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与大师对话,叩击心灵深处——当一回余老师的“学生”有感02 | |
作者:刘雨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4 | |
与大师对话,叩击心灵深处 ——当一回余老师的“学生”有感 2013年12月5日,余映潮老师来到南京鼓楼区,参加“潮水之家”的教研活动。 在这次重要的活动中,余映潮老师将要给大家讲两节示范课,还要讲一个学术讲座。 但恰逢雾霾严重,南京市教育局通知全市中小学生当天全部停课。 “潮水之家”的活动在南京12中如期举行,可是没有了上课的学生。 教研员顾敏老师果断决定,请参会的80后年轻的语文教师当“学生”,与余映潮老师一起上课。 共有30几位语文教师当了一回余映潮老师的“学生”,连上了两节课。 于是大家就有了非常美妙的感受。 ――题记 余映潮老师,对于我而言,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大师形象,每次拿到《中学语文教学》,我都会第一个翻阅他的专题,因为他的课例厚积薄发,实用而有积淀。曾经想过何时与之见面,竟不想真有这样的幸运:在新鼓楼区合并完成后,对于我们这样第一次参加“潮水之家”活动的青年教师而言,真可谓是“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个饕餮大餐对于我而言,是会在一辈子的教学生涯中都留有印记的。 因为此次活动是在我校承办的,所以全程我都非常期待与余老师的近距离接触,特别想当余老师的学生。可巧的是,因为天气的缘故,学生无法到场,原定的教学展示课,“学生”就是我们80后的青年教师,于是很兴奋、也很惊喜,心想我一定要让我的回答让余老师满意,从余老师的课堂中学到更多。 余老师的第一节课是七年级上的新课文《风雨》,余老师分别从“表达一种感受”、“了解一种说法”、“知晓一种章法”、“品味一处描写”四个解读层面对文本展开分析,内容既包括整体感知,重点突破,有涵盖写作指导,语句赏析。之前我对文章又进行了细读,所以当老师提问我们青年教师“品味一处描写”的时候,我便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我跟老师低声交流了我的一些想法,余老师点头微笑示意,这让我的心中漾起了一丝暖意。之后我很自信地回答了一个问题,老师对我的回答表示称赞,呵~我内心真的感觉是一个学生被老师表扬后的满足和激动呢!于是,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真的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投入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这种感觉,我已经阔别多年了。今天能有大师作我们的老师,其中的意味更是特别! 余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思路很清晰,教学重点很明确。他不同于我们平时教学的琐碎繁杂,而是有一个统摄的主线在串联着整个课堂,这其中该教什么,该怎么教,都在老师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老师援引的资料既是那么恰当,又是那么周全,让我们感觉老师的备课功夫确实了得,这其中的心血自然是不必说了。所以回想一下,平时有些课堂,为什么自己不满意,恐怕是功夫没有下够,像老师这样的课堂,实在太少了。就这样,在欣赏与思索中,在参与和体味中,一节示范课就不知不觉过去了,老师微笑着说着“下课”,我们却意犹未尽。 第二节课是经典名文《陋室铭》,不知余老师该如何驾驭。首先老师就为我们展示了教学环节:读背,趣说,四字短语概括。因为是古文,所以强调朗读自然是不二法门。第一遍的集体朗读,老师似乎并不是很满意,于是教了大家诀窍,包括停顿、重音和部分词句的朗读技巧,而我们这一群临时凑起来的乐队,在余老师这位神奇指挥家的指挥棒下,很快地便奏出了动听的乐章——朗读一次比一次更加有韵味,一次比一次更能表达刘禹锡写作此文时的自欣之情。我们在陶醉地朗读文章之余,也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老师奇妙的教学艺术感染力之中。在“趣说”部分,余老师让我们用“《陋室铭》中有... ...”的句子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我很快又回答了老师:“我认为《陋室铭》中有清,有静,更有雅”,之后我就联系文章阐释了其中的缘由,老师微笑着赞许我的回答,特别是最后一个“雅”,全篇其实都是围绕这个字而谈。之后我还想再补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妙处的,但是时间不允许了,这也正是老师后面“四字短语概括”部分“炼字炼句”的例子。 这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余老师设置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打开无限可能的两扇大门。首先说“读背”,这恰恰是我们语文老师经常容易忽视的教学环节,我们可能就是为了有这个朗读环节,然后让学生机械地读两三遍的过程,却没有想到朗读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的。一遍遍地朗读,目标是一步步地接近理解作者自欣之情的过程,这是全文的核心,所以我们越是读,心情便越是好,为什么?因为我们似乎自己也清楚,我们是逐渐地通过朗顿体会到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成就感。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不能大方地给学生这样的时间,去接近文本,接近作者,而一定要用条条框框的教学形式去束缚自己,也束缚学生呢?归根结底还是内心没有想法,也没有底气的表现。而余老师正相反。再次说“趣说”,《陋室铭》中有什么,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仿佛叩开宇宙的大门,从内容理解到艺术表达,从句式特点到语言特点,从结构之美到用字之精,就看这个读者的理解境界了。遗憾地是,我们在回答了一些内容之后,思路仿佛就受了一定的限制,这还是平时发散性思维不够的表现,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平时教学生写作时喊着要学会发散性思维的语文老师,这样的表现,显然是不够的。熟悉余老师教学艺术的人都清楚,余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教法和思路都可以有很多种变化,而且都能教出语文味,都能表现这篇课文的特色,我们不禁感慨,不禁膜拜,却忘了为什么。是老师想得比我们多,挖掘得比我们细,备课的功夫比我们深,是他发散思维比我们要用得多,也用得勤。所以,这样的课堂,对于我们青年教师不是一个有警示意义的吗?我又想起老师这堂课开始时介绍“铭”这种文体时所说的“铭”字的本意了,是的,老师的这堂课,对我们也是一个教学之“铭”了。 最后,余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备课的一些想法,特别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规则,例如精通课文,巧用课文;板块思路,形成活动,都给我们许多启发和震撼。这些内容就像是酿出的陈年美酒,我们需要的是回去以后慢慢品味,然后身体力行,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在想,老师已经把多年的教学艺术告诉我们了,只要回去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后来在听到“专题研究”、“资料集纳”这几个小专题时,我就知道我是错的了。在课件中,余老师展示了自己做的读书卡片、积累多种课堂的板书设计、摞起来有一米多高的读书笔记、不同杂志对同一专家的研究、同一杂志对同一专题的研究,洋洋洒洒的文字,一个接一个的图片,让我们大受震撼。这其中有很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那个时代搜集信息远没有我们这么便利和发达,看着老师读笔记的时候还分了专类,我在想,我们现在用One Note等软件轻松能分类整理的事(其实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这样的意识),老师在那样一个年代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毅力,得要花比我们现在多多少的功夫,才能获得这么多的一手资料啊。我的耳畔又响起了他说的两句话:“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和“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两句话我之前就很有感触,并让其他老师打在我校的电子屏上,用来欢迎老师的到来的。此时此刻,看到老师展示的这些过去的故事,真的我觉得,老师在报告厅内讲课的时候,报告厅外的电子屏上流动显示的文字,是对老师教学最好的注解,同一时间,同一个主题。所以,我真的错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没有自己积淀的过程,一定不会是完满的,一定也是不会有像余老师这样这么有底气的,也不会有这么的从容自信。至此,余老师大师的形象,真的深深地叩击到了我的心灵深处... ... 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尝;和余老师相遇的这个上午,也需要我慢慢去体味,细细去思索。我们要学的不仅是余老师课堂上思路清晰,用语精到的“形”,更要由“形”而“神”,去揣摩老师究竟为何这样有教学魅力背后下的功夫,去从内在不断要求自我,去完善自我的过程,再形成由内而外的教学修养,或许这样才是老师此次课堂所真正希望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去做到的事情;我们要学的不仅是余老师课堂上见解的精细独到,解读的细致入微,更要深入地去思考文本中的内涵,语文的要义究竟是什么,这样以“细”为“深”,方不辜负本次活动所要表达的主题。 再次感谢能有这样的平台和机遇能让我们与余老师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做心灵的沟通,真正的叩击到了我们心灵深处。冬日温暖的阳光,轻柔地、舒适地撒下来,温暖了我们的心... ... 12中初中部 刘雨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