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学者 仁者 智者 | |
作者:刘晓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21 | |
学者 仁者 智者 南京四中 刘晓燕 四月的南京,春意正浓。抬眼望去,阳光明媚,新绿耀眼。 余老师的到来,更给这份春色增添了许多暖意。短短两天时间里,他评课、上课、做讲座,与“潮水”的老师们座谈,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美景之外的无限风光。余老师用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艺术营造出语文教学世界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叹,让人敬佩。 渊博的学者 每次听余老师评课,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用极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一片全新的评课视野。 看余老师是怎么评《小石潭记》一课的: 他先从课文说起。他从四个角度解读文本:这是一篇写景言情的文章,情感的线索在文中时隐时现;这篇文章的标题看似平淡却很有意味;这是一篇可以用四个短语概括的文章:俊美的结构、丰美的线条、秀美的文笔、凄美的心境;这是一篇描写游踪笔法多样、镜头运用很有技巧的文章。 随后他评点了老师的教学。余老师从七个方面肯定了老师的优点,也指出了存在的弱点,一是文言的味道不浓,二是缺少背景的介绍。紧接着他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课的设计方案,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活动板块及每一板块所需的时间都设计得清清楚楚。 听完这样的评课,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中安排的文言名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更是难中之难。艰深的文言语汇、深刻的哲理情思、全文背诵的学习任务常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在教学中也常常在“言”的落实与“文”的传授之间把握不定。怎样教学这些经典美文? 他的评课还让人心生温暖。言辞间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没有咄咄逼人的追问,有的只是对老师们的激励与期盼,他总是不遗余力的赞美课的优点,列举出一二三四;在提及老师的不足时却只有寥寥数语,常会用这样的句式“老师努力地在……”。不急不徐的话语、娓娓道来的口吻给人以诸多教益。 所以,我想说: 宽厚的仁者 与 座谈会上,大家积极发言,把自己的疑问与困惑逐一 比如在解答“如何锤炼课堂点评语”一问时,他指出精致、生动、实效是课堂点评语追求的境界,要想规避平俗的话语,就必须对课文有深刻的体会。他以自己的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在执教之前他至少写了50句关于人生格言的体会,插入歌词、外国短诗,化为短句放在自己的教案里,不是为刻意地背出来,而是要化在自己的心里。用这样的方法有意识地、硬性地训练自己,准备好对话的素材,课堂上师生的对话就会精彩纷呈,永不重复。 有人这样问 提问设计别出新意 品读教学深入浅出 教学细节手法细腻 朗读训练角度精致 教学资料丰足厚实 文学教育适时渗透 课文文本高效利用 一课多案讲求实用 他是如何研究自己的呢?集中20个教学片段进行仔细揣摩,发现在课文的开讲上还要再自然一些,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再写下来形成文字,以此达到研究的深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也常说最难看清楚的人就是自己。而 在座谈将近结束时, 他风趣的话语让人捧腹,殷切的希冀又让人沉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走下去必然会有收获,会有进步。 在语文教学艺术的世界里, 行动着的智者 这是一节别出心裁、丰满厚实的古诗教学示范课。不必说清晰明朗的板块式教学思路,也不必说生动细腻的课文朗读,单是课中微型讲座的有机穿插,就足以给听者以启发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他做了两次课中微型讲座: 讲座一: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的语句。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行路难》,一首因警句而情韵飞扬的诗。 随后进行课文联读《己亥杂诗》,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警句并齐读出来。 讲座二:典故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含义。用典的效果:精练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表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谊深长的诗。 接着 这两次课中微型讲座解决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点,凸现了诗歌教学的美点,解析出学习古诗的一般规律,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知识的宽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欣赏到文学的魅力。这样的讲座对丰厚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厚重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两次课中微型讲座还巧妙地关照到了检测考查的要求,讲座的内容无一不是考试的重点与难点。随即安排的课文联读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从去年7月至今,我听过 “语文教学需要反思,更需要建设”,这是 最后,我想引用 2009.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