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谈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点评用语特点——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022) | |
作者:朱友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5 | |
谈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点评用语特点 南京二十九致远中学 朱友林 追求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其实就是要打造好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将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到极致的知名专家余映潮老师在他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咀嚼他的每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他精心着意又不见痕迹的教育智慧:清晰明朗的板块构思、深入精巧的教材把握、精美多彩的教师点评、积极充分的学生活动,无一不彰显匠心独运、厚实高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的每个教学细节都能感受语文教学引人入胜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去探究。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其公开发表的教学实录中总结出精美多彩的教师点评用语的几大特点。 一、 引领示范 镜头回放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说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 引出人物 制造悬念 烘托气氛 )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 详写故事 表现人物 推出高潮 )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我的叔叔于勒》) 点评: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颠覆”。一时间,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天马行空,“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对于说不到“点子上”的回答,教师往往不置可否,断不敢轻易否定。其实,新课程也不拒绝指正性、否定性的点评。马卡连柯说“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量多提出坚定、明确、公开的要求。”当学生的发言有些“跑题”时,余老师及时予以纠偏。本案中学生回答有失偏颇:对比、铺垫是写作手法。“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这样的引领是老师的责任!当学生的发言有些困难时,余老师及时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在总结的过程中给学生诠释了课文两部分的具体作用,内容易懂易学。从当前的中高考阅读题来看,多有这类的“作用”题,从日常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来看——对课文两部分具体作用的展示及诠释——教师的示范对学生而言意义深远。 二、 强调完善 镜头回放 生:我感觉有这么几处写得好:第一是第5自然段与第10自然段都是一句话,并且独立成段。我认为独立成段的好处是给人们一种非常清楚的感受。第5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叹,罗布泊的“泊”左边有三点水,既然有三点水,不管怎样说它曾经肯定流淌过水,它与前3个自然段形成了一种对比,很强烈。第10自然段直接阐述罗布泊的消亡跟什么有关系。接下来写的比较精彩的是从20自然段到23自然段,是写作者看到胡杨而引发的感受。到了第23自然段,开始以一个问句来抒发自己对沧海桑田变迁无情的一种感叹。 师:你欣赏课文有一个独到的地方,就是看到了独立成段的地方。与别人的发现不一样。独立成段的地方还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如:“罗布泊消失了。”“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把这些独立成段的句子放在一起看,情感的抒发很强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点评:如果说对于偏离方向或者存在错误的回答,余老师是通过引领拓宽思路,通过示范养成能力的话;那么对于富有价值但陈述不清或不够完善的发言,余老师则采用重点强调、补充完善等方式让全班同学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上述镜头是余老师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板块“本课看点”时对学生回答作出的点评。从后来出示的预设的“示范”内容来看,余老师显然没有料到学生会有这个发现。对于这一发现,先生的点评没有停留在廉价赞美这一层面,而是予以肯定强调,并予以完善——独立成段的好处不仅是“给人们一种非常清楚的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抒发很强烈”。师生的合作成就精彩华章的一个片段。 三、 提纯补益 镜头回放 生8:文章中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既点明主题,又升华主题。 生9:最后一段第一句“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虽然我们一家人发生了分歧,但是依然很融洽。“菜花”在我们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 师:这里似乎还带着点象征的味道: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 师:今天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散步》) 点评:有人曾经这样概括余老师的课堂点评语言的风格:精到妙要。一语之力化腐朽为神奇,“点”在要害“评”在关键;看似随意之语,却能点醒梦中之人。余老师的课堂点评能针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精要的提纯:或强调——“‘整个世界’令人回味无穷。它写出了关爱、呵护——关爱下一代,呵护老一辈”;或补益——“这里似乎还带着点象征的味道: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要言不烦,极其精炼。至于板块小结,更是高度概括,高屋建瓴:品味语言“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举重若轻。这些精到的点评,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彰显了余老师过硬的教研功力。 四、 规范校准 镜头一: 生6:“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里的环境描写好,写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师:这里透露出春的气息,表现了昂扬的生命力,是散步的美好背景。(《散步》) 镜头二: 生8:“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里写的是花苞很饱满,使人觉得花朵很美好。 师:把花朵写得那样饱满,使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可爱。(《紫藤萝瀑布》) 点评:两个镜头都出现在“品味语言”这一板块。镜头一学生谈到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但仅仅停留在“写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这一层面。余老师的点评顺势予以规范:不仅提到“形”(春天的气息),而且要兼顾“神”(生命力),并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镜头二“使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可爱”真是点石成金之语啊!这才是抓住了文章的神韵来赏析。把孩子不能表达出来意思说了出来,让学生浅层次的赏析深入了一步。我们指导学生做现代文阅读训练时都有类似的感觉,学生答题不全面,为什么?平时就要让学生得到规范的信息,及时“纠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虽然有自己的体验,但往往不够到位,甚至非常层面化,标签化,非常肤浅,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点拨。给出一个比较完整而准确的规范的答案,这样做,“放”与“收”巧妙结合,既放手让学生展现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又能通过示范达到规范训练与规范表达的要求。 五、 炽情熏陶 镜头回放 生:我来补充一下。这首诗是普希金写给小女孩的,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些看法,就是要乐观地去面对困难,所以这也是他鼓励自己的一首诗。 师:是啊,这就是有感而发。生活是这样的无奈,生活是这样的黑暗,但是,黑暗之后一定有光明,这就是信念。好,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我读了这首诗好像恍然大悟,虽然人生有时有不顺的地方,因为人生毕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我们只要乐观去面对,就像老师刚才讲的一样,用微笑去面对生活,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好。 师:生活顺利是暂时的,生活不顺是永远的。所以我们从小就要看到生活充满不顺的一面。 生:我读了这首诗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觉得作者在面对面地和我们在谈心交流,他告诉那些处于忧伤中的人们怎样去寻找生活的快乐。我想到这么一句话,人出生时发出的第一种声音是哭声,这说明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是挫折,而我们要乐观去面对这些挫折,所以从这首诗中可以体现作者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师:好。我们要坦然地面对生活,要坦诚地面对生活。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劝说的口吻。普希金在劝说大家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碰到困难不要感到忧郁,要乐观地去面对它。 师:好,出口成章!这首诗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风雨躲得过,只有面对才是上策。还有哪位同学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普希金他是乐观地看待这种生活的。因为人嘛,不经历风雨,是不会见到彩虹的。虽然现在看不到未来,但他有一种信念,他相信,生活总有一天是一定可以变好的。所以他才有那样的成就。 师:生活就是一条长河,长河虽然有时是弯曲的,但总是向前的,生活的长河总是向前奔流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点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热情的点评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激情回应”是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的一个保证,但教师的激情不等于“煽情”!更不是无厘头的戏谑、不尊重回答者心理感受的噱头,也不是无原则的“掌声一片”。余老师集其几十年的功力,善于把自己变成一个“情感” 的媒体,善于应接学生的答语,对学生发言的点评各有角度而决不重复,以此来扣击学生的心弦,拍击他们情感的浪花。请看这个课例中余老师的语言:简直就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口占一绝”不容易,能根据学生人回答选择与之协调匹配“和诗”更是彰显教师的智慧——生动,凸显教师的教学热情;美感,萃取教师的诗意语言! 六、 释疑拓展 镜头回放 生3:我想提出一点异议:我认为三四两段是表达诗人对自己爱人的希望,希望爱人对自己关怀体贴。首先我想的是,如果他把自己比喻成废墟、草屋这些趋向于破败的东西,我想肯定没人要他。(笑声)。第三节中,他把爱人比喻成常春藤,沿着他攀缘上升,是希望爱人陪伴他,这样,他就不会成为废墟,沉沦下去。第四节中呢,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只要给他温暖,他就不怕任何风雨的打击。(掌声) 师:他有见解!我认为西方人写诗与我们好像不同,他认为废墟也许是一种悲壮,或者是一种牺牲。就像他把他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一样,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谁还会爱她呀?(笑声)所以他的意象还是有西方人、欧洲人的特点。但是提出这个问题非常好。第四节也是这样的,第四节说的其实是一种“保护”,“破旧的小屋”多少能够挡住一点风雨,所以“火焰”才能够燃烧。那么三四两节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作者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自己的爱人,甘愿牺牲。(《我愿意是急流》) 点评: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在解读文本,遇到了障碍,而这样的障碍,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显然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的,而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又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进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学习效率时,教师的适时的课堂点评——解析释惑“功劳莫之大矣”。余老师是这样释疑的:“他有见解!”——肯定了孩子的怀疑精神;“就像他把他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一样,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谁还会爱她呀?”——就势比较了中西方诗歌意象美学意蕴的不同;“第四节说的其实是一种“保护”,“破旧的小屋”多少能够挡住一点风雨,所以“火焰”才能够燃烧。那么三四两节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作者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自己的爱人,甘愿牺牲”——范例分析了两节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讲析,回答了学生苦苦思索而未能解答的疑问,使学生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的讲析,使得新知识(西方人诗歌意象特点)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中国人诗歌意象特点)之间,产生了“突然接通”的效应;而且,这样的拓展,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随后学生的发言异常精彩,与其说孩子们思维活跃,不如说是余老师的点评“释疑拓展”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如何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策略与途径自是不尽相同。研读余老师的课堂庶几给我们一点启发。就像一篇构思精美的篇什,他的点评一线串珠,丰富而精美:当学生的回答不全面的时候,他适时引领纠偏;当学生的回答很好的时候,他不吝赞语予以强调并能提升完善;当学生的回答肤浅、不到位的时候,他适时地引导使其深入;当学生的回答空洞、不具体的时候,他巧妙点化,使之具体可感;当学生的回答不全面的时候,他总结归纳,给学生全新的知识;当……时而自然地牵引,时而巧妙地补益,时而智慧地点拨,时而幽默地称许,教师的点评构成余氏魅力课堂重要组成部分,也成就了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余映潮讲语文》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新课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