”下定义,从条件、范围、特征几方面对概念作了准确的界定,使文章具有浓郁的科学之美。另外,余老师对技法的命名、对小标题的提炼、对特征的概括都准确而精练。 2、精美。这组论文在界定概念、阐释特征、说明作用、列举实例时多用铺陈性文字。其中有句子的铺陈,如《案例分析法》中“好的案例能够表现出教学设计的理念,好的案例能够表现出设计中的理性思考,好的案例能够表现出处理教材的技巧,好的案例能够表现出诗意的教学手法,好的案例能够表现出独有的创意……”;有段落的铺陈,如《模式探究法》中“那么,什么是模式呢?……什么是教学模式呢?……什么是‘教学建模’呢?……”;有小标题的铺陈,如《多角运思法》中的三个小标题:“多角度品析课文内容”、“多角度设计教学方案”、“多角度组织课中活动”;有列举式的铺陈,如《名师研究法》中列举了了解胡明道老师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技巧的十个角度,十句话铺陈排比,句式整齐;有导入式的铺陈,如《多角运思法》用人们解读《陌上桑》等九篇文章的不同视点导入,九个分句铺陈排比,一气呵成。大量的铺陈性文字,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也体现出文章的气势之美。 三、内容厚实饱满 厚实饱满的内容是余老师的论文产生磁场效应的关键。我认为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透彻的界定。“实用研究技法”每一篇论文的开头部分都以不同方式对概念作了透彻的界定。有的以不同依据来界定,如《案例分析法》开篇即分别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依据来解释“案例”;有的从不同层面来界定,如《顺势拓展法》从科学界、音乐界、语言界几个层面来解说“顺势拓展”;有的按不同层次来界定,如《模式探究法》依次从“什么是模式”、“什么是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建模”几个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逐步解释“模式探究”;有的以比喻来引出对概念的界定,如《来料加工》篇首以创作歌曲、改编小说为喻引出“来料”和“加工”的定义;有的用故事引出对概念的界定,如《整体构想法》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来历故事引出“整体构想法”的定义……方式不一的界定,让读者对每一种研究技法的内涵有了透彻的了解,这些论文也因此有了厚重感。 2、充分的阐释。为了让读者对所下的定义有更明确的认识,余老师在给每种技法下定义后,又对其表现特征、呈现方式、组成结构、适用范围等作了充分的阐释。有多角度的阐释,如《教育叙事法》从正面和反面两个不同的角度阐释“教育叙事”的12个特征,正反对照,让读者印象深刻;有解说式的阐释,如《模式探究法》对6种著名教学模式的组成、特点逐一解说,让读者对这几种教学模式有清楚的认识。充分的阐释使文章具有张力,具有广度。 3、丰富的例证。如果说对概念的界定和阐释让文章于厚实中表现出浓郁的科学性和理论色彩的话,那么丰富的例证则让文章于饱满中表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和示范作用。请看《发现命名法》中的实例: 例1(组例):如下面哪怕是一句话,都是一种发现,都是一种命名: 《雪》——“咏物寓意”构思法。 《紫藤萝瀑布》——“即景抒怀”构思法。 《春》——“画面展现”构思法。 《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 《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 例2:如下面笔者对苏教版课文《七颗钻石》写作笔法的发现与命名。(例文略) 例3:如笔者通过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来阐释散文的一种表达规律。(例文略) 例4:如下例,是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联读课文《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时的“话题探究”的实录。(例文略) 再请看《整体构想法》中所举的例子: 例5:如下文。课题名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作者:彭尚炯)(例文略) 例6:如笔者观察到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品感受”这一块的内容研究得少且淡,于是就为中学生们“整体构想”了一个“怎样对作品进行感受”的写作计划,打算写如14篇短文。(短文标题略) 例7:如下文,就是这个构思中的第11篇短文。(短文略) 从以上两文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实用研究技法”系列论文用例的一些规律: 1、形式多样。这些例子有的是余老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或他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如《发现命名法》所使用的4个例子;有的是余老师对他人的科究论文、对各类竞赛课和公开课、对名师的教学艺术、对著名的教学流派所作的比较、评点、研究,如例5。其中后一类例子可谓例中有例,这类例子在《多角运思法》、《案例分析法》、《教育叙事法》、《模式探究法》、《比较研究法》、《名师研究法》等文章中均有运用。另外,这些例证有的是列举,如例1;有的是典型实例,如例2至例7。 2、手法不一。余老师用例的手法各不相同,有时先阐释特征、要求、方法,再举例支撑,整个例证部分是“议叙”式,如例1至例4;有时先阐释,再举例,然后对例子进行评析,例证部分是“议叙议”式,如例5;有时在举例之后再举一例对前例作进一步解说,例证部分是“续例”式,如例6、例7。 3、作用各异。“实用研究技法”系列论文中的例证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引出概念。如《筛选提炼法》以生活中的许多熟语、格言引出“提炼”这一概念,《名师研究法》以余老师本人用卡片目录的形式研究各位名师的例子引出“名师研究”的概念。 应证价值。如《筛选提炼法》以余老师提炼出的“中考阅读十大能力训练”为例证明抽象提炼“将给师生减少巨大的时间浪费与经济浪费,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创立新说。如《模式研究法》在对文中所举的六种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并从“普遍适用的模式”、“个性独特的模式”、“作为科研课题的模式”3个层面构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指导方法。如在《多角运思法》中,余老师分别举了对《狼》的品评、欣赏与探究,《小石潭记》“一课多案”的创新教学方案,《芦花荡》教学中的多角度“说课”活动等3个例子来印证“多角运思”的3种方法。 此外,丰富的实例还起到了阐释特征、启发思维的作用,往往让一线教师茅舍顿开。 缜密清晰的思路、准确精美的语言、厚实饱满的内容,铸就了余老师论文的风格:深入浅出、质朴实在。余老师的论文,少引用高深的名言,少描述复杂的背景,而多精确的阐释,多实在的举例,可谓铅华洗净、素面朝天。正如君子兰,端庄质朴、风姿秀雅,那葳蕤兰叶飘散的清香是渊博的学识,更是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诚挚淳朴的人格魅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