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有效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守正
作者:刘宏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8

有效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守正

       宁海中学分校    刘宏业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开始有意识运用课程论的原理,分析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指导教材处理,安排课堂教学流程等,出现了一些新颖、高效的教学设计案例。但是我们在追求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的同时,切不可忘了还有一个教学设计规范的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教学设计给我们的最直接的要求就是:理性思考,诗意手法①。实践中有很多教学设计“诗意”有余,而“理性”不足,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教学设计中创新和守正的关系,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简化头绪,优化内容

教学目标的设计,涉及到“教什么”,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起点。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他们在备课时往往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中,在“怎么教”上耗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试图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就造成教学中出现大量无效的劳动。总的说来,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从重字词、语法的分析转到重文章内容、思想内涵的挖掘,而轻视文本特征指导、新知识的开发。因而出现教学目标定位的大而空、多而杂,甚至出现教学目标的完全错位。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的失效、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目标,那么无论在教学设计上玩什么花招、竖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如某位老师在教学《竹影》时,为了追求教学设计的新颖、出奇,“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几乎有二十个教学目标,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②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不清,教学目标不明,更严重的是,丰子恺先生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到底打算说什么,师生最后都没有弄明白。这是教学目标定位多而杂甚至完全错位的典型案例。

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其实涉及教材阅读和教材处理两个问题。余映潮老师说:“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提炼出每篇课文的教学点,确保教学内容的饱满和丰厚,然后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等方面,确定对教材的处理,或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或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教材阅读中提炼的教学点艺术地“剪贴”到教学设计之中,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所有问题从“课文”中来,最终又回到“课文”中去。从而挖掘出真正属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创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教学设计课例。

二.教学主问题设计:统领文本,贯穿始终

    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和对教学过程的贯穿作用,这是设计教学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零碎、频繁的问答,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余映潮老师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曾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正是这条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阅读主问题,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思维神经。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老师总结说,正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这一设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从文本细微之处找出了牵动课堂教学内容、牵动学生思考探究的“制高点”。

笔者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曾围绕“泛滥”一词设计一个主问题③:作者端木蕻良的情感特点可以用文中哪一个词语概括?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用“泛滥”一词概括。然后,围绕“泛滥”进行了追问,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1.泛滥的本义是什么?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2.作者用泛滥形容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使用?

3.能体现作者泛滥情感的语句有哪些?请画出来。

4.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泛滥情感的?

这些问题涉及到词语基本内容的理解、课文情感内容的感知、作者情感特点的把握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赏析等重要教学内容,既让人耳目一新,又贯穿全文的教学,可谓牵一词而动全文。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教学主问题,一方面要力求生动、巧妙、新颖、有趣,能一下子引爆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文本内容而作漫无边际的联想。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三.教学流程设计:逐层推进,调控自然

教学流程决定课堂教学的走向,教学流程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想当年语文教学流程有一个公式: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积累生字词,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意思,分析写作特点。这个模式早已为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千课一面,缺乏新意。但是人们在寻求教学流程创新的同时,又不能矫枉过正。比如,作者和背景资料介绍要不要?如果需要,安排在哪个教学环节?字词积累要不要?如果需要,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积累?在诗词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朗读应该怎样安排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呢?许多老师只是在文本教学之初安排齐读,教学中间只是安排一些零星的朗读,在教学结束时来一个“大团圆”——齐读背诵。这样的朗读设计,只是象征性的点缀,并没有发挥朗读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唐荷平老师执教《沁园春·雪》时④,先后设计引导学生读了六遍课文,通过背景介绍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图片、文字、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愿望。巧妙地将学生自由朗读、分组研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深情诵读相结合,从节奏、韵律、语调、情感上加以引导,从熟读、研读、品读、美读出发,力求让学生感受、入境、品味、再现,达到对诗歌由浅入深的鉴赏目的。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体现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发挥了朗读在理解文本,鉴赏诗词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才能感受到诗词的魅力,领悟到作品的内涵。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的备课功夫,就是要花在对流程中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和流程的调控疏导上。教学流程具体落在哪个点上,要视情况而定,看学生能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之间有没有真正动起来,看学生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这一切全在于教师的适时疏导和调控,以确保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前行。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四.文本解读设计:深入语言,以本为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文本解读又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语文教学设计中就要特别注意文本解读的问题。新课标提倡的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等主张,都是具体落实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师肯定并激励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只是基本要求,更应该具有充分的辨别能力,将学生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与那种天马行空式的阅读区分开来。教学的实践中,一些富有新意的文本解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文本的创新解读走向割裂文本与解读的本质联系,最终导致反文本。教学《愚公移山》,批评愚公没有环保意识、没有经济头脑;阅读《背影》,当学生提出父亲攀越铁栅栏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解读时,教师评价“独具匠心”;学习《斑羚飞渡》时,学生质疑自然界中斑羚根本不可能具有如此神奇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教师大加表扬,引起一场激烈的讨论……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对文本的绝对漠视态度,文本已经只是一个引子,它不再是阅读对象,而只是一个引发随意解读的“由头”。

笔者教学周国平的寓言《白兔与月亮》时,曾引导学生对教参的解读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一寓意进行讨论质疑。学生在争论中出现了脱离文本而泛泛而谈的局面。为此,笔者巧妙地引导学生从文章最后一节(见下文)入手,深入语言,以本为本,设计“一句三析,解读寓意”,巧妙地解决了学生的争论。

(注: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一析,我们的主人公——那个独具慧心的白兔,为什么请求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这一疑问很自然地将读者带回到全文的阅读。理解白兔心情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不是出在“拥有月亮”上,而是出在“拥有月亮后的心态上”,从而为把握寓言的内涵奠定基础。

二析,白兔在决定放弃月亮的拥有权时,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个问题带出对句中“终于”一词的品味,从而加深对寓意的解读。“终于”让读者联想到在决定“请求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前,白兔该经过怎样的心理斗争啊!白兔最终的决定启示我们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人活在世上,万物均有归属,但这里有一个楚河汉界必须守住,尤其是那些原本属于大众的东西,决不能掠为已有!这样的细读,无疑使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一层。

三析,如果去掉“和人类不同的是”可不可以,为什么?这一疑问促使读者进一步反思,周国平先生强调“和人类不同的是”,其实是对人类种种不明智之举暗含讽刺意味。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可见,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

通过对最后一节反复细读,反复追问,《白兔和月亮》的寓意也就清楚了:在拥有巨大的财富(利益)时,能与别人分享,不被财富(利益)所奴役,以一颗澄明之心去享受欣赏,才不会生出得失之患。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用书》上对《白兔和月亮》寓意的解读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五.资料穿插设计:适时适量,灵活穿插

     教学设计中,有时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穿插一些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内容。特别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被大量引入语文课堂,这大大改变了以往“单媒体”课堂的教学面貌,让阅读课堂表现得丰满厚实,活泼灵动,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新奇和激动。

余映潮老师教学《行路难》时,为了重点突出,强化知识的积累,老师将语文知识——警句和典故,用微型讲座的形式适时地穿插到教学流程中,并巧妙地进行两次联读。第一次“课文联读”是在“感受美句”后,老师顺势讲析“警句”: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句子。老师用“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的六个四字短语进行了点评。从“句意”“意境”“影响”等角度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警句”作赏析。然后顺势迁移到《己亥杂诗》,让学生背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举一反三,流转自如。第二次“课文联读”是在“揣摩难句”后,老师在讲析“闲来”一句时,讲解了有关“用典”知识,并现场带着学生们引用典故来表达“士别三日”的感受,接着,又联读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次强化了学生对运用典故这一手法理解。

再如,读懂鲁迅的文章,了解写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出示写作背景必须恰到好处,方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赵学东老师在教学鲁迅《雪》时⑤,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结尾点晴句,思考注意力都聚焦在“朔方的雪”本身的精神上,显然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此时,老师适时出示写作背景,并提示问题“鲁迅仅仅是想写北方的雪吗”给学生以直接的启发,学生顺着老师的点拨直入文章的主旨,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因过分依赖教学资料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样是教学鲁迅先生的《雪》,一位教师以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VCD影像导入,以柳宗元《江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束教学。试想,这种穿插引入的大量的“雪”,与鲁迅先生的《雪》到底有什么关联呢?鲁迅先生的《雪》,是对“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的礼赞!而《江雪》《济南的冬天》实际上都不是在写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虽然在写雪,但所抒发的却是一种意气风发的、主宰世界的“风流人物”的赞叹!这种所谓的穿插引入,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品味为重点的规范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运用穿插引入教学资料这一思路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做到有机地穿插,二是要做到适度的穿插,以免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六.学生活动设计:活动充分,收获丰厚

   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关于这一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品味与重视:

    1.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一个是“大量”,一个是“广泛”,足见强调的力度。

《喂——出来》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一篇科幻小说。小说语言质朴,情节曲折,结尾出人意料又富有哲思。教学老师面临参考资料极少、内容零散、主题多元等困难。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对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更是教学的难点。王茜老师在教学本文时⑥,创新性地提出了三个主问题,设计了三次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讲故事”,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同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叙述情节要条理清楚。二是选用以下2——5个成语,如深不可测、闻风而来、争先恐后、不容置疑、源源不断、一视同仁、任劳任怨。这一活动虽比较浅显,但容易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学习。第二个活动是“续结尾”,就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给不完整的小说续写结尾,感受星新一小说情节曲折、结局出人意料且韵味悠长的特点,这是对小说进一步的鉴赏和探究。第三个活动是“评人物”,是对小说的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描写的细节,通过咬文嚼字、朗读体会、想像揣摩去品味言语情味,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体会作者对复杂人性的反思。这三个活动从“多角度复述故事”到“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再到“品读人物形象,挖掘文章深意”,体现的是从“通读”到“读新”再到“读深”的渐进性和层次性。教师引领学生始终在“听故事”“讲故事”“续结尾”“评人物”的情境中进行活动,环节精炼,既准确抓住了作品文体和写作特色,又容易放松学生的心情,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又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阅读规律,很好地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品味作品的意蕴丰厚,学生在活动中的获得也应该是渐进的、深入的、丰厚的。

反观现在的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活动设计,很多优秀教师热衷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不遑固本而忙于逐末,竞相在学生活动上搞花样,在课堂气氛上玩火爆。可谓浮躁至极。其结果或是个别精英学生的表演赛,或是充斥浮躁之风的自我放逐。这样的活动,除了博得听课师生廉价的笑声外,学生可以说一无所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吾虽下愚,知其不可。”教学设计追求创新,以达到更加有效,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创新而失去语文教学之根,在舞台上跳跳蹦蹦,十分卖力,却不知道自己是谁,其结果必然是害了自己,也误了学生。

将有作,则思守正以创新。

参考文献: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P339(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P2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⑤⑥课例均引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7——8期)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