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由余老师的朗读教学所想到的
作者:刘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2

老师的朗读教学所想到的

南京八中  刘奕

新课标对学生在朗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验与领悟。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对此,余映潮老师做出了精辟而又具体的阐释。老师说,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朗读也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学习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老师关于朗读的阐释对指导我们一线老师如何把握诗歌教学尤为重要。诗歌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中想象手法的运用非常广泛。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点在诗歌学习中尤为明显。

诗歌学习中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对诗歌的审美过程。要想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能够放飞想象,语文教师就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较高的审美能力。(3)广博精深的文化知识。这一点老师在不同场合也提到过,就是“把教材读厚”。我的理解就是自己首先要仔细研读教材,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更为重要,要求也更高。(4)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一方面应清晰准确、含蓄深刻、情感真挚、词汇丰富,另一方面应形象生动、富于变化、自然流畅、娓娓动听。

在诗歌教学中,对文本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有一个中介——教师。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文本、学生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早进入情境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经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想象;教师要为学生解决想象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其扫除障碍,让学生享受到想象的快乐。

那么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呢?这决定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教师又如何帮助学生在诗歌的理解程度上深入一些呢?这就需要朗读。当然,这种朗读绝不是那种泛泛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个十遍、八遍。朗读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妙往往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经常会使用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朗读教学环节。

比如老师在教《天上的街市》的时候,就着眼于诗歌细腻的层次在第二个教学板块设计出了小步轻迈的朗读教学模式: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第一步是教师示范读第一段,同时告诉学生:诗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第二步,节奏读好之后,教师再示范读,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我想”、“你看”、“我想”、“不信”。同时告诉学生: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然后要求女生齐读全诗,要求读好诗中的停顿。第三步,教师指导,诗歌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这就是重音。之后教师示范读第二段。然后要求全班学生齐读第二段。第四步,教师提要求,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先告诉学生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然后全班齐读第一段。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老师最后还说了一段话,让学生记录下来,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它每节四行,行数相等;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字数大体相等;每句三——四顿,顿数大致相同。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整个朗读环节的教学设计从“读好节奏”到“读好停顿”到“读好重音”到“读好韵脚”,每一步只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几个步骤联系起来看,可以明显地看出训练过程中的层进的轨迹。步子虽然迈得很小,但是每一步都做得扎实有效。既有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可观可感可模仿,又有老师针对课文具体入微的朗读指导,还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体会。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就在这一遍遍的课堂朗读实践中加深了。诚如老师所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空,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

朗读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朗读需要声、韵、调的和谐美,需要轻重缓急的节奏美,需要传情达意的表现美。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受,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感,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这和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朗读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学生的朗读不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朱自清先生说: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它。那么怎么办呢?首先教师要注重对课文的范读。范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境界中,好的范读往往是美的先导,不仅爽于口,悦于耳,也易燃于心。比如《词五首》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与其花很多时间向学生介绍“豪放词派”,还不如多多范读两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印象呢。

其次,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并且配以必要的、明确的、精当的朗读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这样。边吟读,边联想,学生能用心专一,自觉地在享受愉悦中获得美的陶冶。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诗歌都是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文质兼美的。比如《沁园春·雪》,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借助于一次次对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和要求学生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诗歌中的景物、史实变成可以在脑海中重现的动态的画卷,从而丰富学生的意象积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

再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雄浑、跌宕的非凡气势,仅从几个文字上是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的。通过反复朗读,细致的指导,就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遐想那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里升起,蜿蜒不屈的黄河滚滚东流,夕阳即将消逝在黄河的尽头……通过想象就大大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在无形中得到一次锻炼。而学生的这种能力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朗读环节的精心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提高的。

诗歌是言简意赅的文学样式,有很多东西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自己仔细研读之后,把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和学生一起分享、一起探讨呢?朗读实在是一个好办法。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充分向余老师学习,以读串讲,以读传情。

 

南京八中  刘奕

新课标对学生在朗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验与领悟。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对此,余映潮老师做出了精辟而又具体的阐释。老师说,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朗读也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学习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老师关于朗读的阐释对指导我们一线老师如何把握诗歌教学尤为重要。诗歌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中想象手法的运用非常广泛。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点在诗歌学习中尤为明显。

诗歌学习中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对诗歌的审美过程。要想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能够放飞想象,语文教师就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较高的审美能力。(3)广博精深的文化知识。这一点老师在不同场合也提到过,就是“把教材读厚”。我的理解就是自己首先要仔细研读教材,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更为重要,要求也更高。(4)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一方面应清晰准确、含蓄深刻、情感真挚、词汇丰富,另一方面应形象生动、富于变化、自然流畅、娓娓动听。

在诗歌教学中,对文本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有一个中介——教师。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文本、学生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早进入情境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经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想象;教师要为学生解决想象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其扫除障碍,让学生享受到想象的快乐。

那么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呢?这决定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教师又如何帮助学生在诗歌的理解程度上深入一些呢?这就需要朗读。当然,这种朗读绝不是那种泛泛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个十遍、八遍。朗读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妙往往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经常会使用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朗读教学环节。

比如老师在教《天上的街市》的时候,就着眼于诗歌细腻的层次在第二个教学板块设计出了小步轻迈的朗读教学模式: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第一步是教师示范读第一段,同时告诉学生:诗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第二步,节奏读好之后,教师再示范读,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我想”、“你看”、“我想”、“不信”。同时告诉学生: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然后要求女生齐读全诗,要求读好诗中的停顿。第三步,教师指导,诗歌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这就是重音。之后教师示范读第二段。然后要求全班学生齐读第二段。第四步,教师提要求,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先告诉学生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然后全班齐读第一段。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老师最后还说了一段话,让学生记录下来,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它每节四行,行数相等;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字数大体相等;每句三——四顿,顿数大致相同。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整个朗读环节的教学设计从“读好节奏”到“读好停顿”到“读好重音”到“读好韵脚”,每一步只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几个步骤联系起来看,可以明显地看出训练过程中的层进的轨迹。步子虽然迈得很小,但是每一步都做得扎实有效。既有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可观可感可模仿,又有老师针对课文具体入微的朗读指导,还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体会。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就在这一遍遍的课堂朗读实践中加深了。诚如老师所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空,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

朗读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朗读需要声、韵、调的和谐美,需要轻重缓急的节奏美,需要传情达意的表现美。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受,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感,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这和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朗读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学生的朗读不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朱自清先生说: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它。那么怎么办呢?首先教师要注重对课文的范读。范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境界中,好的范读往往是美的先导,不仅爽于口,悦于耳,也易燃于心。比如《词五首》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与其花很多时间向学生介绍“豪放词派”,还不如多多范读两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印象呢。

其次,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并且配以必要的、明确的、精当的朗读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这样。边吟读,边联想,学生能用心专一,自觉地在享受愉悦中获得美的陶冶。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诗歌都是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文质兼美的。比如《沁园春·雪》,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借助于一次次对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和要求学生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诗歌中的景物、史实变成可以在脑海中重现的动态的画卷,从而丰富学生的意象积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

再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雄浑、跌宕的非凡气势,仅从几个文字上是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的。通过反复朗读,细致的指导,就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遐想那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里升起,蜿蜒不屈的黄河滚滚东流,夕阳即将消逝在黄河的尽头……通过想象就大大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在无形中得到一次锻炼。而学生的这种能力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朗读环节的精心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提高的。

诗歌是言简意赅的文学样式,有很多东西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自己仔细研读之后,把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和学生一起分享、一起探讨呢?朗读实在是一个好办法。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充分向余老师学习,以读串讲,以读传情。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