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作者:欧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南京八中    欧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也是比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说得十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艺术创作讲究凝神结想,成竹在胸,布局统一,浑然天成。阅读自然也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观点,才能准确地析词辨句,理解作品内容,揣摩写作技法。这样,当进入分析和综合阶段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学生既学得轻松活泼,又可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就目前看,关于整体感知还存在三个误区。误区之一是认为“整体感知就是总览课文全貌,宜速战速决”。可是我们也知道,要想在课堂上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完成预定任务决非轻易之举。有时候由于没有保证学生整体感知的充裕时间,诵读不够,揣摩不够,体味不够,课堂只成为教师和少数尖子生的对话,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又马上介入课文的段落分析、语言分析,学生由于缺乏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往往成为外加的东西,于是纵然教师百般引导,学生仍不为所动,语文课兴味索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误区之二是认为“整体感知是个体阅读活动,可放手自读。诚然,整体感知作为学习的起点,需要学生个体的阅读活动,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但如果放手自读,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或只作空泛的指导和要求,又没有检查,没有反馈,这又走人了整体感知的另一误区。整体感知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只有以明确的目标作为导向才能顺利进行,有的课文语句表层不易穿透,可以稍作诠释;有的内蕴层深厚宏富,可以指点津梁;有的课文看似散漫无章,可以帮助确立突破口;有的文章事件繁复,可以给学生几个思考题。这样学有目标,读有方法,才能逐步形成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渐进自能读书的境界。

误区之三是认为“整体感知只要宏观把握,不必微观分析”,即认为整体感知只需认真阅读原文一到两遍,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头脑中有个整体的框架就算达到了目的,接着便可进入下一步的精段赏析阶段。整体感知其实就变成了一种手段,一种迅速介入语段分析而不得不熟悉课文的手段。老师曾在《整体阅读》一文中指出:整体阅读应该“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并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的情节,课文的脉络,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中的事件,课文表情达意的手法等等。”

那么究竟如何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用老师的话说,就是运用朗读、提问、讨论、概括、复述、品评、赏析、改写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就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再言之,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确定地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这一至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在解决这一至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中提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自由地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比如老师的《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老师的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2.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既激发同学们探求的兴趣,又让同学们在解决悬念之中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

比如老师的《死海不死》教学案例,教师设置教学悬念:同学们,《死海不死》布局谋篇的主要特色,是围绕说明的对象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你们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圈点勾画,交流讨论。懂得了课文开头极像记叙文的“倒叙”,此为“悬一笔”;课文中间插入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是“插一笔”;课文结尾补充说明死海的未来,这是“补一笔”。悬一笔,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插一笔,能增加说明的趣味性;补一笔,则足以引起人们对死海未来的关注。

在教师点拨下,同学们还进一步懂得,课文中真正的说明内容只有两处,精读这两处之后,再来反观作者的这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其构思技巧令人回味。至此,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便迅速、便捷、准确地完成了。

3.就课文某个方面的内容,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之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

老师的《鹤群翔空》中,用了个很巧妙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朗读完课文后扩写一个句子“这是一篇写鹤的故事”。学生通过对句子的扩写,实际上对这篇课文也进行了整体的感知,回答的答案即是对课文的理解。

4.要求对课文进行“概括”,进行“提要”,进行“知识板块集聚”,用这样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仍然拿《鹤群翔空》教学实例,扩写完之后,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对课文中美词(四字词语)、描写抒情美句、写鹤妙喻进行整理,学生在整理中又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5.用读一文写一文、读一文写几文的手段,牵动学生的思绪,让他们的眼光在课文中逡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表达”达到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比如老师在上《纸船》时,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节进行仿写。这个仿写就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表现的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6.用多角度整体赏析的方法,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引入课文,在欣赏课文不同角度的美点之中,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比如老师《满井游记》的教学案例,就是侧重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教师评价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让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同学们综合“说话”的内容,有包括课文的写景之美: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春柳之美、麦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还有写人之美、写物之美和写情之美,同学们借对课文美点的赏析,完成了对课文的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7.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余老师就《狼》设计过很多不同的教学案例,其中有一个就是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

教学板块分为赛读、赛问和、赛讲。在第一个环节读文比赛中,让学生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再来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赛,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景,读出叙、议的层次。

在第二个质疑比赛环节中,让学生有3分钟质疑问难准备,3分钟质疑问难比赛,然后教师释疑解难,并安排一定的课中练习。

在第三个讲故事比赛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同学们自读自讲。分小小组讲故事。选手竞讲。优胜者演讲。

最后由教师评说。在这样的教学中,串讲不复存在,繁琐的提问销声匿迹,赛读、赛问、赛讲三个教学环节与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紧密相联。

8.用“探求”“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寻、交流、讨论中整体理解课文。

老师在《故乡》的教学中,就用过这样的一个方法,练习中有一句话:作者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然后让学生通过探寻、交流和讨论来发现问题,从而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见,整体阅读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想方设法把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引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极大改变——学生占有的时间大大增加,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必然显得生动活跃。

当然要想抓整体,认真钻研教材是绝对不可少的。此外,还要在构思上下一点苦心孤诣的功夫,要用设想的方法、实践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来形成、修正、完善我们的教学构想。

巧妙的设计需要抓住文章的突破口。第一可以从标题上下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标题上做文章,既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很快进人课文,以实现整体感知。比如改造标题,就是对标题添加或缩减词语,使标题的意义更明显。如教《故乡》一文,给学生初读任务,在原标题“故乡”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并做简要说明。学生对标题的补充,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感情进行了一次整体感知。同样另拟标题、添加副标题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切实有效。

第二可以从课文的主旨、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等下手,就好像是“点穴”一样,点中课文的“要害”。比如老师在上《狼》时,一上来就问学生课文“里面塑造了哪两个形象?”“狼这个形象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引导学生点出“黠”。这样再带着学生读课文,学生就容易读出课文的那种情景,理解课文如顺水推舟。再比如笔者附上的《泥人张》教案中,对本篇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就设置了这样的目标“一品奇之究竟”,让学生通过体会泥人张的“奇”,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第三,可以对优美的短文进行有创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之中感受与感悟课文内容。读书时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手段,朗读、诵读、涵咏……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会窒息学生的灵性、败坏了朗读的名声的。

总之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整体教学,这是非常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要求、适于广大语文教师运用的一种科学的教材处理方式。从教学过程看,它以其完整性而大大优于肢解课文、架空分析、教师独占讲台的课堂教学;从教材处理看,它的角度小巧灵活,不像“单元教学”那样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因而有着重要的教改意义。

 

 

附教案《泥人张》: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20.俗世奇人——泥人张

一、设计思想(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本文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对泥人张“奇”的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的形象。再通过对精彩句子的赏析,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感受到文中浓浓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字词:阔绰              (蛮)横  

2、感受曲折有致的故事和个性独特的人物。(奇人奇物)

3、赏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展示形态各异的泥人图片

现在展现在各位同学们面前的人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然而我们很难想象出他们的原材料居然是黑黑的泥巴,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手艺人的技术精湛。提到捏泥人,必提天津泥人张,这已经成了我国极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当地的作家冯骥才先生一直对这类文化的保留与发展甚是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作品——俗世奇人:泥人张。

首先老师把文章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展示给大家,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预习是否有疏漏。

课件展示:阔绰              (蛮)横

齐读词语两遍。(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二)一品“奇” 之究竟

泥人张无疑是本文刻画的主人公,作为一个“俗世奇人”,那么他究竟“奇”在何处,同学们一定很想一探究竟。

1.听故事,勾画让你感到“奇”的句子。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给你听,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文中勾画出能体现出泥人张“奇”的句子或者片段。(老师表情朗读)

2.读句子,体会这其中的“奇”。把你刚才找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注意语气、语调、语音。关键要把“奇”的感觉读出来。(鼓励同学积极发言,并在学生发言中引导学生体会泥人张的独特个性和曲折有致的情节)

3.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泥人张“奇”的地方,并对原文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参考:(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1)“奇”在手艺高超。文章第1段就说他手艺无与伦比。第6段、第8段、第9

2)“奇”在行事奇特,有智慧、有个性。表现在智斗海张五这件事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自作自受、自取其辱。应付从容、自尊沉稳、内敛干练。

这里特别要注意海张五这个形象:狂妄、嚣张、骄横、飞扬跋扈的暴发户。外形、别人对他的称呼(又恨又怕)、语言、神态等看出。

那么泥人张为什么敢和他斗?——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还有就是面对“海张五”的骄横和侮辱时,一般人会怎样呢?大部分人是怕他,或者是发怒“用泥巴扔过去”。——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泥人张”又会怎样呢?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 

(三)二品“妙”之语言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奇人奇事,情节简单却悬念迭生,曲折引人。人物形象逼真,这些都不能不说是作者下笔有神、奇语描摹的功效。一探“奇”之究竟后,让我们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语言的角度品味这其中的妙处。

先请同学来说说品析语言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1.  修辞的角度

2.  具有表现力的(传神)的词语

3.  地方色彩(方言的运用)

就让我们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始我们的的品析之旅,要求:

1.  勾画出你觉得值得品析的句子

2.  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理解

3.  结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举例: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寻”字,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找”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第二个“找”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泥人张就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泥人。一个“找”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取其辱的可笑。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则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不够形象生动。

参考答案:

    A、修辞手法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运用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B、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抓住“戳”字,可引导学生从泥人张此刻心情去思考,即可明确:这“戳”字表明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2)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抓住“抠”、瞅“来分析)

C、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还有嘛样、砍过去、牛等。

(四)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泥人张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海张五的狂妄、跋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本领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天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值得深思的是像泥人张这样的“民间奇人”越来越少,民间手工艺品也日渐稀少,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心中一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请同学们整理今天的笔记,并在作业本上写下阅读的感受,以及读完文章后仍存有的问题。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准备:

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仔细揣摩这句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们邪道,靠劳动吃饭行道正,站得直。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适者生存,不进则退”,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真才实学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沟通。

(五)作业(任选一题)(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1、课外阅读《俗世奇人》其他篇目。如:《酒婆》、《张大力》、《苏七块》、《青云楼主》等经典作品。并试比较与《泥人张》有何异同。(初级)

2、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中级)

3、从课堂走向社会,学以致用,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给有关部门提些建议。

(六)板书(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俗世奇人——泥人张

               大本领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奇————妙     语言

               大智慧(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wenchao.com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