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映潮说课 >> 正文 | 今天是: |
|
|
映潮评课之十七:《桥之美》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19 17:09:36 | |
看到这是一节由语文教研员同行上的课,我心中很高兴。 全课的教学分为这样几块: 1.导入。 这一块的目的是将教学引入课文,并顺势将教学内容切入到课文的第二、四、五自然段。估计这一块用时在6分钟左右。 2.感知美。 这一块的目的是朗读课文,师生一起,重点感受课文的第二、四、五自然段。 估计这一块的教学时间在10分钟左右。 3.欣赏美。 这一块的目的主要是欣赏课文内容。主要解决:(1)找出第三段文字中总说 后面内容的句子。(2)找出作者为支撑这个总说句而列举的例子,并感受这些例证的美好。(3)小结出画家眼中的桥和周围景物的关系:桥———(映衬)———景物。(4)略作迁移。估计这一块用时在20分钟以内。 4.创造美。 这一块的目的主要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是“画桥”。这是在用侧面引 入的手法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之中。估计这一块用时在10分钟左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比较善于剪裁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非常清晰,重点内容很是突出,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活动比较充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示范作用也发挥得比较好。 弱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浅。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浅的。说它“浅”是因为教学中缺少“析”与“品”,学生的活动基本上只是“找”。“找”什么?就是找到与教师提问有关的内容并将它们表述出来。这种“找”的活动,因为没有多少“分析”的成份,没有一点语言欣赏的成份,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上就欠缺力度。 二是有点时兴的小毛病。比如“画桥”这一块,如果代之以一个精段的品读该有多好。 另外,课堂表扬的语言及课文教学收束的语言都比较缺乏自己个性。 回过头来再看课文,《桥之美》这篇文章写得不事雕琢,并不讲究什么交代过渡照应等等,加上一些术语的运用,所以教学处理起来是比较费劲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要花70%以上的时间读透课文,在此基础上用30%左右的时间来设计教学就行了。 余映潮 20080526 晚上10点 《桥之美》教学案例 253300 山东省武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 燕 手机:13583465556 邮箱:sdliyan2007@163.com 【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难点: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教学 目标 】 1.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2.学会生动的描写一件事物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教法、学法 】 教法: 1.反复朗读法。 2.语境解读法。 学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转化:将文字与画面、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3.讨论:互相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出个谜语猜一猜。 (一)导入 谜语导入 (1分钟) “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建筑物) 师:猜对了,你很厉害!李老师还给大家搜集了几张中外名桥的图片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师引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摄影师捕捉到的“桥之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 (板书课题:桥之美 吴冠中) 师:吴冠中江苏省宜兴市人,被国际艺坛认定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吴老先生的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作品图画,我们一起欣赏下。 多媒体出示作品图画 师:同学们对这幅画的感觉如何呢?我们班哪些同学对绘画有“研究”,可以站起来谈谈对这幅画的印象。 生:这幅画上有小桥流水,透露出浓浓的江南气息,桥上是忙忙碌碌的人群,挺生活化的,很真实的感觉。 师:谈的很好,请坐!吴老的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真实的美。课前已经布置预习了,同学们现在回忆下,预习过程中你感觉哪些段落写的美呢? 生:我感觉第四自然段写的很美。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写的也很美。 生:我也感觉第四自然段写的美。 师:哦,你课刚才那位同学的感觉是一样的啊,那老师统计一下,喜欢第四段的同学举手。(有五分之四的同学们举手) 师:喜欢第四段的同学真不少呢,看来第四段写的的确是美啊。还有没有喜欢其它自然的同学? 生:我感觉第五段写的也很美。 师:其实呢,整篇文章写的都很美,不过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选其中的2、4、5三个自然段来配乐朗读。读之前,我们一定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煞( shā )它风景 发闷( mèn) 颐( yí)和园 摄(shè )影 失之毫厘,差(chā)之千里 (二)感 知 美 师:我先强调一下,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1、声音洪亮,有节奏感;2、饱含感情,抑扬顿挫。 谁来读第二段? 多媒体播放“故乡的原风景”背景音乐 生:美术工作者…… 师:好,请坐!谁可以对这位同学的朗读做个评价呢? 生:我感觉这位同学读的声音洪亮,就是没怎么读出感情来。 师:是的,我们应该有感情且大声的朗读课文。那谁来读第四段呢? 多媒体播放“天鹅湖”背景音乐 生: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 师:好,请坐!那谁再来评价一下呢? 生:我感觉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很有感情,听着是一种享受。 师:读得不错,评价的也很到位,老师感觉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点节奏感,有的句子要慢慢的读来由味道,像“湖水苍茫,水天一色”有的要读出起伏感来,像“在一片单纯的背景前……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这句的语速是越来越快的。 师:哪位同学再来读读第五段? 生: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 师:这位同学在节奏上处理的很好,读出了文字的韵味,好,请坐! 师:我被同学们的朗读感染了,李老师也想把自己感觉写的最美的段落读出来和大家分享。不过在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倾听,也可以看大屏幕上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和朗读段文字相一致的景色和桥的画面,并配有“天鹅湖”背景音乐 师:听了同学和老师的朗读之后,同学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生:在同学和老师朗读中,我仿佛感觉这些文字变得如此生动和鲜活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各种环境下桥的画面。 生:我感觉到了一种朦胧的“桥之美”。 …… (三)欣赏美 师:透过画家的眼神,我们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精美的桥,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啊。别林斯基曾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作者把桥描绘的这么美,也应该是缘于他对桥的喜爱吧,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能表明作者爱桥缘由的句子找出来。 生:我认为第三段最后一句:“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揭示了作者爱桥的原因。 师:很正确,你找的又快又准,请坐!既然作者爱桥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那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作者都把桥放在了哪些具体的环境中来描写的呢? 生:有苇从中的桥,还有湖水上的桥。 生:细柳下的桥。 生:成昆路上的桥。 师:具体的说是怎样的一种环境? 生:桥连洞,洞连桥。 生:还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桥。 师:画中桥,这样的桥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桥和画中的行人、船只有一种交错美。 生:索桥。 师:索桥所处的环境是? 生:山岩、树丛及激流。 生:还有庄稼地里的桥,感觉很有情趣,很美。 生:还有风雨桥,钱塘江大桥…… 师:同学们找的很全面,作者的确是把桥放在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去写的,那桥在这些环境中个具有怎样的美呢?或者说在作者的眼里这些桥个具有了怎样对美学效果呢?现在请同学们任选一种你认为最美的桥,边朗读边在脑海中浮现文字中所描绘的画面,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美描述出来。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同桌之间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以下。 生:我感觉索桥美,因为索桥处在险峻的环境中。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险峻美。 师:说的很好,你给老师的感觉也很美,是一种个性的美。 生:我也喜欢索桥,山岩,激流、索桥构成的画面是一种惊险美。 多媒体出示索桥画面 师:索桥的确是一种惊险美。那除了索桥,还有没有感觉其它环境下的桥美的? 生:我认为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也很美. 师:能细致的说说是一种怎样的美吗? 生: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的样子很美。 师:哦,其它同学有要补充的吗? 生:细柳飘拂,坚硬的石块,应该是动静结合的和谐美。 生:柳条是绿色的,石块是灰色的,是一种明暗色彩搭配美。 生:我认为是阴柔与阳刚之美。 师:同学们都是善于想象和思考的人,你们说的都很好。老师认为,细柳下的石桥总的感觉这种美是一种“销魂”的美,同学们知道“销魂”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灵魂出鞘的意思吧。 师: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美的都让画家销魂了,意思是说? 生:简直美极了! 多媒体出示细柳下石桥画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