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名作重读 美点无限——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76)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7/23 | |
名作重读 美点无限 ——余映潮《爱莲说》课堂实录感悟 对于绝大多数的名家名作,教师在教材处理上本就存在很大难度,此次余映潮老师选择《爱莲说》这一名篇,进行重读,更是极富挑战性和创新性。余老师对《爱莲说》的重读,不仅解决了“课文难点”这一既定目标,更体现出了富有美感的课堂设计,让学习者在听课之余,有回味、有思考。本节课的美点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朗读的艺术美 2、难点的线条美 3、点拨的精准美 4、话题的简约美 5、情感的渗透美 6、节奏的张弛美 具体阐释如下: 1、朗读的艺术美 既然是名作重读,学生已经学习过一遍,且对文章字、句已十分熟悉,还需要在课堂中,再次进行朗读指导吗,如果指导,从何处着手,如何指导呢?余老师的处理,让重读变得艺术起来。 教师首先让学生齐读,发现大部分学生语速太快。其实,学生对于已经熟悉的课文,当再次朗读或背诵时,很多时候,都只会注意到背诵的表层效果,而不注重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语速情不自禁地加快。为此,教师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确实要重读,刚才大家的读,只能说是流畅,缺少韵味,语速过快。” (一语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师示范第一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指导学生,要“用心吟诵”作者是借助这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学生齐读完第一段之后,教师又适时指出,两个“予”字的读法要领,可谓精妙之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予”字,后面要读出停顿, (给予学生方法的点拨,便于掌握与操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其中的“予谓”的内容一直包含到这一句的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在“予谓”后面打上一个冒号,引导学生在读的时候,不。。,离开文本的内容。) 此时真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朗读的指导,可以做到如此的简练,既有整体的通读语气、语调的指导,又有局部的字词及停顿处理,板块中显灵动,艺术的朗读手法的指导,使得朗读进入更深层次、更雅致的境界。在第三遍,学生齐读《爱莲说》,已比第一遍,有了明显的进步。 从本课后面难点知识的突破看,此处的朗读指导铺垫是成功的。 2、难点的线条美 “简化教学思路”是余老师提出的教学艺术境界之一。 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会如行云流水般,让人从心底感到惬意,即使是学过的课文,也可以做到教学思路雅致的线条美。 在课文难点突破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呈现出以下思路: 课文难点突破之一:字词的理解难点 课文难点突破之二:表达手法 课文难点突破之三:名句理解的难点 三个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又各有侧重,为了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教师辅助八个知识卡片,从作者、文体、难点句式、表达手法以及名句欣赏等角度,既帮助学生克服了难点,又体现了教学设计流程上的线条美,与三个难点,交相呼应。 辅助资料,等够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为难点的解决,做好进一步的铺垫,更是对前面朗读铺垫延伸。 3、点拨的精准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的确,教师在点拨学生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和思考。 生:我觉得“予独爱”可以看出作者的对莲的喜爱。 师:这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生:“出淤泥而不染”看出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这叫言外之意。 生:“濯清涟而不妖”,即使在不好的环境中,也能洁身自好。 师:这叫朴素。 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看出他正直。 师:内心通达,外在正直。 生:“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说明名声好。 师:美德远播。 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他的高洁的品质。 师:高贵的品质。 教师每一次,迅速而精准的点拨让学生的回答更为精致。 又如: …… 生:闭上眼睛,仿佛莲的样子就呈现在眼前。 师:这叫图画美。 生:我觉得这个千古名句,让人有读诗的感觉。 师:这叫诗意美、文学美。 …… 诸如此类教师的点拨,还有很多,总是在学生的表述基础上,或诗化,或引导,或丰富。余老师曾说:“教师的提问,更高层次的应是对话。这种对话,应该是多角度,丰富多彩的。” 4、话题的简约美 所谓主话题,即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话题的设计,要“一问抵很多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本节课中,难点之二的讨论话题: “从文章整体的角度体味《爱莲说》的表达手法。” (学生思考3分钟后,有的从托物言志的角度,有的从衬托的角度思考,教师适时补充第一段的描写,第二段的议论。可谓,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真正做话题的简约美。) 在名句理解难点环节,三位学生相继发言后,教师说道: “刚才几位同学,读出的是意味,那美感呢?” (简单一句话,既对回答问题同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又引导了学生思考的方向。) 余老师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可谓清爽、利索,不拖泥带水,体现出简约的美感。 5、情感的渗透美 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滋养人的心灵世界,而名家名作,无疑是好的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如何架设一条通往文学作品情感美的桥梁,余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应随意的否定学生,即使批评也应是善意的。 本节课中,一位学生,在回答“对千古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如何理解时,该生说道: “这体现了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平乐道。” 暂不说,学生会说出“安平乐道”这个词的原因,就这个词在用在此处的确不妥,教师的回答是: “这里有很强烈的‘安贫乐道’的意味吗?” 一个简单的反问,既指出学生的不足,又引导学生思考,细节之中体现出一位语文老师用词表述上的精准性,以及分寸感。这样的老师,对于学生情感成长方面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文学作品本身固然能够影响学生,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者的志趣情感同样不能忽视,因为他是桥梁,是纽带。 6、节奏的张弛美 有快有慢,收放自如的课,才会令人赏心悦目,本节课,在课堂节奏的处理上,无疑是成功的范例。 如:
在相对轻松地进入课文后,一个趣味练习,让学生稍有紧张,分析后,一次齐读,缓解了紧张之感,接下来的字词难点理解,让紧张之弦再次绷紧,一张幻灯片出示课文和译文,学生稍稍喘口气,“话题讨论”学生思考3分钟,略显紧张的氛围,学生和教师的对话,让课堂气氛再次掀起涟漪。三次松,四次紧,课堂节奏的张弛、疏密之美,尽显其中。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