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日记 >> 正文 | 今天是: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
|
|
●2010年我的工作之“最”(16)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5 | |
最让我感兴趣的“教学录音” ——2010年我的工作之最(16) 时近岁末,腾出时间来,整理我的“2010年,我的工作之最”。 今年的“之最”写的篇数不多。 忙于事务。且时间又过得太快。 一年的时间,好像“滴答”一声就过去了。 在匆匆的脚步声中,只能将很多美好的工作片段留在心头。 【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不知为了什么上网,突然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 《美文 美读 美感 ——听余映潮老师教学录音有感》。 这篇来自博客“芳草碧连天”中的文章,叙述的竟然是我十几年前的一次讲课,竟然讲的是听我的这节课的“录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有幸成为荆州市教育学会的一名会员,更幸运的是我有机会聆听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讲座,得到他的真传。那时候,多媒体还未普及,要留下余老师教学的实况,只有靠录音。 本文即是笔者当年留下的美好记忆之一。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早年写的一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幻想的小诗。诗人展开奇特的想象,通过对天街宁静、祥和、美丽、富裕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富于韵律节奏之美、文字画面之美、情感意蕴之美,《天上的街市》的确是一篇美文。 余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抓住这首诗抒情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美读”方案:即先进行朗读提示,然后进行示范诵读,再引导学生反复咏读。他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美的契机,设置了感受美的氛围,激活了创造美的能力。这堂课的教学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美读”教学的范例。 上课伊始,余老师的导语为学生设置了感受美的氛围。他说:“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幻想的小诗,作者展开奇特的想象,在我们面前展现了神秘的、美丽的、具有童话色彩的天上街市……”学生的心(包括听者的情)都被感染了,多想去逛逛那奇美无比的天街,多想去看看那浪漫多情的牛郎织女!那就先读读“浪漫抒情”的《天上的街市》吧。余老师精彩的朗读,使抒情和浪漫的特点具体、形象、可感,为后面的朗读教学定下了基调。 关于《天上的街市》的朗读,余老师概括地给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表现诗作的“音乐美”;二是品析诗作的“图画美”;三是感受诗作的“情感美”。这是为了让学生完成“美读”任务,余老师交予学生的三把钥匙,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美的契机。然后,在余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跟着老师一一去发现、品析、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余老师既让学生在理性上懂得什么是“音乐美”、“图画美”、“抒情美”,又要使学生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实践来完成老师提出的阅读任务真可谓一石三鸟,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余老师在教学中很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朗读时,老师总是先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每一节诗的节奏、韵脚、感情等),然后作示范朗读,再鼓励学生朗读。很多学生急于模仿,跃跃欲试,学生的朗读一次好于一次。再如老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图画美”时,用实例鼓励学生用美的语言去描摹那美的“天街”。余老师说:“这首诗中,每一节诗就是一幅画,每一句诗也可以看成一个美的画面,如《天上的街市》的画面之美,美在浅浅的天河(因为它不再是波涛汹涌的天堑)。这时候学生踊跃举手发言了:有的说:“美在飘渺的天空”(因为天空中有美丽的街市);有的说:“美在天街上陈列的物品”(因为这些是世上没有的珍奇);有的说:“美在牛郎织女闲游天街”(因为他们自由幸福)……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真切的感受!多么美妙的解说!至此,学生不仅发现美、感受美,还可以创造美。实现了“美读”的目的。 这一堂课,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迁移性的比较阅读教学。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天上的街市》之后,让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读诗的经验,自由阅读课后的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由诗人的诗迁移到领袖的词,由想象中的天宫进入到想象中的月宫,由“浅吟低唱”的情调过渡到“豪放雄浑”的风格。通过教师的“美读”唤起学生的美感,奇妙地把诗和词的主体联为一体。 余老师的这一堂课可谓美不胜收,除了教学方法的精妙之美外,还可以感受到教态的亲切之美,语言的精当之美,设问的精要之美……遗憾的是没有身临其境。但我洗耳恭听这堂课的教学录音犹如在欣赏一首美妙动人的乐曲,萦绕心间,三日不绝。同时也使人领悟这样的真理:美,是劳动创造的。 【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这篇文章,让我浮想联翩。 看来,作者是很多资历的老师,他说此文是他“当年留下的美好记忆之一”。 当年,1997年11月,我开始学习讲课的时候,讲了两篇文章的两个课。 一篇是《口技》,一篇是《天上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是我的“古老的课例”之一。 我的工作记录显示,从1997年到2001年,它在如下地方上过: 1997.11.26 监利县直荀中学 1997.11.27 监利县新兴中学 1997.11.28 江陵区西湖中学 1997.12.26 荆州外国语学校 1998.3.22 荆州区天保中学 1998.11.25 荆州区北门中学 1998.12.18 荆州师专附中 1999.10 武汉·“迈向21世纪语文教改实验演示报告会” 1999.10 沙市11中学 2001.10.29 沙市二中 2001.10.31 沙市九中 2001.11.4 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教改研讨会 2001.11.30 石首市横市中学 四年中,这个课总共大约上了13次,其中大多数是在荆州市的乡镇学校里上的。2001年以后就基本不上了。2003年去新疆哈密看望支边的荆州市的语文教师,就换了个新方案上了一次。 关于这个课的“首讲”,我曾写有如下文字: 1997年11月26日下午,湖北省监利县周老镇直荀中学的操场上,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公开课。 天气很冷。上课之前,天公也来作美,霏霏细雨骤停,没有风也没有雨。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语文老师有200多人。这里没有大的教室,也一时难以找到可以供这么多人听课的地方。学校方面非常为难,商量去镇上租一个什么地方。我说,就在学校操场上课吧,一个篮球场就能解决问题。 大家赶快行动,从教室里搬出桌椅,在学校湿漉漉的篮球场上摆开了阵势,黑板放在体育老师喊操用的土台上。 学校给我安排了两个班的学生。我站在土台的下面,听课的老师们把两个班的学生围在了中间,气氛热烈。 我带了两个课过来,一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是文言课文《口技》。 这个镇是柳直荀烈士牺牲的地方。柳直荀烈士的墓,离学校大门只有200多米。墓前大碑刻有毛泽东手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还刻有李淑一给毛主席的信。上课时,我将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插入了《天上的街市》的教学。 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插入《蝶恋花·答李淑一》,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起到了对比作用:诗人的诗,领袖的词;二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宫;前者表现出浅吟低唱的韵味,后者显现出豪放雄浑的风格;前者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后者抒发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怀念。它们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诗词的学习中体味了音乐美,品析了图画美,感受了情感美,同时也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对幸福生活不是凭空而来的理解。在这特殊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非常富有感染力。 那一天,我的感觉真好:我终于走上了讲台。 那一天,听课的老师们感觉真好,他们纷纷发问:余老师,你是什么时候练成的功夫呀? 那一天,50岁的我,成功地在人们难以相信的自然条件下讲完了两节课。 从此以后,我就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田野里辛苦耕耘而不能自拔。 那么,“芳草碧连天”的博文中所叙关于我的《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录音,到底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我以为,作者就是当年荆州地区监利县的弟子。 我相信,他说的就是那在直荀中学的操场上的讲《天上的街市》时的录音。 我在想,现在,哪些人还持有它的录音呢?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它的录音呢? 这个录音里面,我是如何进行课堂朗读的呢?是如何与学生对话的呢?我的普通话说得好吗?语速、语气、语调如何呢? 我是多么想听一听,当时的我,我的声音,我的情态,我的教学。 我是多么想听一听,当时的场景,氛围,老师们的议论声,同学们说话声。 多么神秘、多么有趣、多么让人向往啊! 科学的手段留下了、定格了那美好的瞬间、美好的脚步、美好的青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