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阅读教学 >> 正文 | 今天是: |
|
|
02.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简案 | |
作者:YH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0 | |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YHM 【单元教学设想】 人与人之间可以有许多的不同,但对每一个有良知有骨气的人来说,有一种感情一定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祖国深挚的爱。古今中外,男女老幼,概莫能外。本单元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有中国诗人唱给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有外国小说家对国土沦陷时觉醒的普通民众的刻画,有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制高点上对国民的激励与召唤,也有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的东北作家抒写的对故土魂牵梦萦、痛彻心肺的思念,还有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巾帼英雄的传奇故事。教学本单元,要用好用足教材,利用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要联系作品背景,让学生理解这些应时而生的佳作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要引导学生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单篇教学方案】 《黄河颂》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诠释性解读——强化内容理解,因为这是能否激发学生感情共鸣的关键。 主要教学步骤:1。诠释诗句。借助有关资料,诠释性解读诗句。可分步操作:(1)单句解读。如:①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②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③你能举出一些事例来印证“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一句吗?④“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在你的哺育下”等词句有何深刻含义?⑤“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与客观事实是否有出入?(2)联句解读。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各层次间有何联系?2。体察诗情。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哪些语言很好地表现了作者这一情感?3。诵读课文。在理解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方案二: 教学角度:激情诵读式——淡化内容理解,用诵读来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审美情操。 主要教学步骤:1。激情导入。以“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话题导入。2。激情酝酿。教师可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经过及巨大影响,还可让学生欣赏气势磅礴、音调雄浑、感情深厚的《黄河颂》歌曲。然后听朗诵示范录音,要求听出层次停顿,明确三层意思:唱黄河雄姿、赞古国文化、颂民族精神;听准节奏,这首诗朗诵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节奏。3。激情吟诵。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吟诵边修正,在领悟诗句意蕴的基础上调整朗诵技巧,如感情基调、节奏(甚至可确定每一个字的停顿时间)、重音(尤其是褒义词、比喻句、反复词句的处理)、升降等。达到一定水平后,可用《黄河颂》乐曲进行配乐朗诵,可采用舞台表演式编排全班合作诗朗诵。教师还可把吟诵的内容扩展到课外颂黄河的篇章。 《最后一课》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比较阅读——利用小说多层面的对比来设计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1。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最后一课”。2。通读课文,解读文题:是一堂课吗?你相信这会是最后一课吗?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你对课文情节和主题的整体理解。3。比较阅读。纵向比较:①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促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归纳小弗朗士形象。②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的态度与往日有何不同?猜想先生心理,归纳先生形象。横向比较:①比较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异同,挖掘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②最后一课教室气氛、学生人员与平常有何不同?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4。联系中国作家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与本文作比较阅读。 方案二: 教学角度:换位改写——以写促读,以写带动学生对小说主题、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以写促进学生对人物刻画的实践。 主要教学步骤:1。2。同上。3。换位改写。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阿尔萨斯人上最后一课的情形,我们能否以小说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改写呢?讨论改写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师生各抒已见,达到共识:所写的时间为上课到下课,变小弗朗士对先生的心理揣摩为细腻的直接刻画,小弗朗士仍应是主人公,对周围景物的描写主体应有较大改变,另还要注意成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然后进行课文改写。4。交流。评点。总结。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事例补续式——用历史史实来补充论证作者的观点。 主要教学步骤:1。简介作者,了解背景。结合书下注释①进行。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略的语言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的实质,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3。补续事例,深化体会。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那段岁月,你能用史实说说“艰难的国运”具体指什么吗?②本文以形象的说理和热情的语言感召人,我们能否也让它用充沛的事实鼓舞人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不少有志之士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你能举出一两个事例来吗?4。联系实际,提高认识。作者论述了“艰难险阻的境界”该怎么办,“宽阔平坦的境界”又当如何,你能结合现实谈谈吗?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读文仿写式——本文文字浅显,学生花较少的时间就能领会文意,所以我们不妨把工夫花在学写精巧的说理小散文上,深得文章精髓。 主要教学步骤:1。简介作者,了解背景。2。读文。分步操作:(1)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2)语言品味。作者在说理时语言运用有哪些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的比喻说理,极有气势的词语选用,热情洋溢的情感渗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仿写。生活中许多事都蕴含着人生哲理,学习文中的比喻说理,写一篇短小的说理散文。教师可先铺垫,再指导(重点指导找准事与理的契合点),后讲评。 《土地的誓言》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评鉴赏——用多角度反复朗读,品评鉴赏本文的精彩段落和词句。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欣赏歌曲《松花江上》,聆听东北难胞悲愤交加的控诉之声。2。通读全文,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读课文,鉴赏精段,学习语言。(1)读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的语句,说说它为什么最能打动你。(2)读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用词,试简要分析其作用。(3)精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鉴赏。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进行。4。有感情朗读全文。教师注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方案二: 教学角度:自由摘读——用摘读法把本课处理成纯自读篇目,让学生自主课堂。 主要教学步骤:1。2。同上。3。摘读。学生可摘录文中的排比句、反复句、拟人句、呼告句、对举句、特别富有感情的句、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自己特别喜爱的句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评点,一词一句都行,强调学生的个人体会和感悟。4。自由诵读摘抄内容,要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5。竞背摘录内容。 《木兰诗》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探究性研读——围绕塑造花木兰形象的意义展开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交代教学目标。由美国电影《花木兰》导入,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她究竟有什么魅力,竟然能够博得如此多的人们的赞誉?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其中原因。2。探究木兰形象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木兰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深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木兰深明大义、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质朴高洁、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勇敢坚强、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和勤劳、善良、孝顺、谨慎、机敏、纯真、俏皮等女儿情态。在这一环节中要始终贯穿朗读。3。探究木兰形象的意义。你认为木兰的哪些特点在当时或在今天仍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可以旁征博引加以论述。4。写一篇读后感。可作为本课学习小结,也可作为本课学习的延续,教师注意给学生一些选题参考。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语言积累课——注重语言的品味与积累。 主要教学步骤:1。故事导入。可师生互动,学生复述木兰故事,老师讲述这首民歌在传唱过程中被文人不断润色加工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2。语言品味。《木兰诗》除了故事吸引人,形象感染人外,千百年来长传不衰,与其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是密不可分的。仔细阅读课文,从词到句到篇细腻地品析。引导学生揣摩美词佳句精段及文章丰富的修辞、丰美的句式和描写上的处处对照等,理解课文内容和民歌便于传诵的特点,并借势分散背诵关键诗句。3。分类积累。①生字词。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③凝炼和谐的美句,如互文句、排比句、夸张句、顶针句、比喻句和对偶句、对比句,甚至对举、对照句。这里教师要关照学生过去的知识储备,把积累拓展到课外。④自己最喜欢的句段。4。全文竞背。(本文原载于语文ngchao.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