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慧眼识得通幽路,匠心织就云中锦
浅析余映潮阅读教学设计的创新特色
作者:黄爱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6 20:29:42

慧眼识得通幽路,匠心织就云中锦

—浅析余映潮阅读教学设计的创新特色

 

沙市实验中学 黄爱明 

 

 “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应该是余映潮先生的真实写照吧!几十年来,老师凭着自己的耐力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研究的奇迹。张定远先生推崇他为“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是“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他长期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艺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队伍……作为先生培养、教育多年的学生,我不敢妄谈对余先生的研究,仅想就其教学设计的创新特色,说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独树一帜立板块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独树一帜的创造。关于“板块式教学思路”,余老师有精辟的表述,即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余老师的演示课中,板块式教学思路已成为其主流教学模式,而且,以“三大板块”居多。如《七颗钻石》的“进入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纸船》的 “深情地朗诵”、“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纪念白求恩》的“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散步》的“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可以说,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师生解读教材、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个板块就是一次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板块意识,融入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解决了传统教学“内容繁杂、时间冗长、层次模糊”的通病。有了“板块”,课堂教学的思路更明晰了,节奏更分明了,过程更有序了。有了“板块”,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思维就有了具体的“着陆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也能在优化了的教学细节中得以提升。

二、       别有情味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认为,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他总是力求通过学生较长时间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来实现自己课堂教学创新的目的。因此,朗读始终是余老师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极为出彩的一个环节。

声情并茂范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总是字正腔圆,清朗俊逸,声情并茂,显示出高超的朗读技巧。他的音质与音色似乎不是一流的,但他的节奏把握准确,情感拿捏得体。铿锵处如银瓶乍破,珠玉倾盆;温婉处似春水淙淙,鸟语呢喃;激动时如飞瀑直泻,琵琶弦急;平静时似暖阳融融,落英缤纷……听他的朗读,往往使人如沐春风,如临其境,内心里有说不出的熨贴与舒坦。人们常常叹服老师的表演天赋,其实,哪有什么天赋?为了读好一篇课文,老师要在下面反复朗诵,反复录音,一字一句地仔细斟酌。其间下的功夫,岂是常人能作到的?据老师自己介绍,最多时自己会练习上百遍,直到取得最佳效果。老师高超的朗读技术,来自于他勤奋的努力与用心的体会。

巧妙点拨导读课文。老师擅长朗读,更擅长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进入课文的意境。如指导学生吟读古诗,他提出了三点要求:声音要有一点起伏;节奏要比较自由;还要带一点古人的味道,使学生很快沉浸到古诗的意境中去了;读文言文《狼》的议论部分,他建议学生读出深思感叹的语气,最好将头摇晃一下,仔细品味文章蕴涵的哲理;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引导学生分别用跟邻家女孩说话的方式、内心独白的方式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反复读诗,使学生充分领会了诗歌的魅力。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朗读教例中,《安塞腰鼓》的设计算得上是经典设计: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

    (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

(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如此诗意的朗读,如此诗意的设计,实在令人叹服!这是老师高妙的朗读教学艺术的结晶,也是老师创新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缩影。

三、       独具慧眼探美点

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审美作为启真向善的价值追求,他的教学设计常常以“选点精、品读细、形式活”著称。大家熟悉的教材通过他独具慧眼的研读,往往能设计出“美不胜收”的课型,显示色彩斑斓、灵气飞动的“余氏教学风格”。

选点精。老师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突破口都体现了他研读教材的智慧。如学习《散步》,他建议学生重拟标题,来传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比较了自己拟的题目和原题后发现,原题更为简明、准确,而且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从而激发学生挖掘“画面美”、“故事美”的热情;学习《说“屏”》,他要求学生从文中精选一句话放在课文最前面,做“引读”之用,立即激起了学生探寻课文美句的兴趣;学习《鹤群翔空》,他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串读”全文,体味文章中最精彩最精美的部分,既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选点精美,轻巧突破,是老师创新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标志。

品读细。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看出文中的妙要美点,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是老师挖掘教材的一个特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诗,老师能从句式特点、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咀嚼出八点内涵;《醉翁亭记》的二、三两段,老师从表达作用、内容组合、描写笔法、行文布局、氛围表达、质感描绘、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影视知识、美术知识、绘画知识、美学知识、句法知识、音韵知识等方面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品味《紫藤萝瀑布》的美,他可以揣摩出六个美点: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美在“淡紫色”在文中的弥漫,美在生命力的流动,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美在那曾有过的紫藤萝,美在点题段……如此细腻的品读,真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至于每堂示范课中的“美点寻踪”、“妙点揣摩”更是在挖掘丰美的意蕴、精美的手法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形式活。在老师近百节演示课中,我们很少发现雷同的两个课例。课例新颖、形式多样是老师教学设计的风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联读”教例,《纸船》是“读写结合”,《鹤群翔空》是对教材的“拆分与整合”,《大雁归来》是“主问题”教学,《律诗二首》是“一诗四读”,还有单元总结课是“六步复习法”……有时一篇课文,他还有“一课多案”的准备呢!这些形式多样的设计,带来的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效果,散发的是老师智慧的光芒和教学艺术的魅力。

四、       授人以渔教方法

新课标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老师十分注重依托教材,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

如欣赏《神奇的极光》,他和学生一道品析说明文的写法(引出事物——说明事物——分析成因),学习筛选信息的方法(提取主句法)和下定义法(组合要言法);走进《故乡》,他归纳了阅读小说的“三步法”:了解内容,进行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述;“四读”《律诗二首》,他为学生牵线搭桥,教给他们吟读、译读、背读、说读古诗的方法;“诗意仿写”《秋魂》、《纸船》,学生学会了如何品味人生哲理和人间真情;“联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学生了解到应该乐观、自信、坚强地面对人生……老师授人以渔,不仅传授了学习的方法,还传授了为人处事的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学生一辈子都将受益无穷!

“慧眼识得通幽路,匠心织就云中锦”。余映潮先生不仅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了有益有效的探索,作为荆州市的语文教研员,他还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研究五个方面坚持20年开展系列性的活动,带出了五支队伍,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能手和文学社优秀辅导教师。余映潮老师之所以享誉教坛,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他有宽阔的理论视野,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是能上讲台的“专家”,也是能写著述的“教者”。他独特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他精湛的教艺令人叹为观止。他儒雅知性的人格魅力、勤勉恭谨的学者风范和硕果累累的研究成果深深折服了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的广大教师。我们看到了,他掀起了语文教学的新潮流;我们也将看到,他的行为与精神会引领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事业的天地里去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