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诗圃文苑 >> 正文 | 今天是: |
|
|
余映潮:纪念我的小学语文课讲到了第40个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31 7:02:28 | |
纪念我的小学语文课讲到了第40个 余映潮 2012/12/22 【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一 2012年12月21日上午,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8小,在“夏循藻名师工作室‘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展示会”上,我应邀讲授了我的小学语文的第40个课:《浮冰上》。 我是50岁过了学讲中学的语文课,60岁过了学讲小学的语文课。 大量、优质地讲授小学语文的课,主要是因为“余映潮工作室”的原因。因为要指导、辅导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必须走上讲台,必须亲自实践。 示范的力量远远大于指点的力量。 小学语文的“余映潮工作室”,在广东东莞市的塘厦镇。2007年我退休后,在塘厦镇教育局的邀请下,五年的时间内,我用“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方式,在当地带了两批弟子约30人,他们基本上都成了当地的小学语文教师中的骨干,他们当中不少的人都享受到了当地优秀教师的政府津贴。 由于“工作室”的原因,我有比较多的课是在东莞市讲的。由于讲的课多,我在全国各地的讲学活动中,在有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的时候,基本上都会为参会的小学语文教师献上一节课,或者在讲座中增加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一次在青岛李沧区,知道有100多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活动,我说,“给小学的朋友们加一节课。”主持会议的李局长说,没有见到像余映潮老师这样要求多讲课的过人。今年在西南大学给参加国培的学员讲座,话题是《优美、高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8字诀》,到达后知道有部分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国培班中,立即修改PPT,增加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内容。 近年来,上海、南京、无锡、洛阳、武汉、广东、江西、青岛、大连等地,都有我进行小学语文示范课教学的身影。 与我的教学习惯保持一致,在各地参加小学语文的研讨活动时,我一般都不讲一个课而是讲两个课,在同一个地方,我也一般不讲重复的课,我不希望让别人议论“拿着一个课到处讲,讲许多年”。 下面是我近年来讲的40个课的篇目记录,它们全部是我60岁以后的“作品”。篇目后面的日期与地点,基本上都是“首讲”这个课的地方。 这40个课,含有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等多套小语教材中的课目,没有一个课进行过“试讲”,都是一次成功: 《丰碑》:2007-5-24 荆州区梅园小学 《珍珠鸟》:2007-5-24 荆州区梅园小学 《凡卡》:2007-12-06 东莞市唐厦镇第一小学 《颐和园》:2008-11-20 东莞市塘厦中心小学 《钓鱼的启示》:2008-11-20 东莞市塘厦中心小学 《秦兵马俑》:2008-12-13 柳州柳北区“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艺术研讨会” 《刷子李》:2010-5-27 上海华东师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 《跨越百年的美丽》:2009-3-10 东莞市塘厦镇二小 《顶碗少年》:2009-4-2 洛阳市教研室小学语文S版教材培训 《窃读记》:2009-4-2 洛阳市教研室小学语文S版教材培训 《莫高窟》:2009-10-21 南京 赤壁路小学 《鞋匠的儿子》:2010-5-13 无锡市南长区扬名小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010-3-01大连市格致中学 《烟台的海》:2010-3-11南京市雨台区共青团路小学 《生命 生命》:2010-3-19 东莞市塘厦三小 《少年闰土》:2010-4-10 河南省洛阳市牡丹之春教学研讨会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2010-4-10 河南省洛阳市牡丹之春教学研讨会 《七律 长征》:2011-11-21 东莞市凤岗小学 《巨人的花园》:2010-9-13 东莞市虎门镇新湾小学 《鲸》:2010-9-13 东莞市虎门镇新湾小学 《黄山奇松》:2010-10-19 南京市孝陵卫中学 《落花生》:2010-11-2 江西省教研室中小学衔接研讨活动 南大附小 《长城》:2010-11-9 东莞市塘厦镇实验小学 《牧场之国》:2011-3-30 珠海市15小学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2011-3-31 珠海市11小学 《威尼斯的小艇》:2011-3-14 东莞市凤岗中心小学 《望月》:2011-3-29 珠海市甄贤小学 《夹竹桃》:2011-3-29 珠海市甄贤小学 《我的“长生果”》:2011-11-3 河北平山县外国语学校 《伯牙绝弦》:2011-11-12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中心小学 《圆明园的毁灭》:2011-12-9 珠海市(香洲区)荣泰小学 《写清楚自己的一次经历》:2012-1-4 福建莆田市麒峰小学 《小学语文毕业班概括题答题训练》:2012-3-6 东莞市塘厦镇第三小学 《杨氏之子》:2012-3-13 东莞市凤岗镇小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2012-3-13 东莞市凤岗镇小学 《山居秋暝》:2012-3-15 上海市浦东区平和学校 《古诗词三首》:2012-5-7 珠海香洲区实验学校 《赵州桥》:2012-10-9 东莞塘厦镇中心小学 《搭石》:2012-10-9 东莞塘厦镇中心小学 《浮冰上》:2012-12-21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8小 二 我非常相信我的小学语文课的设计质量与教学质量。 我进行示范教学,决不“打埋伏”,什么先与学生见面说说话,什么先下发详细的什么案让学生读与做,什么先上第一个课时然后公开上第二个课时,什么请当地的老师好好组织预习,这样的“动作”,一律不做。 我上课,决不上课前与学生“拉关系”,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你们知道我是从哪儿来的吗”这些听起来、看起来就很可笑的浪费时间的话绝对不说。 我最简单的导入语就是:同学们,我们上课了。 我的备课与上课,已经在我的课文苦读上下足了功夫;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对小学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苦读。 我对课文研读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教育教学资源,足可以让我进行自己的一课多案的设计。 我的课文研读,花费了极多的时间,我会在长时间的连续的静坐中让研读的内容细腻到极致。如下面短文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我的“长生果”》怎样写句子?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美文,是一篇写阅读文学书籍与提高精心写作水平之关系的美文,这是一篇情感丰富的美文,它告诉我们,学习语言要善于积累、运用、创造。 这一篇课文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呢? 关键在于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表达技巧,将句子写得好,让文中的语言荡漾着真情美。你看: 第一,用富有表现力的单音节动词写句。如: ①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 ②我就一头扎进桌斗里。 ③那里藏着一本我放不下手的小书。 ④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里。 ⑤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 ⑥我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 ⑦这小小的荣光,使我悟到一点道理。 ⑧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 第二,用生动而多情的双音节词写句。如: ①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 符的乐章。 ② 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 ③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 ④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伤神,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⑤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⑥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第三,用精练而雅致的四字词语写句——全文共运用了30余个四字词语。如: 流光溢彩 天地明媚 呐喊助威 津津有味 时长日久 遵规守纪 想入非非 泪落如珠 屡屡发生 如实奉告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 不言而喻 黯然伤神 千篇一律 天高气爽 云淡日丽 香飘四野 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古今中外 如痴如醉 大显身手 真情实感 念念不忘 呕心沥血 力不从心 第四、用表达情景的叠词写句。如: ①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 ②于是,我得了个“甲优”,老师在文中又圈又点。 ③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痴如醉。 ④写着写着,就眼泪花花。 第五、为了强调,用同义反复的方法写句。如: ①他有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 ②那时,我因迷醉阅读而不遵规守纪的事屡屡发生。 ③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 ④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 ⑤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我便常常居全班之冠。 ⑥对我这样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⑦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痴如醉。 第六、用连续设喻的方法写句。如: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 的愉悦之感。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第七、用对举的结构写句。如: ①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想着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伤神,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②她那轻盈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遮挡着 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人间。 第八,用突出主语的方法写句。如: ①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②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③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 由于文句的写作技巧丰富,文中的段读起来就让我们受到美的熏陶。如下面的一段就综合地表现了这种美: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盈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遮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这是一个描写段。全段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单音节动词、双音节雅词、四字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对举的句子、总分的句子、突出主语的句子都得到了运用。 “穿着金色裙”“轻盈的衣袖”“宽大的衣衫”“天高气爽”“云淡日丽”“香飘四野”写出了秋的“形象”之美,“拂”“撒”“遮挡”“捧”写出了秋的“心灵”之美,不论谁来读它,都可以读出热爱、赞美之情。 三 教师的优秀的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好课的设计,一定离不开三个关键词: 技术,艺术,学术。 现在人们常常在训练青年教师时用上一个词,叫做“磨课”。 一位年轻教师要上好一节竞赛课,有的要“磨”10遍,一次又一次地上课,很多的时候都在形式上下功夫。 这也许是必要的。 但并不科学。不科学之处就是没有“磨”好教师的阅读教材的能力,没有“磨”好教学设计的理念,没有“磨”好教材处理的能力。 我对小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可谓苦心孤诣。 我要求备课之时、教学之前要写课文赏析短文,甚至要求写出对课文教学资源进行提炼的内容。 下面就是我写的短文——教师的课文研读是“教材处理”的关键: (一) 教材处理,一般而言,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处理”。 下面的内容都属于“教材处理”所研究的内容:整体处理,长文短教,点面结合,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课多篇,选点突破,穿插引进,比较阅读,课文联读…… 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就是设想对确定的教学内容“如何教得最好”。 所以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课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炼与组合的艺术。 可以说,“教材处理”是一门技艺,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处于教学之中的语文教师终身需要研究的内容,可能就是“教材处理”。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般来讲,在“教材处理”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对教材的处理;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别出心裁的体味,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等。 教材处理的关键,是教师的课文研读。 教材处理的关键,是教师研读课文的水平与能力;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制约着教师教材处理的能力。 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精细的优美的别出心裁的课文研读,也就谈不上什么“教材处理”。从阅读教学的艺术而言,如果没有教师对课文的确有心得的研读,那我们在教学上也许什么都没有了。 教师对课文的研读,一般的要求是: 要立足于获取教学内容去反复地、多角度地、从总到分地研读课文; 要立足于透彻的理解去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炼; 要立足于别出心裁地读课文,力求读出课文的深刻奇美之处,哪怕面对的是很老的课文; 要立足于教学创意去读课文,在精细的课文研读中得到教学设计的启迪。 (二) 下面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学期课文《赵州桥》的课文研读,我们来看看,对这样一篇看似浅显易懂的课文应该研读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着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在反复的、多角度的、由宏而微的研读之中,我们能够发现这篇课文中可以利用的非常多的教学资源: 1.它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这篇课文,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 2.从全文整体看来,它是结构层次完整、严密、精致的说明性的课文。全文4段,分为两个层次。1-3段是事物的说明,4段是赞美与评价。这样的层次结构特点,既能用于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体味分析活动,又能用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3.从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第二段说明的是赵州桥的“雄伟”,第三段说明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这是很得体的逻辑层次,对于训练学生认识事物并且有主次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4.文中有着严整的段式。所谓“段式”,就是“段”的写作模式。《赵州桥》文章的段式特点是,它所有的段落都是由两个层次的内容构成,而且还是形态多样的两个层次。特别是第二段的“说明加评价”的层次结构与第三段的“中心句加支撑句”的结构层次都是精段品读教学的极佳材料。 5.这篇文章中有着多样的句式即句子的结构与表达形式。如“既……又……”、“不但……而且……”、“表现了……是……”、“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句式,都可以用于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6.文中有着丰富的词汇。“闻名、设计、雄伟、桥礅、拱形、横跨、创举、雕刻、精美、图案、缠绕、回首、遥望、才干、遗产”等都是需要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落实的内容。特别是“闻名、横跨、创举、回首、遥望、才干、遗产”这些高雅词汇更显重要。 7.作者运用了特点分明的表达方法。第二段中的表达是平实的,第三段中的表达是生动的,既平实又生动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第三段中介绍“精美的图案”时将静物写动、将静物写活、将静物写美的表达方法非常值得感受与品味。 8.全篇课文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如,课文是很好的朗读训练材料;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材料;课文第二段可以用于训练学生解说能力;课文第三段可以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 9.全篇文章暗含着“建筑巧妙”四个字,这是设计与组织课堂品读活动的意义非凡的关键词。 10.文章的第四段是可以换用其它的说法与写法的,这为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提供了契机。 有了上述这些阅读课文的体会,大概才可以说我们是真正地读懂了这篇课文。 这样丰富优美的教学资料,通过我们的研读而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是非教学用书上的内容,它是我们的真实的阅读体会,它是我们有着非常真切的感受的东西;在这样丰厚的内容面前,我们就可以精心选择、飞扬神思,来进行教材处理,来展开教学设计了。 (三) 现在我们来进行假设:假设我们要为《赵州桥》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教学分别设计一个“只上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我们如何利用上面的课文研读所得来进行“教材处理”? 大致上可以这样: 三年级“教材处理”的创意:整体理解,精段品读,句式学用 步骤一:简洁导入,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与学生对话,从课文全文的角度对同学们的认识进行小结,突出赵州桥的“古老”、“雄伟”、“美观”,并顺势认读一批字词。这是“整体理解”。 步骤二: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段,分组活动。有的组以“雄伟”为话题介绍赵州桥,有的组以“创举”为话题介绍赵州桥。这是精段品读。 步骤三:全班同学反复朗读课文第三段,老师指导学生品味句式,每位同学都要学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口头造句。这是“句式学用”。 教学小结中,老师介绍一点简单的说明文知识。 四年级“教材处理”的创意:内容概括,段式学用 这样的教材处理,其做法是“利用课文训练学生能力”。 “内容概括”是利用课文训练阅读能力,“段式学用” 是利用课文训练表达能力。全课由两个大的活动板块组成。 活动一:内容概括。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朗读课文,落实字词;请同学们对课文全文进行概括;请同学们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请同学们对课文第二段的结构特点进行概括。 活动二:段式学用。请各位同学从“古老”、“坚固”、“巧妙”三个关键词中自选一个,并精选课文内容来写段,要求运用课文第二段的段落结构模式。 教师在每一个板块的活动之后都要进行学习小结。 五年级“教材处理”的创意:利用课文学作文。 这是从读写结合、以写带读的角度来处理教材。 实践活动之一:教师指导同学们证明这篇课文全文的层次结构是很精致的。(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是“说明”,第二层次是“评价”。) 实践活动之二:请同学们自己证明这篇课文第二段的层次结构很精致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说明”,第二层次是“评价”。) 实践活动三:请同学们尝试一下,将第三段文字加上一句话,使之能够形成“说明加评价”的结构形式。 实践活动四:请同学们进行趣味写作活动:从“远看赵州桥”、“近观赵州桥”、“漫步在赵州桥上”三个题目中自选一个,根据《赵州桥》的内容写片段作文。要求运用“说明加评价”的结构形式。 (四) 品味上面处理同一篇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创意,我们可以体味到: 教材处理,原来就是要实实在在地用好用足课文。 教材处理,原来就是要利用课文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材处理,原来就是要认认真真地设计由学生进行的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 这些,都依赖于教师对于教材、对于课文的精心的、精致的研读。 没有教师对课文的精细优美的研读,就没有优美得当的教材处理。 教师的课文研读,是“教材处理”的关键。 四 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关键词上: 一是“活动”。在课堂上常常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是“积累”。在教学之中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我以为,在课堂上,我们无论怎样指导学生积累都不为过。“课堂积累丰富”是好课的要素之一。 三是“能力”。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尽量减少“就课文教课文”的教学过程。 我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训练的力量。 下面是我的《顶碗少年》课堂教学中第三次训练的实录片段。它运用“无提问式”教学手法,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阅读活动三:请你分析 请大家研读这篇文章,说说你觉得哪里的表达处理得最好。 (生长时间静读) 师:好吧。我们开始交流。先从中间这一组开始。 生12:我觉得结尾写得好。 师:继续。 生12:结尾写了少年给作者的启迪。 师:因此——它就深化了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对“我”而言而且对大家而言,是吧。 生12:是。 生13:我觉得就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话“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一个座位上爆发出来”。这个“不约而同”还有“爆发”,就说这个“爆发”吧,如果不是用“爆发”的话好像这个声音不是很大,没有怎么激励他。如果是“爆发”的话好像这个声音使人震耳欲聋。 师:这暴风雨般的出自内心的掌声,都是在为少年在喝彩,他终于顶住了。好,这句写得太好了! 生14:我觉得就第二段好。他骑在另一个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体,我觉得用排比句写少年做的动作很多,这句很好。 师:我给你补充一点,少年做的动作很多,还很复杂,很艰难,这就烘托了他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是面对这么大困难他还是稳住了。 师:你再来说一句? 生15:嗯,我也是喜欢课文的结尾,特别是这一句话,“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就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不仅是赞扬那位顶碗少年,对人们的启发也很大。 师:对!这个句子,它是用比喻来说话的;这个句子,它是对称的;这个句子,它读起来很能够感染我们。 师:好,请你来。 生16:我觉得这句话好:“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这里把那一摞碗拟人化了,说这摞碗能跳舞。 师:就是啊,捣蛋了,结果害得他摔了两次碗,说得好。 师:嗯,你来说。 生17:我觉得课文详略处理得非常得当,课文详细地描写了少年三次顶碗取得成功的故事,简略的写了开头和结尾。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老师的提示语,详略的处理非常好。下面我还要提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让你思考,你可以不回答。写故事的时候,写三次顶碗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高妙的详略处理呢? 生18:我也是认为这篇课文结尾结的比较好。因为这个结尾让我知道人的一生有很多困难,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师:在对面在困难的时候要咬牙坚持,鼓励自己。 生19:我觉得侧面的烘托作者写得很好,比如像老者对少年的那一句话还有其他观众说的捣乱的话或者是表现出害怕的一些动作,都描写得很细致。 师:对,这种气氛的烘托非常好。老者的话我们虽然没有听见,但我们可以想到,他会说别紧张,坚持,对不对?然后还有很多人,打口哨、呼叫,那是不文明的表现,但少年也没有慌张。好,你发现了一个很—— 生19:这几句话更能体现出少年的镇定自若。 师:对了! 侧面的烘托,也是写得很好的。 生20:这句话写得很好: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这句话把顶碗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 师:这正是写出了一个少年的表现,而不是一个大人的表现。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有限,这个少年有点不知所措了。 生21:我感觉第五自然段好。“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从这句话我知道这一场表演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师:对!这一段话你找得非常好。“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大家是不是都很紧张呀! “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 多让人紧张呀!你看,气氛的烘托,说得非常好。 生22:我喜欢这篇课文的结尾。因为它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 师:文章结尾的教育意义很大。 生23:我也很喜欢第一自然段写的“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这个“座无虚席”可以让我感到就是看节目的人非常多,而且本地人和外地的游客非常欣赏上海的东方杂技。 师:对,这样的场面越大,越隆重,给少年的压力就越大呀。啊,这也是一个表达技巧。 好吧,我发现你们的话真是说得好,还有一些地方是你们看不出来的地方,老师讲一下。我觉得还有这个地方需要细细地品析一下。 (课件出示) 第一,好在气氛的渲染。 师:好在气氛的渲染。这篇课中的很多声音的描写,音乐声、掌声、呼叫声、喝彩声、喝倒彩声。还有很安静的场面,没有声音,这都是气氛的烘托。如果写杂技表演不写气氛,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所以说,气氛的烘托在这篇文章里面是表现得很细腻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几乎每一次声音的描写都有它的作用。 (课件出示) 第二,好在略写第三次顶碗。 师:就是我刚才让这位同学思考的。详与略,从全文来看她分析到了。现在我们来看三次顶碗。第一次顶碗用很大的一个段落写他的失败,第二次顶碗又用了很大的段落写他的失败,然后第三次就没有重复前面的写法,只写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我告诉大家,如果第一次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失败,第二次用很长的篇幅写失败,第三次还用很长的篇幅写成功,这篇文章就不好看了。必须有详有略,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地方。成功的这一次写得很略,就能让我们去想象了。这是最妙的一个地方。 (课件出示)第三,好在结尾的抒情和议论。 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结尾的抒情和议论都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师:还有一个好地方。(课件出示:第四,好在最后一段精致的句式。)就是最后一段句子的表达是个很精美的句式。这一点我们已经谈到了,“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你们看,这个对称的句子反复地表达我们需要拼搏,这个句式太漂亮了。我建议大家把这一句话背下来,好不好? …… 五 我是将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当作一份事业来进行的。 我的教学研究的理念是:首先要有质,并且要有量。 一定要有“量”的要求,是我对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 人们对名师好课的“量”颇有微词,这是正确的,这是正常的。 没有“质”只有“量”,便不能成为“名师”;只有少许课的“质”而没有“量”,不是名师的风范。 我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来研究,来实践。 苦苦地读与写,是我研究教材、研究课文的常态。 有时候在火车上,我都在专心研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而全然不顾别人投过来的异样的目光。 我系统地梳理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有的……’句式的呈现形式”, 我提炼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12种写景片段的展开角度”, 我收集了大量的“概写一笔细写几笔”写作笔法例子, 我知道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100篇左右的“写事记叙文”, 我拟出了50多篇课文的“教学创意”, 我撰写了10多份用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培训的讲稿, …… 2012年的暑假,我腾出时间来,静心地研读了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30多篇课文,每一篇课文的研读,我都动了“笔墨”。 下面就是十分微妙的一例,它称之为“段落结构写作形式研究”: 《观潮》段式研究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从全文来看,这一段的作用是交代观察点,是渲染与铺垫,是侧面的烘托。 “早”字、静字、“人山人海”都有深意。 从写作借鉴来看,这一段表现出“登高远望”的写作技巧。越看越远,层层写来。与《颐和园》的精段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 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像这样的文字,没有大量地对教材进行精读的基础,便写不出来。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目前,我讲授的小学语文公开课已经达到了40个。 这是十分艰辛的创造。 也许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会将我的小学语文的课讲到第60个、第70个、第80个。 走一步,再走一步。 每一步我都会把它视为一种过程——历练生命。 历练自己的生命,把事业的阳光洒到自己的身上。 为的是将语文学习的温暖传递给青春少年学子,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