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 今天是: |
|
|
踏遍青山人未老 | |
――纪念我退休一周年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3 8:13:17 | |
踏遍青山人未老 ――纪念我退休一周年 余映潮 2008年5月3日 2007年4月5日至6日,在我六十岁的时候,荆州市教科院隆重地举办了“余映潮语文教育研究”研讨会。市局,市人大,市政协都有领导出席。省教研室史绍典先生和蒋红森先生为此事都来到了荆州。 这是荆州教育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热烈、庄重、喜庆的研究本地名师的大会。 我的500荆州弟子出席会议。 深圳弟子们的礼物在会议开幕前来到了会场。 《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中学语文》、《中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语文周报》等报刊的总编、主编亲自到会祝贺。 开幕式上,贺信、贺电朗读了近半个小时;会场上到处是鲜花与花篮。 只过了若干天,我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院里有人通知我退休,不再任荆州市教科院的中学语文教研员。 我举荐了我的接班人,提出了关于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命题人的建议。 我把我几十年工作中积累的一切资料留在了我的办公室,没有带走一草一木。 我不再上班。 这是一个巨大的落差。 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的美好世界在我的面前突然沉寂下来,一切仿佛真空一样。 2007年5月25日,在我给朋友的一封邮件真实地记录了它: 今天。 极安静的一日。 没有电话。 没有短信。 没有邮件。 世界,好像凝固了。 只有我的键盘的嗒嗒的声音。 陪伴着我。 一整天。 我知道了,从今以后: 类似于“各位教研员,市直中学各教研组长”的公文式称呼将永远离开我的口头和笔头。 我将再也不会发出经过反复推敲的“红头文件”。 我不会带着教学视导的任务走进荆州市各个学校的语文课堂。 也不再被人们簇拥着行走在他们美丽的校园中。 我不再组织我的延续了近二十年的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 不用在每一次学术会议的进行之中、在深夜里浏览大量的参会论文。 也不会再让百十人在那里静静地听我的有着充分学术含量的会议总结。 我不会再在寒暑假来临之时组织几十人的写作班子抗严寒、战酷暑。 不再给一位又一位的弟子评改他们的作品。 我永远也不可能再走进中考命题时省考试中心那黑色的大铁门,在失去自由的时候想念我的小外孙女。 我永远地离开了每年中考命题时千百人的研究与猜想,以及那遥望远方的神秘。 我再也不会参加职评的工作,每年按20%的比例硬着心肠淘汰那些大多数生活在一线的教师。 也不再会因为在外面讲学而在星期日的半夜赶回,以求明天的准点上班。 再也不会坐在单位的会议室里长时间地听主持者那愚笨的唠叨。 风雨兼程不再存在,波澜壮阔成为过去。 我回到我的家中,继续静静地写我的文章。 我对我的朋友们说: 我的心像平静的大湖。风平浪静,轻波微澜,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多好啊。 我在荆州没有工作了。 我的工作在祖国的大地上,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其实我喜欢心灵中这样的安静。 因为:我的教研工作,是在个人成就达到巅峰状态时戛然而止的。 2006年到2007年,我的学术生活迸发出了极其灿烂的火花: 继《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出版之后,《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紧跟着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我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写的《中学语文教师常用研究技法20讲》的20篇文章中,竟有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个数量,足以让一个以上的个人评上正教授。 2007年元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开设了我的又一个大型专栏:《映潮说课》。 2007年2月28日,我成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文摘周报》的封面人物,文章的标题是:《余映潮为语文教学上下求索》。 2007年3月15日,《中国教育报》发表同理先生撰写的长篇论文《把阅读教学讲到教师教学的痒处.》,评价我的《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说它“可能是国内第一部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全面阐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人专著”,还说它“由于其案例丰富,被教师们称之为“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艺术辞典”。 2007年3月,我的专著《初中生就这样写满分作文》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2007年3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吴法源先生发来邮件,告诉我,《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被评为2007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馆藏书。 2007年3月,我的高中课例《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实录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2005《语文教育大系——中学教学卷》。这册书,从27年的历史长河中,只选入了34篇教学实录。 20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