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讲座报告 >> 正文 今天是:
余映潮老师在河南之二:映照本色,涌动春潮(等两篇)
作者:石振华 张青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0 22:18:29

映照本色,涌动春潮

        ——听余映潮老师评课有感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石振华

 

这是第一次听老师评课,也是如此近距离地见到老师。很朴实的外表,很认真地听课。不时地看表、看课文、沉思,安静淡然。听到风趣处,他微微一笑,台下哗然时,他只是奋笔疾书。一次课间休息时,他问身边的老师,某节课的写作背景是否讲了,他说他担心记漏了,在得到确定答复后,他又重新回到座位上,写上几笔。普通的就像邻座的一位老师。

记得白岩松的一篇演讲稿《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中说到国学大师季羡林,朴素随和,曾亲自为一位刚入学的大学生看行李。老师与季羡林,平易朴实,何其相似!

老师评课时先公布了他做的统计,此中可窥见其还语文之本色的教学观。他批评朗读过少,他摒弃脱离文本的设计,他不满占用学生思考时间的霸道,他否定俗套无意义的包装,他呼吁让学生理解文言词句,他倡导有效的阅读教学……老师无不颔首、默叹,以为本色!

在点评二十节课时,讲到会意处,他大声朗读示范;讲到技法时,他纵横捭阖,举宁红彬的《新闻两篇》的经典设计,举他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设计,恳切、率真,严谨又渊博。对这二十节课,他有肯定,有批评。不过我想他的批评不会引起憎恨,他的表扬不会引起骄傲,因为他捧着一颗心来,让大家也都沉浸在冰清玉洁的学术研讨的氛围中了。

评课结尾时,他重锤猛敲,提要求、寄希望,其实他认真听课、评课、晚上熬到两点设计教学方案的行为已在做出榜样,相信不久他会看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局面的!

在愈来愈浮躁、功利的社会染缸中,语文教学也在劫难逃,急功近利的心态下,老师们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读课本、动脑筋的权利。不过幸运的是,老师在力挽狂澜,大批的语文人也在探求语文教学的本质。

大道无形,大音稀声,语文教学回归本色,方能成其大也。

老师之评课,映照本色,涌动春潮!

 

困惑的顿悟

            三门峡陕州外国语学校     张青梅

    这几年,我一直很困惑,可能其他的语文教师也有这样的感受吧!语文课堂在试图创新,许多别出心裁的设计、大量花样翻新的手段被搬上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上得生动、热闹:视频场景让学生深深地被画面所吸引,导演导游雕塑家等训练让学生陡然间自豪无比,师生声情并茂的演唱不仅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也深深地感染了听课人员……可是,似乎总感觉缺点什么……

    缺点什么呢?似乎总感觉这不是语文课堂需要的。即或需要,也应是极少的比例和确实需要的地方,不是公开课堂上的几乎无一例外。视频、演唱、导演等形式和手段吸引和打动学生的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和欣赏才是语文教学的实质。可是没有这些来装饰和点缀,似乎课就上得没有亮点,不够精彩。于是,在困惑中我探索着。很有幸走进了这次省优质课课堂,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报告,让我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感动着老师的敬业精神。一天连续听十节课,听课时高强度高效率的记录和评价后,晚上还要设计优化的教学方案,进行技法点拨,要忙到深夜一两点。这样的执着精神也折服了与会的老师们。

感动着老师的评课态度。他认真负责,高屋建瓴,一节课一节课逐个评点,娓娓道来,好的肯定,欠缺不足的不回避,不含蓄,一针见血,既尖锐又深刻,这样对老师的指导性才强。难怪大家都慨叹:“省级优质课不亏为省级活动啊!”颇有收获。

感动最深的是老师语文教学的创意设计、精深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此行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听课时,也感觉到课堂上有些安排和设计不很到位,但就是归结不出原因何在,而老师的点评让我豁然开朗。在这二十节课的点评中,老师进行的教学技法点拨对我们有效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很大。《端午日》一课这两年我在讲时总想尝试安排个最优方案,但均不太理想。老师设计的技法“读写结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训练方式,他安排的朗读后以写(改写标题、缩写赛船、扩写捉鸭子)促读的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加深。

“课文集美”这个术语最让我欣赏。曾经尝试过让学生摘录课文中关键句、精彩句,用意是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点、精妙处,遗憾的是一直没想过给这样的指导用理论来解释解释。老师点拨的“课文集美”不仅让人感觉到这个术语对这种指导的确切定位,而且能用它来激励学生找美、集美、用美,真可谓别具匠心。

老师对所讲的课提出了优化设计,确实是独到而实用。其中我收获最大的是他技法中的“主问题”在设计中的灵活运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安排欣赏“三味书屋”片段时,设计话题为“在三味书屋里有什么”,使学生可以对文本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语言进行多方面的把握和理解,比如有先生,他是怎么样的人;有师生读书,各是怎样的情形;有乐趣,怎样的园中寻乐等,这些答案都是由前面问题覆盖到的。《最后一课》设计了“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话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得出多种答案。师引导老师扪从中提炼三四个进行多角度品析,比如说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等,从而通过探究原因使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感悟爱国精神,理解小说主题。《珍珠鸟》中思路概括可以这样的话题来引起探究理解“文章从什么写到什么”,学生可得出内容上的由“怕人”到“爱人”,表达上的由描述到抒情,写法上的由故事到哲理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让学生在“作用”一词指导下依次说本文的作用、前四段的作用、后两段的作用、几个句子的作用、若干词语的作用,起到了一线贯串的极好效果。这样的问题设计象“抓手”,用一个问题带动许多问题,不仅有效地防止了课堂上的碎问碎答,更使课堂线索、思路清晰,效果明显。

在报告的最后,老师对语文课堂提出了八项“大量减少”,更使我从困惑中走了出来。他让我们坚定了语文课堂上要少去华丽的包装和热闹的形式,要从对文本的研读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正是语文课堂需要的!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的本质:回归语言文字。正如老师提出的希望一样:着眼于丰富知识,增强能力,重视文本的大众化的阅读教学艺术研究。

感慨之余,我不禁慨叹:“‘大家’真不亏是‘大家’!”耳边又回响起孟素琴老师的掷地有声:“老师的评课没听,你算是白来了!”的确这样!

郑州之行,不虚此行!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