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换个角度,更加精彩——当一回余老师的“学生”有感03 | |
作者:金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4 | |
换个角度,更加精彩 ——当一回余老师的“学生”有感 2013年12月5日,余映潮老师来到南京鼓楼区,参加“潮水之家”的教研活动。 在这次重要的活动中,余映潮老师将要给大家讲两节示范课,还要讲一个学术讲座。 但恰逢雾霾严重,南京市教育局通知全市中小学生当天全部停课。 “潮水之家”的活动在南京12中如期举行,可是没有了上课的学生。 教研员顾敏老师果断决定,请参会的80后年轻的语文教师当“学生”,与余映潮老师一起上课。 共有30几位语文教师当了一回余映潮老师的“学生”,连上了两节课。 于是大家就有了非常美妙的感受。 ――题记 听余老师的课不是第一次了,对余老师的书也是颇熟悉的,然而这一次与余老师的接触却不仅仅是坐在后排听他讲课或者是听他的讲座,而是切切实实地当了一回余老师的“学生”。都说余老师的理念和方法适合我们一线教师实际操作,因此我们一直努力向余老师学习,“潮水之家”的活动让我这个年轻教师收益匪浅。但是这一次,却让我有机会换一个角度去观察余老师的课,或者说去真正体验到余老师语文课堂的魅力。下面简单谈一谈,换一个角度,以一个学生而非听课教师,对余老师的课堂一些新的感受。 首先,不得不折服于他儒雅、从容的风度。以前坐在后面听余老师的课,总是忙着记听课笔记,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都记得很详细,却从未仔细地感受一下他课堂的风度。也许以前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觉得余老师课上所说的话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学生说的,但是这一次不同了,作为学生,余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是对我所发出的,因此我更能感受到余老师在课堂上这种不凡的气度。他的语速不快,显得从容大度,学生很容易听清楚他的问题和点评;他的声音抑扬顿挫,能够很清晰地从中听出要强调的重点,根本不需要再强调:“我说的是重点请大家认真听”;他的表情总是显得胸有成竹、波澜不惊,这给学生也带来了一种信任感。我想这或许是余老师多年来形成的风格,我自己上课就有语速过快、语气生硬的缺点,我想,余老师的这种风度是我需要学习的。如何才能有这样一种从容的气度呢?“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这种从容不是故意摆出来的,而是一个教师在充分备课、仔细之后的成果,成竹在胸的潇洒只有在课前一次次研读、准备、思考之后才能具备的,因此,说到底,功夫还在课外,这种潇洒从容的课堂仪态也是靠课外的积累而来的。 其次,余老师对于朗读的教学让我印象颇深。无论是《风雨》还是《陋室铭》,都给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尤其是《陋室铭》,一篇短文反复诵读了很多遍,并且每一遍余老师都提出朗读的注意要点,有的是节奏,有的是重音,有的是读出自我陶醉之情,之前很难想象一篇简单的《陋室铭》能够“读”出如此深厚的内涵。我在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会吝啬于朗读,自己不愿开口,给学生开口的时间也少。但是余老师不仅让我们读得多,自己范读也多,他在后面的讲座中提到,语文教师要训练朗读能力,有两种方法:一是自己在课后练习朗读课文,一种是在课上和学生一起读。这给我启发很大。其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朗读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语文能力,能读好一篇课文,其实已经包含了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前提在里面了,所以作为学生,听余老师读书,在余老师带领下开口读书,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也要重视读书,既要让学生读,更要自己开口读。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读书在课后”、“读书浪费时间”的观念,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因为这次作为一个学生,在余老师的指导下,我感受到了朗读的魅力,感受到一个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感染力。 第三,上余老师的课,深感语文之美与语文能力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是究竟怎么去培养语文能力?对于我来说,这个概念一直很模糊,弄懂一篇文章?会做一套题目?做一回余老师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陋室铭》一课上,余老师带我们研读赏析陋室铭之美,既有朗读,也有赏析,这其实就是对文本之美的一种深入探究,同时还有一个新颖的环节——“四字短语”课堂笔记,通过“四字短语”评价这篇文章,学生不仅对文本之美有了深刻认识,同时还积累了很多赏析、点评文章的专业术语,“文笔雅致”、“音韵和谐”、“以客衬主”、“骈散结合”等词语的积累,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反观我们自己的课堂,往往就文章教文章,不把语文当作一种能力,而仅仅是一种任务去教学;不把文本当作一种工具,而仅仅是一种目的去教学‘不把文学当作一种美,而仅仅是一种课业去教学,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没有什么高效的帮助。 第四,余老师的课堂语言,充满了语文味,或者说文学气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使用怎样的语言,可能并没有细细留心,甚至有时候说话比较随意,这并不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行为。而坐在下面听余老师上课,一个最大感受就是他教学语言充满了语文的味道,有着一种浓厚的文学气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章法”、“情味”、“突起”、“迂行”、“峭收”等等,可见余老师课上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事先的磨练和雕琢的,这种充满文学气息的语言,其实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浸淫其中,自然会对语文之美深有体会。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桥梁,也是语文知识传递的直接途径,教师强调言传身教,言传本身就是语言的运用,也是一种语文能力的体现,假如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出口成章,专业术语、经典诗句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其实对学生是一种无言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语文能力从何而来?其实就在平时课堂上的一点一滴。 第五,余老师的刻苦和毅力让人佩服。余老师在后面的讲座中多次提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做法,并且展示了一些照片资料:读书卡的制作、杂志目录的索引、墙壁上贴满的稿纸、厚厚几叠的研读论文……这些不仅仅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无与伦比的毅力和勇气。做一件事情其实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下去。尤其是余老师所说的短论写作,给我启发很深,自己现在也在尝试做这件事,但是有时候也会觉得困难,最怕难以坚持,但是余老师的勤奋不懈更坚定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 说实话得感谢南京这次久久不散的雾霾,让我们当了一回余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也在这次宝贵的经历中,站在别样的角度,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精彩。 29中致远 金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