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学者  仁者   智者
作者:刘晓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21

学者  仁者   智者 

南京四中  刘晓燕

   四月的南京,春意正浓。抬眼望去,阳光明媚,新绿耀眼。

   余老师的到来,更给这份春色增添了许多暖意。短短两天时间里,他评课、上课、做讲座,与“潮水”的老师们座谈,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美景之外的无限风光。余老师用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艺术营造出语文教学世界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叹,让人敬佩。

渊博的学者

   每次听余老师评课,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用极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一片全新的评课视野。

  看余老师是怎么评《小石潭记》一课的:

  他先从课文说起。他从四个角度解读文本:这是一篇写景言情的文章,情感的线索在文中时隐时现;这篇文章的标题看似平淡却很有意味;这是一篇可以用四个短语概括的文章:俊美的结构、丰美的线条、秀美的文笔、凄美的心境;这是一篇描写游踪笔法多样、镜头运用很有技巧的文章。

   随后他评点了老师的教学。余老师从七个方面肯定了老师的优点,也指出了存在的弱点,一是文言的味道不浓,二是缺少背景的介绍。紧接着他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课的设计方案,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活动板块及每一板块所需的时间都设计得清清楚楚。

听完这样的评课,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中安排的文言名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更是难中之难。艰深的文言语汇、深刻的哲理情思、全文背诵的学习任务常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在教学中也常常在“言”的落实与“文”的传授之间把握不定。怎样教学这些经典美文?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提醒,先进行文本解读,第一节课的教学解决四个问题:认识课文、朗读课文、段意概括、难句解析;第二节课再进行文本欣赏,感受美句、美段的妙处。这样的设计既有了文言字词的落实,又有了审美感受的熏陶,真正是实现了“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的和谐统一啊!

老师评《泥人张》一课同样精彩。他用节奏、详略、穿插、交织四个词语概括了小说特点,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了文学作品的美点,发掘了文学作品的妙处。在评点完老师的教学后,他同样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概括一个故事—解析两个人物—欣赏三种手法,即“说奇论妙听讲析”。他特别提及老师的“讲析”的作用,要安排课中微型讲座集中介绍小说人物的出场艺术、人物介绍的艺术等等,这些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将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老师对两节课的精彩评点让人赞叹。两节课后的休息时间不过短短的十分钟,老师就能迅速理清思路,从课文的解读说到执教老师们的优点与弱点,再到介绍一份全新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功夫实在让人敬佩,让人感叹:他怎么能做得到?我想,老师真正是读出了课文的味道,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对教材的玩味与鉴赏已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自然便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了。

他的评课还让人心生温暖。言辞间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没有咄咄逼人的追问,有的只是对老师们的激励与期盼,他总是不遗余力的赞美课的优点,列举出一二三四;在提及老师的不足时却只有寥寥数语,常会用这样的句式“老师努力地在……”。不急不徐的话语、娓娓道来的口吻给人以诸多教益。

所以,我想说:老师,您既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您又是一位——

宽厚的仁者

老师的座谈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境界。

座谈会上,大家积极发言,把自己的疑问与困惑逐一向余老师请教。不管是哪位老师发言,老师总是面带微笑,仔细倾听,而后细致作答。他的回答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宽度,给提问的老师更给在座的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比如在解答“如何锤炼课堂点评语”一问时,他指出精致、生动、实效是课堂点评语追求的境界,要想规避平俗的话语,就必须对课文有深刻的体会。他以自己的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在执教之前他至少写了50句关于人生格言的体会,插入歌词、外国短诗,化为短句放在自己的教案里,不是为刻意地背出来,而是要化在自己的心里。用这样的方法有意识地、硬性地训练自己,准备好对话的素材,课堂上师生的对话就会精彩纷呈,永不重复。

老师那些富有情意、富有诗意的表达原来如此是这样产生的!记起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老师的教案,他那些精彩的点评语我也是一一记录在案,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总感觉有些不对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对课文有很深的体会,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在课堂上生动精彩的对话背后,是老师付出的大量时间与心智!而我在教学中,只是模仿了老师的教学形式,缺少自己对文本的研读,徒有其表的模仿又怎能产生精彩的课堂对话?

有人这样问老师:您认为您的教学艺术最核心成分是什么?老师微笑着道出了他研究自己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课文研读精细优美    教学思路简洁流畅

提问设计别出新意    品读教学深入浅出

教学细节手法细腻   朗读训练角度精致

教学资料丰足厚实    文学教育适时渗透

课文文本高效利用    一课多案讲求实用

他是如何研究自己的呢?集中20个教学片段进行仔细揣摩,发现在课文的开讲上还要再自然一些,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再写下来形成文字,以此达到研究的深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也常说最难看清楚的人就是自己。而老师作为名满天下的著名特级教师,却对自己有这般理性的认识,优点、不足一一列举,没有丝毫的自得与自满。这种自省意识、这番人格境界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啊!

在座谈将近结束时,老师给好奇的我们介绍了他的一些生活趣事。生活中的老师是个很有情趣的人,他会做很多家务,也要为买菜等生活琐事操心忙碌的。“生活中有许多事只要换个角度想点办法,就会出现一个豁然开朗的景象”,老师这样说。他鼓励我们趁着年轻多做事,做一点与教学有关的事,每天做一点,牺牲一点娱乐的时间,坚持做下去。

他风趣的话语让人捧腹,殷切的希冀又让人沉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走下去必然会有收获,会有进步。

在语文教学艺术的世界里,老师就是这样一直在奋力前行,他更是一位——

行动着的智者

老师的课每次都是新的,他从不重复自己。因此听他的课就有了一种期待,一种盼望,而他的课总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品味再三仍觉妙不可言。

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是李白的《行路难》。主要由三个教学版块组成:吟诵感受诗中的美句—说说你对诗中难句的理解—背读吟诵,其中穿插了两次课中微型讲座、两次课文联读,还穿插了一次背景材料、一次教学铺垫。

这是一节别出心裁、丰满厚实的古诗教学示范课。不必说清晰明朗的板块式教学思路,也不必说生动细腻的课文朗读,单是课中微型讲座的有机穿插,就足以给听者以启发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他做了两次课中微型讲座:

讲座一: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的语句。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行路难》,一首因警句而情韵飞扬的诗。

随后进行课文联读《己亥杂诗》,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警句并齐读出来。

讲座二:典故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含义。用典的效果:精练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表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谊深长的诗。

接着老师就引导学生尝试一下用典,体会语言雅致的妙处,随后进行课文联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找出其中的用典句和警句并齐读出来。

这两次课中微型讲座解决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点,凸现了诗歌教学的美点,解析出学习古诗的一般规律,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知识的宽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欣赏到文学的魅力。这样的讲座对丰厚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厚重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两次课中微型讲座还巧妙地关照到了检测考查的要求,讲座的内容无一不是考试的重点与难点。随即安排的课文联读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老师在深入、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巧妙整合,精致生动地进行着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我想:如果日常的古诗教学都能这样进行,那么初三复习时在“古诗赏析”的专题上该会少花许多气力了啊!

老师上的第二节课同样精彩。这是一节作文复习课,学习内容是叙事文结尾的议论(抒情)笔法训练。老师精选了八篇文章,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式的“叙后之议”。精心组合的训练材料,诗意雅致的教学语言,严谨灵动的读写结合,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的素养、风度,超前的教学理念和深厚的文学积累。

从去年7月至今,我听过老师四次课,共计七节。这七节课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有阅读有写作,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文学作品有说明文,几乎涵盖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所有文体;教学创意也各具特色,从《湖心亭看雪》的“资料助读”到《行路难》的“课文联读”,从《荷叶 母亲》的“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到《雪》的“略读—比读—精读”,篇篇精彩纷呈,课课匠心独具。什么是机智?王蒙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亏他想得出来”的精品课,使学生一笑而眸明,使教师一赞而深思。

“语文教学需要反思,更需要建设”,这是老师在论及语文教学现状时指出的问题。老师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更是行动着的智者,他的精品课例不正是在为我们建设着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吗?

 

最后,我想引用梁衡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老师的渊博学识,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的教学艺术正如这样一幅画轴,淡雅、高洁,让人感叹,更让人敬佩。(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2009.4.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