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 今天是: |
|
|
潮之印象 | |
作者:徐晓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25 23:31:58 | |
潮 之 印 象 河南许昌市二十中 徐晓伟 等闲识得东风面 偶尔在某个报纸上看到了余映潮的名字,是个名誉编辑。但是,这无非是个代号,并没有在我心中留下多少印象。因为,在此之前,只知道有魏书生,被称为现代孔子,我感受到他的教学风采;也听过一些专家作课,似乎每个人都能就当时的语文教学说上一些道道,但是,很少能留下让我感受颇深的东西。前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究竟要走哪条路又惹起过很多争议,语文教学究竟能否找到回家的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究竟又能怎么满足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我自己常常感觉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余映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没想过,更没意识到自己和余映潮会有什么关系。在越来越多的惶惑之中,我小心翼翼的行走在颇有争议的语文教学之路上。 无边光景一时新 2006年9月,郑州九中有一个报告会,学校的一个同事去学习了,回来后,带回来一个光盘,是现场录的课,让我看看。打开光盘,看到的是一个瘦削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听到的是一种低沉但极富磁性的声音,看上去六十岁上下,那和面容浑然一体的眼镜,儒雅而清晰的语言,让我眼前猛然一亮。细心看完了整节课,我感觉似乎有一股清新的潮水扑面而来,在我的心头冲荡。 举手投足之间,我看到了富有诗意的课堂,抑扬顿挫之中,我感受了教学的理性,课堂环节的设计,我感到了江湖之中的一招制敌,文章内容的分析,我感觉到了习习春雨的润物无声。没有张扬,没有表演,没有呵斥,没有期待,一切就如细细流淌的小河,余老师以自己精湛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驾驭课堂技巧,引领着学生一直走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在读、写、品、悟中提升着他们的“语文本领”。 我有了一种期待,希望能有机会真切地聆听余老师的课了。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07年,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赛前,我们细心研读课文,精心准备教案,耐心聆听讲解,专心修改讲义,在一次次的担心与期待中,我们到了郑州,站到了讲台上。一切似乎正和赛前的准备一样,我完成了讲课任务。在赛前,我从教研员的口中知道,这次,余老师将要对20节课逐一点评。我在想,20节课都要点评,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和其他选手一样,都在期待着成绩的揭晓的同时,更在盼望着余老师的亲自指导。 大赛的第三天,在我们度日如年的期待中终于姗姗来迟。20节课的讲评也在余老师的娓娓而谈中拉开了序幕。没想到余老师用了195分钟评了20节课,而且每节课都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一是说出每节课的教学流程,二是指出本节课的突出优点或者明显不足,三是对每节课重新设计一套全新的教学思路,四是穿插一个关于课堂艺术的微型讲座。这简直是评课史上的奇迹。 “课堂上,太多的通俗手法,如鼓掌,唱歌,听音乐,是我们所不需要的,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课堂上哪还有时间做这些工作呢?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我来重新设计一下这节课,抓住两个环节就可以了:说慈母,品让人回味的情节;说情深,品撼动人心的细节。”这是余老师对我所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的点评。我惊叹了,想不到赛前让我们冥思苦想的洋洋大篇,在余老师的手中竟这样轻描淡写,竟还能那么巧妙。我震撼了,内心的冲动竟如更猛烈的潮水,无意间拍岸而来。 接下来,我听到了属于教学要求的连贯、得体、节奏;属于概念术语的课型、教学思路、生成;属于教学方式的课堂对话;属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属于教学技能的朗读、趣读;属于教学手段的穿插、课中小结,还听到了八个方面的“大量减少”,当孟老师举起余老师那几本用红黑笔勾画的听课笔记时,我流泪了。余老师给我的何止是一种震荡呀!他用自己的工作实际,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正如孟老师那句话:这样的评课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是划时代的。 当评完课在走道里遇到余老师时,他拉住我的手,连连说不好意思的时候,我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无语于余老师那精妙的课堂设计,我无语于余老师那堪称经典的评课,无语于余老师那钢铁铸就的精神,无语于余老师那和蔼谦逊的态度,无语于那饱经沧桑而依然焕发的容光,无语于余老师那对于一个无名教师的支持与鼓励,想不到,在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里,余老师在我的内心激起了如此灿烂的浪花,卷起了千堆雪。 春色满园关不住 又有机会聆听余老师的课了。我打心眼里激动起来,而且,给碰到的每一个人宣传着余老师的事迹。2008年9月20号,又是一个平凡的日子,早早的,我赶到了会场,因为,余映潮老师来许昌的教学指导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一节课,是我们普遍感到难教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我内心勾画着,这样的课,我会怎么教。“请同学仿照我的句式,写出下句来。”黑板上出现了“听雨的美感”,在同学们的讨论下,余老师带着学生写下了“乡情的悠长”,当此时,我又一次惊叹于余老师对课文的把握了。接下来,“课文集美”、“课文吟读”、“规律探求”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一篇几千字的文字就这么紧凑地集中在“听雨的美感、乡情的悠长”这有限的几个汉字之中,而课堂上,我们感受到的又是老师和学生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这样简洁又不失新意的创意,确实难得一见。第二节课,《记承天寺夜游》,整堂课的学习要求竟只有两个词:背读和欣赏。余老师上的第三节课作文课《学一点“咏物”技巧》,分块式的讲解,在全国无疑是一大创新。正如一个网友说的那样:他的每一堂课,都似乎在你的意料之中,但又总在你的意料之外。那些课文,那些文字,一旦过了余老师的手后,便都分外的熨贴起来,诗意起来,飞扬起来。 感受到余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是真真切切的艺术,是扎扎实实的艺术,是让人可亲可近的艺术。 下午,许昌老师代表的两节课,余老师又是那么高屋建瓴的一番点拨,又是那么精细巧妙的一次设计,令与会老师们啧啧称叹。 21号,余老师开始进行学术讲座,对现在的语文教学的“创意”提出了十个观点,得到全场老师一次次热情而热烈的掌声。 原来只听余老师的评课,今天又听余老师的课堂教学,再而是学术讲座,我开始享受余老师了,语文教学,也许可以在众多的争议中尘埃落定了,因为,有了余老师,春天已经来了,那满园的春色,你又岂能用一扇小小的门扉把他们关在园内呢? 蓦然回首,那人仍在灯火阑珊处 余老师的课结束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要科学细心地策划教学思路,要学会整合教学内容的技巧,这是余老师留给我们的启示。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这是余老师让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深层理解。打开“语文潮”,里面汩汩而来的潮水,再一次在我的内心激流冲荡,止不住心中的无限冲动,写下了上面一段文字。 余老师,谢谢,我会享受语文的快乐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