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 今天是: |
|
|
那几句话后面的万千滋味 | |
读余映潮老师《我的“巧做”8法》和《我的“苦做”8法》有感 | |
作者:张 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6 | |
那几句话后面的万千滋味 ——读余映潮老师《我的“巧做”8法》和《我的“苦做”8法》有感 南京金陵汇文学校 张 焕 九月的阳光,总是会在清晨和傍晚的微波里荡漾出它温柔的笑意,就在这个愈发美丽而清朗的季节,我们“潮水之家”的学子们又惊喜地得到了一份顾敏老师带给我们的可以滋养心灵的珍贵礼物——由余映潮老师撰写的《我的“巧做”8法》和《我的“苦做”8法》的学习资料。初拿到这一叠感觉并不厚实的研读内容,心想,学习起来应该很简单吧。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去揣摩去消化,里面的主旨精髓即使背下来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呢。带着这样的态度和心情一直拖到国庆假期,才又拾起这一叠看似单薄的学习资料。 “巧做可以赢得时间,提高效率,多出成果,优化思维,增添乐趣。”开头的这一句话留住了我的目光,看似简单易懂的一句话怎么这么耐咀嚼呢?于是我放慢阅读的脚步,仔细揣摩“巧做”的八种方法,第一种是“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这一点有同感,余老师这样说,“善于利用时间就是‘巧’,巧就巧在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时间,做尽可能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时间,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是啊,这蕴含哲理的话语真是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可是想想,落实到行动上对于我们来说却不是一件件简单的事呢!我总是想把每一天的时间用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可是一天下来发现想做的没做完或没做好,而没打算做的事却一件件地冒出来,把一天的计划弄得支离破碎。日复一日,觉得日子在简单地重复,而工作和生活却又多了几分繁杂和无奈。想来大部分人也许都和我一样吧,想让日子走出平淡却依旧平淡。现在倾听余老师对“8法”的阐释,让我深深地震撼了,不由地生出许多感动和钦佩。他说:“我的绝大部分成果,都是在休息日、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中创造出来的。从2007年5月我离开教研员岗位一直到现在,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记录我的工作的文件名是:今天我在做什么。直到现在,在家里,我工作的时间仍然在每天10个小时以上……”执页深思,内心感到一阵阵地不安和愧怍,细想自己,一直是一位害怕和时间赛跑的人,也曾经有过那样的目标和冲劲,可是当感觉汗水总是太咸,而休憩时的愉悦总是在不停地诱惑着我的时候,便常常会在徘徊一阵后放弃当初的那个愿想。也会有不安的心绪,可是总可以拿来安慰自己的充分理由就是“没有时间”,会为自己找许多“没有时间”的借口:工作中要备课,要改作业,要管理班级,要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中要教育孩子,要做家务,要应对里里外外的人际关系……。把这么多理由堆积在面前的时候心里似乎就坦然了许多。不去学习,不思钻研似乎也来得理所当然了。可是,“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专家。”余老师的这一句话真的像一记重锤,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它验证了过去的我,也正在检验着现在的我,思想上的懈怠,教学上的平凡和庸碌,使我越想越觉得惭愧。其实静心思考,或许我真的很难达到余老师的境界和高度,能够像他那样利用除夕时间写论文,坐在火车上写教案,但是却也真的可以让自己做到把看电视的时间拿来去读一些书,利用煲电话粥的时间进行一些教学构思,甚至在一天工作中少一些埋怨的话题,多一些教研的交流和思考,这不都可以把时间用得“巧”,把生命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吗? 在第四条“及时地将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变成文字。”中,我读出了余老师的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打下深深烙印的,他的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面孔, 不同的心情,更会有不同的成绩和收获,他的人生中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常感叹光阴如梭,每天的生活是那样平淡,就是因为我们把每天的生活赋予它们相同的面孔,或许可以更准确地说我们从未去仔细观察过它们的差别和变化,因为我们从未比较,更没有留心,于是就不会拥有鉴别的能力和尺度,生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是没有层次,没有色彩的面容。“阅读时顺手记下来的目录索引,让我手中的专业杂志成了永远的资料仓库,永远的前沿。从这个角度来讲,“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都是可能的。在我的家中,我可以根据我的目录索引随时欣赏到我所需要的学术资料的美姿。”拿这一段余老师的话和我们的学习方式作对比,想到自己每次为要开一个公开课时的那种缺乏底蕴资料而心急如焚的焦灼,想到自己在看《边城》时心里有很多遗憾许多失落却缺乏理由填补的忧伤,想到教授课文时讲到触发心灵的某处要找一个意境来代替而又寻不到出口的苍白,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心情,如果我也能拥有像余老师那样的随心记录,随手积累的好习惯,我的工作我的教学的姿态不也可以像余老师那样美丽多彩了吗? 从职业的角度来讲,人是需要“苦做”的。 似乎永远没有享受过八小时以外的安逸工作。 在无数个深夜里离开书桌时我想的是“还有明天”。 在无数个需要休息的中午我在旅途中行色匆匆。 暑假中极热的下午工作着,我会想到“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的情境。 寒假中极冷的晚上工作着,我会感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读到这里,眼前就一下子浮现出在见到余老师时他那满眼笑意,精神灼灼的面容,怎么也无法和“苦做”时的余老师的寂寞疲惫相应和。也许此时我应该明白没有一样成功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吧。不由得想起去年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在顾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语文备课组的五位老师承担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趣、有味和有效性的研讨”活动,当时从选择校本活动的载体开始,一直到活动汇报结束,历时二个多月,经过反复地研读教材,反复地麿课,反复地修改,反复地构思,感觉到时间是那么漫长,身心是那么疲惫,真正体会到“苦做”的滋味。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研读教材时随手写下了很厚一叠的读书笔记,在研读的过程中设计的教学案例及教学思考都成了我备存的一笔宝贵的资料,在今年的各种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我不慌不忙就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回首想来,真的是一次独特的苦乐历程,想到那时要不是顾老师的“紧逼严追”,我依旧无法体会余老师所说的“需要智慧,更需要拼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要不是顾老师在我们找出各种借口推托依旧要让活动照旧进行的坚持,我依旧无法读懂余老师“这样繁重的任务。想一想都觉得可怕。也许很多的日子都将是日夜不能眠了。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痛苦。明年的论文写作,没有退路。让多少次经久的痛苦,给我带来多少次霎那间的欣喜。”这段话背后的份量。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哪怕只有余老师的三分之一,我们吃的苦不一定要有余老师那样的“成百张粘贴在书柜和墙壁上的“任务”纸条,四五双因冬天打字而破损的手套”的繁重,但是我们只要在心中种下余老师用心浇铸的“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学习,工作,创造,这就是“智慧””这一棵生命之花,用我们自己的“巧做”和“苦做”来培土,施肥,那么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天空一定会拥有一片芬芳的土地吧! “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培养一些能力。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余老师的谆谆教诲,顾老师的殷殷期待,都在这几页学习资料里面走出来,在我的眼前鲜活,在我的心里绚烂。写在余老师给我们的学习资料上的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些话语,可是读进心里后却是沉甸甸的。他把用汗水凝成的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读书经验、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都毫无保留地用诗一样的语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在品味语言大餐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更是深深地受到启迪,“巧做”,“苦做”,那看似简单而单薄的文字却给了我心灵的滋养,厚重了我精神的背囊,手中的学习资料已不再平整且浸满汗迹,一字字一句句在我的心头跳跃,一张张一页页在我的思绪中缠络繁茂,我知道,此时的我不需要去消化,不需要去记忆,因为那打动我心灵,震撼我心灵的已不再是我眼中的文字了,那是余老师精神的光彩照亮我曾经踽踽独行的小路,那是余老师““巧做”,“苦做”的气节的芳华灿烂了我曾经灰暗不明的天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