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映潮说课 >> 正文 | 今天是: |
|
|
第二届 “四方杯”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观感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4 8:40:30 | |
第二届 “四方杯”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观感 余映潮 2007年12月4、5两日,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在广州增城市凤凰城中英文学校举行,笔者作为评委观摩了初中组的6节课并进行了评讲。 总的来看,这是一次组织精细严密、质量很高的教学竞赛活动。6位选手在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设计艺术方面各有风格,课都上得不错,参会者普遍认为现场的课堂教学有看头,有欣赏、借鉴与品评的价值。 其亮点主要有:(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1.大多数的课都着力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力争让学生在语文课上 动起来、参与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成为本次大赛初中六位选手的共识。天津选手叶卉《草莓》教学中的讨论活动、河南选手蒋倩《端午的鸭蛋》中的欣赏活动、山东选手王守松《海燕》中的朗读活动、山西选手张蕊芸《阿里山纪行》的语言品读活动、南昌选手叶青《雪》的朗读品析活动、凤凰城中英文学校选手江剑颖《散步》的学生提问活动,都安排得得体得法。这是教学大赛中非常可喜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充分的学生活动,好像是个技术性的问题,实际上是理念的问题。尽管课标早已指出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但实际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甚至不少大赛中的阅读课也成为了参赛老师的讲堂。所以本次六节阅读课中的学生活动设计,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2.本次教学竞赛,几乎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都很清晰。如蒋倩《端午的鸭蛋》的教学,第一读,把握文意,意在初步的读懂;第二读,文句欣赏,意在把内容读深;第三读,体味情趣,是将课文读得有味;且每一“读”的活动之后都有教师的课中小结。教学思路的清晰和教学结构的完整。使这样的课表现出一种外观形态上的建筑之美。另外,如江剑颖《散步》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整体理解,精段品读”;张蕊芸《阿里山纪行》的思路策划为“朗读课文,快读课文,精读课文”;叶青《雪》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感知全篇,品读一块,再品读一块”等。可以说,教学思路的清晰和教学过程中的明晰层次,不仅表现出选手对教学流程的勾勒与设计能力,也能确保现场听课的老师有兴趣、有耐性地听课,从而提高了本次竞赛课的观赏价值。 3.课文的朗读教学呈现出一片亮色,这种亮色在以往的教学大赛中很少大 面积地闪现过。选手们都很注重朗读教学及其设计,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既表现着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认真与投入,也表现着执教老师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着这一基本的教学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山东选手王守松《海燕》的教学,一节课中用了15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师生的课文朗读,全课教学以朗读为线索,串起了由对课文中形象的理解到对课文表现手法品析的若干个教学细节,教学线条流畅,教学过程生动。一般来说,朗读教学有两种基本手法,一是比较华丽的借助媒体手段的手法,一种是比较朴实的靠教师自身的朗读素养进行教学的手法。本次大赛中的选手基本都能凭借自身的功力进行朗读教学。这也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作为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上应该力求做到不借助外力而靠自身的功力去进行朗读教学,这既是教师魅力的表现,也是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一种高雅手法。 4.教学手法运用的艺术与上届选手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如,《草莓》的教学,比较熟练地运用了“插入”手法,丰厚了课文的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教学,运用了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语言的手法。《雪》的教学,运用了“主问题”的设计手法,一个“江南的雪有着怎样的美”的提问,将学生深深地引入了课文。《阿里山纪行》的教学,运用了“切分”的艺术手法:教师有机地、艺术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切分取舍。第一步,把握文意,整体理解。第二步,切入到课文最精彩的部分,进行品读。然后再切入,欣赏课文的语言,理解句式的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层层深入,逐步细化,在教材处理上表现出教师的精心构思。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一节课是江剑颖的《散步》,这节课表现出自然、细腻、深入、流畅的教学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提问:假如你是这篇文章中的“儿子”,请说说你有一个怎样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这既是“主问题”手法的运用,也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手法的运用。教师还组织了一次扎实的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提问,进行质疑,这不仅只是组织起热烈的课堂活动,还表现出教师纯熟的驾驭手法:从学生的提问中顺势引出一些有关课文解读的小话题,从而自然地不露痕迹地突现出课文的重点内容与精华内容。 本次大赛中,还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如,大多数的课都“上”在课文里面,都“品读”在文本之中,那种无端迁移的课、那种逢课一定迁移的现象很少出现。又如,媒体课件的运用与选手的板书设计相辅相成,大多数课既运用媒体手段,又运用了板书设计。这样做不但简化了课件制作,还增强了课堂交流的现场感与真实感。 再谈谈弱点。 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课堂教学的细节看,选手们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弱点,主要表现在: 1.课文文本的解读能力与欣赏能力比较差。有的课,教材处理够不着重点; 有的课,文意把握和词句理解的角度甚少;而更多的弱点则是表现在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之中。在多次的课堂对话之中,教师对课文语言品味的表达都显得单调、单一,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大能够进行深化,不大能够进行优化,不大能够进行细化,这就说明了教师本人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单薄。纵观六节课,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的片段、语言欣赏的精彩教学片段难以寻觅。 2.提问过多和碎问碎答过多是一个共有的教学毛病。选手们在提问设计方 面缺少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也比较缺乏提问设计创新的技能。可以说这种弱点不只是表现在本次大赛之中,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有着这种令人头疼的教学现象。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碎问碎答这种教学“手法”的弊端主要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静不下来,疲于简单问题的应对;它危害着的恰恰是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静”,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成块的静静思考的时间。 3.通俗的教学手法有时“习惯”性地表现出来。如,学生思考时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思时老师在一旁不时地叮嘱、唠叨,人为的要求学生整齐地有节奏地鼓掌,课尾组织学生进行表态式的迁移拓展活动等等。这样一些“教学细节”,与其说是不太雅致的教学手法的运用,倒不如说是表现了讲课教师的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热闹的心态。 总的来看,本次活动是一次很有水平的阅读教学课堂大赛,大多数的参赛选手表现出比较优异的个体素质,参赛队伍整齐而且优秀,较好地完成了参赛任务。为了这些年轻的选手更好地发展与进步,笔者在现场评课时曾给大家说了6句话,现再次表述一下,以作共勉: 1.中学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这是每位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必须长期坚持对自己进行训练的、必须练就的硬功夫。 2.中学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专业报刊。坚持对专业报刊的阅读能够让我们始终关注前沿,能够让我们承受无数智者的学术智慧与教学智慧的滋养。 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提问,提问设计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我们进行长久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而大面积上的教学提问的优化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教学效益。 4.“创新”是需要分寸感的,是需要恰切得体的;无论“教学创新”走得多么远,我们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是终极目标。 5.学生活动要充分,课堂积累要丰富——这是对课标精神最简洁的表述。前者表现的是你的教学艺术,后者表现的是你的教学理念。 6.请不要把你的语文课打扮得那样花哨。把我们的课做得平实一点,做得实在一点,甚至做得传统一点,都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课要好得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