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 今天是: |
|
|
青山踏遍人未老 诗意余音韵悠长 | |
余老师在宁讲学印象 | |
作者:刘晓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5 20:05:06 | |
青山踏遍人未老 诗意余音韵悠长 ——余老师在宁讲学印象 刘晓燕 11月15日,余老师受江苏省培训中心之邀来南京讲学。他先是开了一节《荷叶 母亲》的示范课,随后做了题为《教学创意10谈》的专题讲座,下午又和我们“潮水之家”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并给以指导。他充满诗意的课堂,洋溢智慧的讲座,切实宝贵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不由得让我们生出这样的感叹:青山踏遍人未老,诗意余音韵悠长。 11月15日一大早我便出了门,期望着能占到一个靠前的有利的听课位置。谁知等我到的时候,偌大的体育馆里早已是人流如织。好不容易找了个位子坐下来,耳畔便传来操着外地口音的老师们相互议论的声音:一个说他七点钟就来占位置了,另一个则不无得意地说她昨晚便用书本占好了位置。我一面佩服他们的勤奋好学,一面感慨:余老师的“粉丝”可真是多啊! 7:40左右,余老师来了。他刚做好课前的准备,“粉丝们”就向他涌来,一时间,握手的、签名的、合影的老师们络绎不绝。对于大家的要求,余老师都一一微笑着予以满足,从他那平和、淡淡的笑意中看出余老师与众(专家)不同。 8:00开始上课了。这节课上的是七年级上的一篇冰心的散文《荷叶 母亲》。一开场,余老师便直奔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冰心的《荷叶 母亲》。先熟悉课文,请大家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就这样简短的一番话便把学生引进了课文的学习中,这一朗读的引导更是为后面学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随后,余老师安排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术语点评法,学习全篇。 2、课文集美法,学习局部。 3、妙点揣摩法,学习细部。 这三项学习活动以话题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在理解话题、展开话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完成对课文的研读与欣赏,完成对课文的品味与审美。余老师的这一设计让全场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多么新颖精巧的教学设计,多么有文学味的语文教学,余老师充分利用《荷叶 母亲》这篇文本,运用“整体赏析”的教学设计艺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对老师的启发真是很大。 余老师在教学中,不时地对学生予以引导、点拨、评点、讲析,如在第一板块用“术语点评法”学习全篇时,就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处理: 生:第4段写白莲的凋谢与红莲的生机,形成了对比,也为下文的描写蓄势。 师:你用了一个非常高雅的词“蓄势”,真好!什么叫“蓄势”呢?就是把前文的内容写足写透,为下文写作做铺垫。 多么精彩到位的教师点拨!对于学生的发言,余教师不是做廉价的肯定与称赞,而是把少而精的点评化作对学生的及时指导,这自然牵引,引得恰如其分;这智慧点拨点得恰到好处,真正达到了“在关键之处绽出火花”的效果,学生在余教师的点拨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听课老师在教师的点拨中得到教学的启发。 余老师的整节课都是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说,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每一处。这种讲究教学结构优雅;教师情致丰富;学习氛围浓厚;有效活动充分;学生积累丰厚的教学,体现了生动的课堂教学艺术。在我看来,余老师这节课宛如一篇隽永、韵长的散文,让人回味无穷。 上完这节课后,余老师来不及喝上一口热水,又给大家做专题讲座《教学创意10谈》。他先从“什么是教学创意”谈起,讲到教学创意讲究“新”、“简”、“实”、“活”, 进而论及成功的教学创意产生的基础和成功的教学创意设计的三个要求,最后指出成功的教学创意最高层次的要求就是“一课多案”。 余老师指出:语文老师千万不要用唠叨打断学生的安静,任何课都应该动静结合,让学生在安静与沉思中思绪奔腾,而不是情绪沸腾,思绪比情绪更重要。余老师特别强调语文教师要深入扎实地研读课文,指出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便是研读教材的功夫,他以课文《雪》为例,要求教师能从各个角度写20个句子,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深才透,增加课堂上与学生对话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求新求美的教学思想。 余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所举课例灵动多姿,语言表达言简意明,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语文教育大家的魅力,敬佩之情无以言表。让我更敬佩的是:余老师这位已年逾六旬的长者、本次名师展示课年纪最大的老师,从7:40左右进场直到10:00讲座结束,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他没有做片刻休息,连讲座也硬是站着讲,再看看余老师,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疲惫与倦态,他始终带着种淡定、从容的“余氏微笑”。 遗憾的是大会给余老师的时间太短,讲座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太不能尽兴了! 下课后,在场馆门口遇到了余老师,没想到的是余老师竟然主动伸出手来向我问好,并向我致谢。可能是先前我为他的杯子加了一次水被他记得了吧,我想,心里又惊又喜,他的细致、谦和的大家风范让我好感动。 下午,余老师更让我们感动。 教研员顾敏老师告诉我们,下午余老师与我们“潮水之家”的老师们进行交流,想到我这个无名小辈能与余老师“零距离”接触,能有机会当面向他请教,心里实在是无比激动。 下午2点25分,我们一行人来到余老师下榻的宾馆楼下。很快,余老师笑盈盈地走了出来。我们一面向他问好,一面为打扰他的休息与行程安排而致歉,余老师说他早就考虑到要和我们“潮水之家”的老师交流,所以他特意买了晚上回去的票,以便把下午的时间空出来留给我们,一番话更是让我们感动不已。 顾老师说去石头城公园座谈,余老师欣然同意。于是我们便和连日奔波的余老师一起,漫步在秦淮河畔,欣赏这秋日的风景。深秋的石头城公园分外美丽,黄叶遍地,秋水粼粼,拍婚纱照的美丽新娘更为这如画的美景增添了一份浪漫与诗意。余老师边走连声赞叹:“这里真好!”我们也在感慨:平日里忙于教学,忙于生活,无暇欣赏生活中如此的美景。 余老师走着,手里拿着mp3让我们听他上午的课和报告的录音,效果很好。他常将自己的上课、讲座录下后细听琢磨,或发现问题以备研究,或作为资料以备积累,或转发给老师享用。余老师的研究工作做得多么精细啊。接着余老师向我们传授他编辑mp3录音资料的技术,使我惊叹之余不由得想到了余老师养鸡的故事。余老师实在是太聪慧了!他的成功不仅来自勤奋,还有他的聪明才智啊! 走到一片开阔的草坪处,余老师建议在此席地而坐,大家非常乐意,因为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听余老师的娓娓道来,真是件很有诗意、很有意义的事情。 “余老师,您是怎么想到要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呢?”何青老师问出了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余老师介绍说他从1978年开始研究语文教学,阅读了大量的教学资料,积累了厚厚的读书卡片,却始终没有发现有专门研究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他隐约感觉到这也许会是他研究的方向所在。就这样,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余老师看到了研究的空白,从而找到了自己研究的道路。说到教学艺术,余老师极形象地诠释了教学的三个层次:技术—艺术—学术。首先是技术,要做到熟能生巧;其次是艺术,要做到信手拈来;最后才是学术。“学术要怎样呢?”我们不解。余老师随手拣起一片叶子:“学术就是要看到这片树叶,就能说出它的构造、原理、成因等等,就是要见微知著,。”余老师的机智与风趣让我们连声叫绝:“说得太妙、太精彩了!” 我们的“潮水之家”成立快一个月了,怎么有效地开展研究,一直是令我们困惑的问题。面对顾老师的请教,余老师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开展研究的序列方案: 1、教材研读艺术研究 2、教学创意艺术研究 3、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 4、文言作品的教学研究 5、教学细节设计的研究 6、文本教学、语言教学的研究 他提出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学期重点研究一个专题,每个专题至少要有一篇4000字左右的文章和两三篇读书笔记。余老师以“教材研读”为例,告诉我们研究的方法,可以研究一篇文(文本的全部)、一个部分、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字词、或一个角度,这样多角度研究才有助于深入文本,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一番精要的指点,让我们茅塞顿开,颇有“拨得云开见日出”的效果。 “教师”这一工作本身就已很辛苦、很忙碌,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怎么才能始终葆有教学研究的热情与干劲呢?对于我们提出的困惑,余老师的神情坚定起来:“这就要靠坚持,要有韧性,大浪淘沙,谁能坚持下来,谁就能成功。”他提到他的500名荆州弟子,他要求他们每人每年要写3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要连续三年参加他组织的学术活动,每人参会时都要写论文、交论文。而到散会时,每位参会者都可以得到一本装订精美的非常厚的大会论文集。余老师就是这样用非常特别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仅2003年他的弟子中就有五人同时被评为特级教师。凝望着余老师坚毅的神情,聆听着余老师谆谆的教诲,我不由得想到他的一句教学语录“耐力是一种智慧,韧性就是激情”,心中越发地钦佩。 “一名教师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业余时间的安排与利用。”临别时,余老师这样勉励我们。想到平日里常为自己的懒惰与拖延找借口时,我不禁惭愧起来。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习。我当勉之! 余老师匆匆地回武汉了,正如他匆匆地来。他的身影,他的教导,他治学的严谨,他为人的热情善良却如一曲动听的天籁之音,绕梁三日,余韵悠长,这些必将鼓励我们向着语文教学的更高目标奋力前行! 2008年11月16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