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一节有“品”味的语文课 ——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40) | |
作者:故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17 | |
一节有“品”味的语文课 张建军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余映潮老师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让语文教学呈现新的生机。下面请看余映潮老师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并执教的《故乡》。 一、案例描述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闰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 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 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闰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 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 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 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生一: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生二: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代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木偶”般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 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二、收获与反思 纵观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特点,我以为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要: 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堂教学有以下特点: 1.“美”的舞台。可以这样说,“美”是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灵魂。余老师每一堂课的设计都以“美”为原点来构思的。其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 2.“块”的碰撞。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以板块式思路为主,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的碰撞。所谓“板块式思路”,即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这几个“板块”,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有机地整合,其最高境界或者说最终目的便是几个板块的浑然一体。板块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让教师有一种可操作性,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 3.“品”的海洋。有了“美”为灵魂,有了“板块”做框架,那么完成一节课还得运用手段或方法,这便是“品”——品读、品析。教学《故乡》中的“品析”有三步: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品析”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它是建立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教学《故乡》,课堂上有了充分的品读、品析,这节课一定是一堂富有生气的、有血有肉的课。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突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全面的发展,给了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抓手”,为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 [作者通联: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中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