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今天是:
美哉!余映潮!美哉!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魏建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28 22:45:16

 

美哉!余映潮!美哉!语文课堂教学!

——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有感

《师道》2007 10   新疆哈密吐哈油田教育分局外国语学校  魏建胜;

语文是美妙的!美在对生命力量的一种召唤,对人格魅力的感化;美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亲和;美在真实,美在最接近于生活的,是生活美的一种浓缩。  

语文学习是美好的!美在她像温暖的阳光,在她的照耀下,我们茁壮成长;她像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就是一架天梯,助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语文课堂教学是精美的!美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文三者的和谐共振,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明亮闪动的眼神以及由文本生发出来的富有个性的阐述;美在他们用自己的经验世界和理解方式去阐释着文本,表达着自己天然的与生活和谐的精神.

然而,练习册、考试卷扭曲了语文。她变得面目狰狞,杀气腾腾;她干瘦如柴,毫无情趣;她狭隘自闭,难以沟通。厚重的她,变得轻飘飘的。仿佛看拼音写汉字就是语文,组词造句就是语文,近反义词就是语文,词语搭配就是语文,改病句就是语文……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读,我们绞尽脑汁地读,太想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我们写,我们搜肠括肚地写,太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我们教,我们唯命是从地教,太想让大脑的步调紧紧跟住考试;我们学,我们深挖硬钻地学,太想让谨慎的笔触在陷阱之间顺利穿行,谁都知道,那张试卷有多险恶,于是,我们跳一种舞蹈——脚戴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做练习、考试。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技术性的、工具性的、指导学生答卷的场合。全然没有了灵魂与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和余映潮先生相遇,在干热的天气里,细细拜读了余先生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如沐甘露、如临春风,深深地悟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之美和余先生的执著精神之美。

这本书,正如内容简介中所说:“以其宽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设计和规律作出了深刻的、系统地、富于操作性的概括,是余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细细品读这本书,通篇都洋溢着一个“美”字,如同一座语文教学之美的园林,处处留意美,时时创造美,美不胜收,我只能以自己的粗陋之见来撷取几处细细品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积累之美

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当被练习册、考试卷异化了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见到的是课堂上讲授、练习,课外积累。常常忽视了课文这个最重要的积累资源,对此,余先生谆谆教诲:要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积累是语言积累。他的每一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语言积累,大到做资料卡片,小到几个美词、雅句。静为一类一类知识的、语言的板块积累,动为用固定句式创作美句、续写美句等等,不一而足、异彩纷呈。更为令人赞叹的是余先生的经过“提炼组合”处理后的单元小结课,艺术的表达了单元内容的精华,体现了典型的积累之美。如他的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小结课教学内容: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学用一种句式、重温一个精段。

这样的语言积累教学,如同一股汩汩流动不息的泉水,注入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正如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再是课堂亏空课外补的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斗胆一句: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平时不注重饮食、锻炼,而去买什么“大力补肾丸”之类的生活状态,舍本逐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设计之美

课文是静态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最大的艺术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使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之间产生碰撞,支撑起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创造的斑斓广阔的空间。用余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在《七颗钻石》的教学中,由于这是一篇短小浅显的童话,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余先生“四两拨千斤”,几个简单的话题就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情趣盎然、波澜起伏:不写第一段不行吗?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正当学生们尽情的抒发着自己与文本对话的见解,辩得不亦乐乎“横看成岭侧成峰时”,谁想到余先生最后又抖出了一个包袱:“你还能再问一句吗?”这一问,使原本就很有情趣的课堂活动一下子陡然如沸腾的水,学生的质疑与创见如闪烁在夜空中的焰火,“远近高低各不同”,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谁能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会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留下永远难忘而美好的回忆呢?

“条条道路通长安”,长安是确定的,也就是说文本是确定的,但是通往长安的路不止一条,同样能够引起师生、文本和谐共振的设计就不应该只有一种。我们不妨看看《狼》的八种微型教学设计:

(教案一)教学角度:诵读——朗读课文,背读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字词理解比3.进行朗读训练。4.背读课文。
   
(教案二)教学角度:辨读——对词义进行体会、辨析。
  主要教学步骤:1.以带有“狼”的成语导入。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3.边译边读。4.进行对字词的寻读、辨读。
  (教案三)教学角度:说读——用“说”的方式带动课文的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要求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2.竞读比赛。或分组,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3.组织讨论,突出“说”的训练。

(教案四)教学角度:析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评析。
  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就课文的语文常识、字词、情节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比赛。3.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析读”——评点式阅读。
  (教案五)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妙处。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2.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老师顺势问学生,落实如下三组字词:倚、薪、暇、黠;止、犬、洞、隧;课文练习三的六个“其”。3.读课文。4.品课文。
  (教案六)教学角度:写读——就课文内容写课本剧。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短的动物卡通录像片。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情节、人物。3.同学们编写课本剧。4.交流与评价。
  
(教案七)教学角度:听读——听不同方式的朗读,听记有关的资料。
  主要教学步骤:1.学生读课文。2.听读,学读。3.听讲析,作记录。4.检查学习效果。
   (教案八)教学角度:练读——进行有力度的课堂书面练习。
  主要教学步骤:1.熟读课文。2.同学们自编课内百字小练习,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测。3.再读课文。4.教师发课堂智能练习。学生做练习,教师组织评讲。
  这8种微型教案,共展现了常规手段下的8种教学设计角度: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品读,写读,听读,练读。余先生正是因“胸中有丘壑”,才能“荡胸生层云”,努力探寻着构建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使每一种设计都呈现出独特的、实效的、葳蕤多姿的美。

      “江上层楼翠霭间,满帘春水满江山”的诗意之美

50讲》中始终弥漫着一种美,一种语文的美,一种语文教学的美,完全脱离了僵化的、生硬的、说教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美除了余先生竭力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外,还得力于余先生的朗读的层进美和教学语言的诗话美。

余先生认为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型的课型。而且朗读不是泛泛而读,不是常见的“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看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指导,而是有一种分层递进的美。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环节:“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分角色按提示的语气演读”。

同样,余先生的教学评价语言也是精美又富有诗意的。如《鹤群翔空》一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寻读课文,汇报发现时的点评:“你的学习成果有实有虚。非常好。”“这是一个多角度的比喻,一个很美的比喻。”“很好,这个结尾与开头是相呼应的,……你从写作的方面找到一点东西了。”“说得太美了,银光闪烁就好像刀光剑影。你的发现也有独到之处。”作为学生,谁能在这样的语言评点中不获得自信,不展现自己的个性学习的成果呢?

这样的诗意之美,使学生一定能够在课堂学习这个特定的“场”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清新之美、朦胧之美、春意盎然之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板块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化是一个通病,与之相伴的是课堂目标不明晰、教学结构紊乱、教学效果低效。而“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先生的首创,是余先生教学艺术主导的风格特征之一,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我常常想,“板块式”教学思路下的课堂教学就像是游览一处园林,园林的名称就是课题,余先生则是一名高超的园林艺术设计师,预先设计好这处园林。然后他又像一名出色的导游员,引领着学生们在这处园林尽情的游览,一处景点、一处景点地慢慢玩赏,细细琢磨,悟到实效。如《散步》教学设计一,余先生构思了三个板块: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在《散步》教学设计二,余先生又构思了另外三个板块: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美点寻踪——迁移阅读,学法实践。这不同设计中的板块,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形成了这两种不同的但又都是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板块设计,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之间的碰撞,“感悟”与“感悟”之间的延续,最高境界是出人意料,而又浑然一体。往往在一个板块结束后,当学生们一边在回味上一板块的收获,一边在设想下一板块的魅力时,一个有机的板块就接踵而至,一处新的景点之美又在等待着学生去观赏,正是“山重水复定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教学境界,肯定能够让学生学得踏实、悟得深刻、乐此不疲。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的执著之美

品读着这本书,徜徉在语文教学之美的海洋里,深深叹服的同时,我还要情不自禁的丛书后的《跋》中摘录下面几句话:

“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个墙面贴满了历年来的各种纸条,那都是关于工作的设想与安排;最远的工作,已经设计到了2008年。”

“我突破了常规的教研工作模式……坚持20年开展系列性的活动,……坚持13年主持召开了13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会。”

1984年,我开始发表文章。”

“暑假中的每一天,我都要写作10个小时以上。冬天的夜晚,我戴着手套打字。”

1997年,我50岁。那一年,我开始上示范课。”

2003年,我56岁。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年轻,因为我要从年龄中减掉那被耽误的十余年。”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摘录这些含有各类数字的句子,只是想说,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世俗、功利的浮云遮住了好多登山人的双眼,有多少人能够潜心教育这项清贫而又寂寞的事业呢?在这一行内又有多少所谓的“专家”(其实是“学阀”,只会拿着舶来的理论对一线教师指手画脚、横挑鼻子竖挑眼)能够像余先生一样静下心来,挥散浮云,潜心实践,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为新课标的实施增砖添瓦呢?只有您,余先生,只有您站在实践的第一线验证着、补充着理论的最高峰,俯瞰了语文教学的全景,凝炼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美哉!余先生!美哉!余先生实践的语文课堂教学!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