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今天是:
“话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和尝试
作者:汪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6

“话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和尝试

南京29中学  汪洋

今年夏天,有幸听了余映潮老师的一节课——《读报示范课》。

课由四个活动组成了两个板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向我们展示了读报的用处和三个读报的方法。

在第二个活动——介绍用报的方法中,老师指定学生阅读报纸中的一篇文章《“和”字十说》,并且进行了非常明确的指导,他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文章11个小节的中心句,并自己示范说出了第1小节的中心句。

这样一个指导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话题探究式”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

什么是“话题探究式”教学?“话题探究式”教学是老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法。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而设置话题,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它有效的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老师在《“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出:“设置话题是最具有引发作用和整合作用的教学方法”。

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设计则更是有利于整体阅读、深化理解;简化过程、优化活动;多角思考、引动探究。

例如老师《云南的歌会》的教学: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

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段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问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之后的教学活动由“课文特色”、“片断赏析”、“课中之最”三个话题纵横连贯全篇文章的教学,其中整合了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感悟。

当我们从话题设计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堂课时,我们发现,在课堂中每一个话题都形成了一次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的阅读活动,都引导学生抵达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个性。

我也曾经试图模仿,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中,梳理诗歌大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是诗人的杜甫曾说过:“岑参兄弟皆好奇。”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的“奇”。

设计这个问题的初衷是想让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来研读文本,这“奇”包涵了许多不同层面的含义。有内容上的:奇丽的雪景(奇寒的天气可包括其中)、奇特的场景(塞外、军中);有思想情感方面的:奇壮的意境、淡淡的寂寥,有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上的:奇特的想象、奇妙的对比、奇绝的夸张、精准的用字……可挖掘的层面很多。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发现问题来了。学生根本无法迅速、集中地想到那么多的层面。最终,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了那一句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无法拓展开来。

课后反思时,我一直在考虑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甚至觉得话题式教学是有弊端的,一个问题,要能够使所有的关于内容、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话题(主问题)学习的过程或手段,并能够围绕在话题的讨论中,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那么这个问题一定很“巨大”,不利于学生研习,至少是不方便学生学习讨论的。

可是为什么余老师上课的时候就那么顺利?

听了余老师《读报示范课》上,直入主题、毫不遮掩的方法指导后,我眼前一亮,“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再走近余老师的教学,我得到如下启发:

(一)“话题探究式”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

的确,话题(主问题)的设计由于它的特殊功用,决定了它一定会“巨大”。但是,简单的认为,只要设计了话题,就可以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对文本的研究,是我自己的失误。

越是“巨大”的问题,越需要老师的作为,需要老师高技巧的引导!

我们来看老师06年在扬州上的《口技》。

师:(面向黑板)下面我们就欣赏课文。欣赏课文,更有意思。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老师写了什么字?

生:(齐)善。

师:“京中有善口技者”,整篇都是在写“善”。我们怎么欣赏呢?我们从两方面来欣赏:第一,词句(板书);第二,作者的构思(板书)。词句,要品味它;构思,要揣摩它、发现它。关于构思,我提示一句,你们把“口技人从屏障中,……”与“忽然抚尺一下……”连起来读一下。

(生读)(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师:综合起来,是什么现象?

生:(齐)首尾呼应。

师:除了这意外,还有很多内容,你都可以揣摩发现。那么词句的品味,譬如说“宾客意少舒”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再譬如说“伸颈”写得太好了,写出了听众全神贯注的样子。下面就自由选择内容,写下你们的发言提纲。

我发现,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抓住了“善”这个字,拎起全篇,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他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指导。首先是从词句和构思两个方面来欣赏文章,又接着举出实例带领学生思考,最后才是学生自己面对文本进行研读欣赏。这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

对于相对较为“巨大”的主问题来说,一定要有具体、明确的思考方向的指导,有具体、生动的思维方法的点示。

(二)“话题探究式”教学中话题设计的角度要巧。

在研读老师课例的过程中,我发现,话题(主问题)的设计并不如我原先所想的那样,都要那么“巨大”。

譬如,在《散步》的课例中,老师设计的一个话题(主问题)是——“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通过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既牵动了对于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加深了学生的思考层次;又方便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就把握到了文章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设计话题的时候,要尽量寻找最小的切入点,寻找最恰当的教学凭借。不是大问题就是主问题,走出这个误区,我想对于话题的设计,我们会有更精妙的构思。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