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映潮说课 >> 正文 | 今天是: |
|
|
余映潮教学答问录(十二)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22 23:38:30 | |
余映潮教学答问录(十二) 请余老师给我的“反思”提提意见。 好。 你的听课后记和反思已经读了。 感谢你写了这么多的文字, 表达了这样丰富的随感。 我也感觉到像你文中所说的那个课, 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比较低下的。 于是我就想劝你, 以后少写这样的后记与反思。 第一原因是,像这样的课太多了。 第二原因是,反思应该是讲课老师来作的。 可以将写听课感受的时间, 用于自己的再设计, 这样于自己更有好处。 关于《错过》一文的学案,请余老师指点。 下面的两个点可以而且应该合成一个点。这样,所谓“感受”“感悟”在此类文章的教学中的比例就合理一些,重点还是在语言,在思维。 三、联系实际,认识“错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简说自己的“错过”。 2.用“我原以为错过是 ,现在认为错过是 ”句式,说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本文后对“错过”的理解。 四、比较辨析,思考人生 比较辨析下面两句话,以加深自己对“错过”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察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2.人生有如一次旅行,不必在于目的地在哪儿,关键在于美好的风景和心情。 关于比喻句的问题,从下面的分析看,其说法有几处是不准确的。 第一,“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指的是“人生的经历”。 第二,“窗外的美景、奇景”指的是“人生经历中的一些‘错过’”,而不是什么“小的错过”。 第三,“预定的到站”指的是“人生关键的追求”而不应是“人生的最根本的追求”。这一点,课文的最后一段给了注脚。 第四,从下文看,他们把第三个比喻的本体喻体也颠倒了。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察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课文《错过》) 本体 喻体 人生 奔驰的列车 小的错过 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窗外的美景、奇景 人生的最根本的追求 预定的到站 而我见到过的材料都这样说: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他们的第二个比喻是不是本体喻体颠倒了? 请余老师指点。 好。 两文都已经读了。 《谈生命》的赏析,越到后来写得越好,表现出美好的角度与知识板块的积聚。 前面的一部分,要注意这样一种课文解读现象是不可取的,就像孙绍振先生所说,这样的课文解读等于没有解读: 我们来看一江春水“所遭遇的一切”:他会遇到“悬崖峭壁”、“层沙积土”、“滚滚的沙石”、“巉岩前阻”、“危崖”,也会遇到“细细的平沙”,他会与“暴风雨”、“激电”、“迅雷”相逢,也会与“晚霞”、“新月”招手,这是他前进途中所遇到的客观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条件,或许是艰难的、曲折的,或许是平和的、顺利的,他的内心总有一股“前进的力量”。这力量让他能够用昂扬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把这一切都视为一种“享受”,所以,他遇到困厄的环境,他会“奔腾”、“怒吼”,他会“回旋”,“前进”;而遇到平坦的行程时,他“快乐而羞怯”,他“静静地”“轻轻地”享受着“浪漫”与“温暖”。享受这一切,但又从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即使有时“想休憩”、“想睡眠”,但是他知道“那股前进的力量”在催逼着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前走”,因为这就是生命的过程、生命的本质。 像上面这样的解读只是把课文“串”了一下,没有实质性的分析与欣赏,所以它没有深度,也没有美点,也就没有多大的用途。写课文欣赏文章,有不少的人喜欢这样做,但我们可以不要这样做。 再就是没有用“聚合”的方法进行欣赏。《谈生命》语言表达中最美的无疑是“比喻”,可是没有集中地对它们进行欣赏。 但我读到了你对课文最后一个层次的“集中”的欣赏,这又是做得很好的。 《故宫博物院》的欣赏,你已经触摸到它的最为精彩的特点了。如下面的内容就是: 第五段中:“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这已经从纯粹的、客观的介绍转入到表达作者的评价、感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所介绍对象的特征。 最后一段中:在介绍景山的位置、修建年代等背景情况后,进一步评说“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这里介绍对象从景山公园灵活地转到了故宫博物院,侧重从整体效果上评价。末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深深赞美之情。 这样的手法使文章不拘泥、不死板,增添了文学气息。因此,整篇文章可以算是一篇很漂亮的导游词或者是典范的解说词。设计可以灵动一些,教法可以活泼一些,味道可以文学一些。 《故宫博物院》“最为精彩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表达的艺术。 余映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