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072.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贾晓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9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包头市第二十五中学  贾晓红

 

余老师采用三年六次培训法,一学期一次,每次两天,采用现场授课与远程指导相结合。有组织、有秩序地由浅入深、逐层培训。第一次使教师的培训正规化、实效化、规模化。真正做到了扎扎实实的培养一批教师,促进一批教师的成长。

作为包头市余映潮工作室的一名学员,余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讲课、评课、到论文写作、小专题研究,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影响最大的当推《水调歌头》的教学。

20123月,包头市余映潮工作室安排我讲《水调歌头》。

当初,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

1. 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品读——读出情趣

3. 研读——读出理趣

4. 背读——指导成诵

这份教案经过数次修改,3次试讲,却总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虽然学习的是余老师的板块式,但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缺少内在的衔接与联系,整堂课上下来生硬、板结、极不舒服。

余老师是这样评价教案的:

第一个大的环节应该说可以的。

问题可能出在这两个环节(第2、3环节),第一,这两个环节可以并为环节。就是“品读”。 第二,好像没有进行赏析。

在余老师的指导下,经过细致的思考与试讲后,我重新调整了备课思路。把背景适时的穿插在课堂中。同时,2、3环节合并,精简了环节中的啰嗦部分,增加了赏读部分,修改后,我是这样讲的:

1.初读——读准字音

2.品读——读出情感

3.诵读——读出感情

4.赏读——读出魅力

5.背读——指导成诵

课堂变的流畅起来、自然起来。余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优点是:

这节课关注朗读训练,逻辑层次清晰。

理智、机智的采用穿插的手法,把背景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推动细腻,层次清晰。

充分的朗读,三个板块层层深入,有宽度、有高度。

细节上,比较得体地运用示例的手法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照顾到朗读、品读、赏读、背读。教的很实在,很清楚。

提问恰到好处,“仅仅是思念之情吗?”“是不是一直处在矛盾之中吗?”

充分地利用了课文。

关注点是:

提问是优点,也是弱点。

基本上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推进。试着不用问来推进,要让学生自由品析,自由表达,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

余老师的话字字敲打着我的心,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滋润着我长久自卑的心,我顿时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

《水调歌头》的教学,前后我一共经历了5次试讲,一次正式登台讲课。无数次的反复修改,从整体到细枝末节的磨砺。我经历了天天吃不下饭,睡不不着觉的痛苦折磨。最终,我受到了余老师的肯定以及教研室班主任以及李淑琴老师的认可。

后来请余老师签字时,余老师竟然笑意盈盈的望着我,充满希望的谆谆教导我:“贾晓红,继续努力。”我忽的受到了莫大的鼓舞。那种被肯定、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给了我极大的力量和自信。

     后来,班长张之炜和我说,那天余老师在听我讲课的时候,时而抬起头看看我,微笑一下,这样的动作重复了好几次。后来,班长问余老师,为什么别人讲课余老师一直低着头?为什么在我讲课的时候,却抬头看了我好几次?余老师说:“她的那几个问题提的太好了,我真想表扬她几句。” 余老师的话再一次给予了我奋斗的力量和源泉。我会永远记着余老师对我的认可和肯定,继续努力的。

而余老师提到的关注点,更如醍醐灌顶般使我茅塞顿开。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瓶颈,一直以来不知问题出在哪,余老师寥寥几句,直指要害,我顿时找到了教学成长的又一个突破口。

 

这节课最精彩的细节有很多,而最见效的莫过于朗读训练。

在品读环节,学生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苏轼矛盾的心情。我这样训练学生朗读:

第一步,请学生用矛盾的心情读出这句话。

第二步,注意这句话的二四节奏和二三节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及“我要乘风归去”的上扬声调。教师示范,学生齐读。

第三步,要读好这句话,还要读好“高处不胜寒”,把“胜”拉长。教师示范,学生齐读。

 经过三步训练,踏实、有效。学生的朗读水平明显提高。我不禁暗自佩服,余老师的朗读训练技巧就是高啊!

 

自从接到教学《水调歌头》的任务,从开始的反复阅读文本,到大量的阅读《水调歌头》的赏析资料,到大量阅读宋词鉴赏资料,直至最后确定教案,还是相对容易的过程。

艰难是从试讲开始的。第一份教案经过数次修改,3次试讲,却总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虽然学习的是余老师的板块式,但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缺少内在的衔接与联系,整堂课上下来生硬、板结、极不舒服。在余老师的指导下,我重新调整了备课思路。不是机械地把背景直接罗列在课的开始,而是把背景适时的穿插在课堂中,课堂变的流畅起来、自然起来。这次备课使我更加坚信:备课始终要以内容为核心,由内容决定形式。即使形式再完美无缺,如果忽视了内容,也断然没有存在的理由。

因为《水调歌头》是宋词,必须要有朗诵的环节,而范读课文却是我的一大软肋。我避之唯恐不及。几次试讲我都没敢张口读一句话。可是,语文教师讲授古诗词怎么能不去范读?我心中隐隐作痛。受余老师的影响,拿到这篇文章开始,我便天天练习,在家中,在路上,不是朗读《水调歌头》,就是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有一次,我儿子说,妈妈,太难听了,让我安静一会儿。我只好关着门练习。我当时练习也不是为了范读,就是在琢磨这个课怎么组织会更好一些。但是后来有一天,我正在朗读,我的爱人突然说,朗诵的很有进步。我突然觉得有信心了。到后来,我儿子会背诵《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我儿子也会唱了。正式讲课时,我进行了示范朗读,并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后来,老师们都说,朗读的真好,以后完全可以朗读了。从此,我才开始了我的语文朗读范读生涯。我更加意识到,其实每一人真的就是一座冰山,显露在外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下面的十分之九的冰山需要我们去挖掘。挖掘了,潜力就会发挥出来。30多年了,我才发现:原来我也有朗读范读的能力。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余老师要求把23环节合并,试讲时却很是冗长,浪费了很大一部分时间。为了精益求精,我不断地锤炼品读部分,把凡是能用一个词说的话,就坚决不用一句话说;凡是能用一句话说的话,就坚决不用两句话说;在斟酌损益之下,本来繁琐的精读部分变得凝炼起来。

在余老师的指导下,我利用品读环节节省下来的时间,增加了文章的赏读部分,集中对名句和写法进行赏析。这样下来,课容量大大增加,既拓宽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也拓展了教学的宽度。既注意到普通学生的认知,又照顾到尖子生的拔高。

 

经过五次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接受专家的培训、指导。觉得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完善着自己的课堂教学。

曾几何时,范读课文还是我的软肋,我从来不敢在学生面前朗诵哪怕仅仅是一句话,公开课上更是闭口不读。如今,我可以大方的自豪的在四百多位听课教师的公开课中诵读、并有效的辅导学生朗读。

曾几何时,拿到一篇文言文,我给学生做着最详尽的解释,字字做解,句句分析,致使一篇篇字字珠玑、写法独到、增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的文章在我的手中文意剥离。如今,我采用有引有读、以读带析的方式,学生满怀着兴趣进入文本,感叹着古人的情怀、精湛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精粹的思想。曾经使我敬而远之的文言文竟然变成了我的最爱。虽然我不能阻止学生讨厌背诵文言文,但我希望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个信念:文言文不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曾几何时,拿到一篇小说,我与学生共同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评断着人物的性格,预测着命运,感叹着社会和人生。如今,如悬念,波澜、照应、留白、误会,巧合,白描,虚实,渲染……等小说的技法会以课中活动的形式,巧妙地穿插在课堂中,惊喜的是学生在写作与评价作文时,竟然会不知不觉地使用。

而这一切都源于聆听大师的教诲,感受大师的风采。

最后我想用余老师的一句话结束。        

热爱心中的语文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地做一点学问、练一点本领。细水长流,深刻思考,勤奋探究,一定能够让一位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化蛹为蝶”“脱颖而出”。

    最后,深深地感谢余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引领。深深地感谢余老师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所做的莫大的贡献,祝福余老师永远幸福、安康。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