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余韵绕梁,余味悠长——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57)
作者:黄亚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9

余韵绕梁,余味悠长

——例谈余映潮的教学语言艺术 

黄亚东

 

余映潮是大师。亲近大师,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余老师很亲切,举手投足间透着温暖;余老师很睿智,儒雅风趣中尽显机敏。向余老师握手致敬,颇有力道的手劲里传递出一位长者的信任和情谊。听余老师讲课,感受他运斤自如的风采,开合有致的设计,举重若轻的艺术,浓淡相宜的点拨,你会有胜教十年书的收获。坐在台下,最令我感动而又觉得新鲜的是余老师那变化无穷、魅力无限的教学语言。这里,我就以《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和大家分享余老师精湛而巧妙的教学语言的艺术。

 

 “猜一猜,老师给你们训练的第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

——目标揭示,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被动的接受变成积极的参与。

常见的课堂,一开始,教师在揭题以后往往会直接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环节,开宗明义,诚然可以让学生明了课堂学习的任务和重点。但是,这样的环节也必然形成硬性植入、先入为主的弊端,使教学一开始便板起了脸孔,影响了课堂的气氛,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冲淡了学习的趣味,失却了教学的灵动。做什么事情都得有目标、有计划,教学亦然。那么,怎样做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余老师的做法颇有新意,值得借鉴。我们先来看看《济南的冬天》的开课:

师:下面开始学习课文。猜一猜,老师给你们第一个训练的内容将会是什么?

1:朗读课文。

师:朗读。多聪明啊!但是假如不朗读呢?会怎么样呢?再猜!

师:好,你来说。

2:熟悉生字。

师:熟悉生字。对不起,这篇课文里好像生字非常少。继续说。

师:好,请你来!

3: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怎么熟悉呢?要有方法。

3:先朗读课文。

师:然后再概括——

3: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哎呀,接得真好。(师哈哈笑,生笑)你再来。

4: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师:还有更新的说法吗?没有了吗?好的,大家请看——(出示屏幕)文意理解,美段细读。

从这一个教学片断来看,教者的用意是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余老师一改常态,首先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猜一猜,老师给你们第一个训练的内容将会是什么?”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的,这个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探知教者用意的热情和兴趣,也让学生在不断地调动积累、反思辨析中回顾了阅读课文的方法,明晰了本课的阅读重点。这样的设计,妙就妙在教者用有趣的问题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巧妙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从课堂一开始就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的制定和实行中来。如果我们课堂目标的出示,都能“不走寻常路”,都能用颇有趣味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心灵,我们的课堂何愁没有梦幻般的开始呢?

 

“下面还应该有话说。”

——教学引导,恰似妙手拨清弦,让信任和要求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先看《济南的冬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师:“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请大家沉思默想找答案。开始吧!

(生开始看课文,思考问题,找答案。师行间安静地巡视。)

师:好的,咱们开始交流。请举手,表达你的观点。

1:我认为应该是“温晴”。

师:下面还应该有话说。(生大笑)

1:“温情”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师:对,还应该有话说。(生笑)

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可余老师似乎并不罢休,一句“下面还应该有话说”引起了整个会场台上台下一阵会心的笑声,引来老师们的热议。一句非常普通的话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应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出现类似回答的时候是怎么办的?大多是这样的情形:老师迫不及待地说“很好”“很正确”,或者追加一句“为什么?”现在看来,这两种做法都不是最巧妙的处理。要么因仓促肯定而有失深度,大部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么因连续追问而显得零碎,教学过程成了“满堂问”。

余老师的做法启示我们,教学引导不仅是手段,更是一门艺术。所以,教者的每一句引导都要对启迪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规范学习方法有帮助。“下面还应该有话说”看似简单,甚至有老师撂担子的嫌疑,但却包含丰富的信息:你的答案还没有说完,你一定可以说得更好,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这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充分信任,也是对学生答题的要求和指导。这该是一句多么智慧和温暖的引导啊,它似一双妙手拂过学生的心弦,把信任和要求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也在课堂、会场奏响一段和谐美好、令人心动的乐章。

 

“很直观,同样有诗意。‘小山雪景’可能更好一些,谢谢。”

——相机点评,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课堂在机智美妙的生成中绽放光彩。

所有语文老师都知道,教学环节可以设计,导入语结束语可以写好,课堂上的点评却是无法预设的。所以,课堂点评成了许多老师教学业务水平提升的软肋。所谓相机点评,就是说课堂点评要看情况、抓时机,要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进程有的放矢、自然生成。这样的点评才能恰到好处,才会灵动多姿,才有神奇效果。

欣赏一下余老师教学《济南的冬天》过程中“对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片断中的点评:

“他的答案属于简单答案。”

——点评当然不可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也不可以盲目赞赏。中肯的评价既可以肯定学生答案的可取、可信之处,也明确地告诉学生还需要做更深更细的思考。

“多美啊,小山上有雪,雪像披纱一样披在小山的身上,那小山像新娘一样啊!”

——要求学生给文段取一个诗意的名字,教者也得有诗意的点评。学生的答案是“雪的披纱”,很简单,但教者用诗意的语言做一番描述,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答案的内涵,感受其中的美丽。

“很直观,同样有诗意。‘小山雪景’可能更好一些,谢谢。”

——点评不仅仅需要肯定、赞赏,更需要指导和建议,这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提升才会有帮助。

 “山姑娘的发饰。多好啊,山姑娘们的头发很漂亮,能不能把它扩大一点,山姑娘的美姿,也可以吧?山姑娘的花衣,也可以吧?”

——肯定之余,还需示范。余老师说这段话的时候很有趣,一步三回头,这每一次回头中充满了赞赏,体现了牵挂,提出了商榷,做出了示范。这样的点评怎能不使学生终生受益、终生难忘呢?

遍观余老师的公开教学,你会发现:在余老师的教学语言中,课堂点评是一道异彩纷呈的风景线。它们或肯定,或建议;或直白,或诗意;或简洁,或详尽;或动情,或述理……淡妆浓抹,摇曳生姿,让课堂在机智美妙的生成中绽放光彩。其实,这样的精妙得益于余老师常年的积累、深厚的底蕴、思考的习惯、艰苦的历练。我们语文老师,只要多读书、肯思考、不怕磨练、敢于追求,就一定可以在教学中逐步提升业务素养,形成自己独特的点评风格。

 

“只有几个同学在做旁批,其他同学呢?”

——学法指导,时见梨花片片飞,让方法指导贯穿于每一个细节。

 “只有几个同学在做旁批,其他同学呢?”

课堂上,当余老师突然停下,提出这样一个质疑的时候,不仅学生受到触动,台下的老师们似乎也猛然一惊,会场显得特别的安静。所有学生都在默默地做着记录,而此时老师们又在想些什么呢?我们的课堂曾经或正在缺失学法的指导吗?学法指导,是老师用语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说什么,怎么说,说到底还是语言的艺术。对于这门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知道多少又做得怎样呢?

其实,在余老师的课堂,关于学法指导的语言比比皆是:

“我们来看背景材料。”

“看文章要看它标题,看它首段,看它的第一段,看它第一段里边的关键的语句。”

“再换一种说法。”

“第一次活动是朗读,第二次活动是做作业,第三次活动是记录,老师讲,你做笔记。我们通过三次活动来完成美段细读。”

“大家用单竖线把三个层次标出来。”

“好,请把‘妙’字圈下来。”

“多好啊,从手法上面进行了赏析。”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种读书的方法。首先大致地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意,叫文意理解。然后细细地、反复地品读其中某一两个精彩的段落,叫做精读一段。要是还要补充的话,就是背读一节。你看我们理解一篇文章,精读一个段落,然后背诵一个段落,不就学得很充分了吗?”

这些语言或明点或暗示学习的方法,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唐代诗人戴叔伦用一句“时见梨花片片飞”写一片片雪白的花瓣在春风中优美地飘洒,余老师的学法指导,不正像朵朵梨花开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又片片飘洒在学生求知的道路上吗?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指导方法、培养能力的过程。愿所有的语文老师牢记于心并务实于行。

 

 “这个活动上,我观察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得很用心。”

——课堂激励,万紫千红总是春,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收获的快乐。

没有激励,就没有教育。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激励的事情,每一个同学都应有受到激励的机会。在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这样激励赞赏的语言:

“很好,这第一个动作就说明你们很聪明。”

“多聪明啊!这一定是准确的答案。”

“行,他们这组还是回答得很好的。”

 “这个活动上,我观察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得很用心。”

……

余老师的激励语言,看似随意,却各有用意。开文的激励,可以舒缓紧张拘谨的气氛;对准确的回答,毫不吝惜赞赏的语言大加肯定;赞赏并非毫无原则,激励中可以暗含指导和要求;激励不忘由点到面,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收获的快乐……

课堂上的激励语言,如一缕春风可以催生学生心田求知的新苗,如一盏灯火可以吸引学生打开紧闭的心门,如一双大手可以推动学生迈开前行的脚步。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某一天,可否在我们的课堂上成就这样的梦想呢:你的赞赏中有李白,你的激励下有鲁迅,你的微笑里有泰戈尔?

 

 “对不起,我害你了!

——巧妙化解,点水蜻蜓款款飞,让课堂意外成为一道温暖而美丽的风景。

    余老师教学《济南的冬天》过程中,有这样几个语言细节,可谓巧妙机智、耐人寻味。

一是处理冷场的尴尬。

因为是公开课,因为教者是一位陌生的老师,因为第一次在舞台上上课台下又坐着数百名观众——学生紧张了,怯场了,没人敢回答问题了。其实这很正常,几乎所有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有类似的遭遇。该如何化解呢?余老师的方法可谓举重若轻。他说:“给你来,,因为话筒在你桌上。”“你来帮他,你是他的同桌。”“你先来,谁叫你是第一组呢?呵呵。”“好的,再想。你来。”“对不起,我害你了!”……每一句话都很浅白,可每一句话后都会引发舞台上下快乐的笑声,每一句话都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问题,化解了冷场的尴尬。

一是面对固执的学生。

在《济南的冬天》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出现了有趣的一幕:

师:你们这组继续发表观点,到底是“雪”还是“妙”?

3:我觉得是“雪”。因为刚刚给画面命名的时候,老师您取的名字是“小山雪霁”“雪后斜阳”,所以我觉得是“雪”。(众笑)

师:我还要说一句话,最妙的是雪后斜阳啊,(大笑)最妙的是小山雪霁啊,(大笑)那你怎么办呢?是“妙”还是“雪”呢?

3:我觉得是“雪”。(众大笑)

师:她固守她的阵地。(笑)还有没有同学说说观点?我们来读,大家听这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个字重要啊?

生:妙!

师:你们像小猫一样地一叫,这个“妙”就出来了嘛。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写的主要内容是雪,用雪来表现这个美好的图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学生以“雪”为答案的理由让人始料不及,一下子把球踢给了余老师,就看你怎么踢。是脸红脖子粗地发愣呢?还是绞尽脑汁地想法解释清楚呢?这都不是好办法。不得不佩服余老师的机智灵敏,不仅把球截下还顺势传给了学生,解决了问题。课堂上笑声阵阵,春意融融,大家记住了一位执着可爱的女生,更记住了一位镇定自若、智慧风趣的长者。

课堂意外的巧妙化解,因了余老师善良的心灵,睿智的思维,连珠的妙语。在余老师的课堂上,这些温情之语、谐趣之语、智慧之语不断闪现,给课堂带来阵阵笑声,让课堂意外成为一道道温暖而美丽的风景。

听完余映潮老师的课,许多老师都觉得余韵绕梁,意犹未尽。我们为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精妙的语言技巧深深折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该是语言学习的热心者,我们还应该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余映潮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何不从学习他的教学语言艺术开始,尝试做一名有丰厚积淀、多积极思考、能妙语生花的优秀语文老师呢?

愿与大家共勉!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