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映潮说课 >> 正文 今天是:
余映潮教学答问录(八)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23 23:02:53

余映潮教学答问录()

 

余老师,请您读读我的关于“板块式”教学的论文。

 

答:大作已阅。

关于“板块式”教学思路的问题,你已经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作了论述,表达了比较深刻的教学体会。

板块式教学思路是灵动的,这种灵动表现在因课而异、因内容而异之上,所以,“板块式”三个字看起来好像很“板块”,实际上千姿百态,实际上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教学内容整合的技术或者说艺术。

“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内核是教学内容的选点,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所以,没有对教材、对课文的深刻钻研、提炼与体悟,即使用的是“板块式”,也只是会显得比较地表面化、程式化,好像在演示一种模式一样。

对于年轻语文教师而言,学用“板块式”应该说是一种技术训练,这种技术训练的着眼点是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起来,从这个层面来看,“板块式”与“步骤式”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板块”二字对教学思路清晰性的强调得比较有力的一些。因此,在教学技艺比较成熟的时候,所谓的“板块”也就可以“隐形”一些,这样的课就更加好看了。

2008-11-22

 

敬请余老师指正此教学设计。

 

答:这个教案不大好。

第一,应该写详案。

第二,没有语言品析,只有“找”句子。

第三,仍然是课文都没有品到位就去迁移,去谈“我的妈妈”。

还有教学语言不大得体,不要用“有句为证”这样的话。

                                                   2008-11-25

 

余老师,您看我们关于“五三二”的语文教育实验的设想可行吗?

 

答:我对这个语文实验的基本看法是:有什么依据能够表明,备课应该“5分钻研教材、3分掌握学生、2分探求教艺”呢?有什么依据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5分品读语言、3分培养能力、2分陶冶情操”呢?

再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看,“掌握学生”中有没有“教艺”呢?“品读语言”是不是一种“培养能力”呢,“品读语言”中有没有“陶冶情操”呢?

语文教学,有一些善意的提倡是可以的,但像这样专题实验我以为需要反复推敲才可以决定是否实施。

                                                   20081130

 

请余老师指点我的关于对“语文概念的逻辑错误问题”的看法。

 

答:谢谢大作,已经阅读。

同意你的观点。

同时我认为你的第一个小话题最有意义,高考题的不少参考答案中都有此类问题,按这个思路写下去,一定可以有所发现。

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概念的逻辑错误问题,我以为,作为教师的知识来讲,应该非常注意,但作为教学实践来讲,则只能相对模糊一些。甚至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也只能模糊一些。我们无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衬托”与“动静结合”时还给他们分析其间的逻辑关系。

              20081130

 

老师,这个教学思路可以吗?

 

答:很用心啊。

你的设计是四步:

说鲁迅,是仔细读课文,从原文提取信息,说说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演鲁迅,是读课文,在合适的地方添加细节,表演其中的一个片段。

问鲁迅,假如鲁迅来到身边,那么,你根据课文内容向他质疑。

学鲁迅,是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步很好,是整体地初步地理解文意,理解课文中的人物。

第二步也说得过去,这样的活动能够比较好把学生带到课文之中。但是“表演”两字不大好。课文自有它的情感色彩,“表演”不大可能传达出课文的情感色彩。

“问鲁迅”这一步不好。问什么呢?质疑什么呢?我说的没有品味语言主要表现在这里。“品味”与“质疑”是两种角度,两种手法,效果也是不同的。

第四步,是“学鲁迅”还是领会课文的表达目的,也要注意表述。前者是“宏”,后者是“微”。

20081130

 

余老师,我想问您品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有什么区别吗?

 

答:“品读”与“精读”,是日常阅读教学中常常运用的教学术语。

“品读”是比较一般的说法。指的是阅读品析课文。在“品读”教学之中,最需要进行细细研读与品读的,就是“精读”。

所以,“品读”大于“精读”,“精读”细于“品读”。

                                                 20081201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