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脉络清晰 “纯粹语文”的课堂——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85)
作者:崔志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23
 

脉络清晰 “纯粹语文”的课堂

                                     ——品读余映潮老师《沁园春·雪》的课堂教学

青岛城阳一中    崔志钢

 

20097月,余映潮老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语文同课异构交流和观摩会”上,执教了《沁园春·雪》。余老师的课堂教学,采用结构清晰富有层次性的“板块式”学习活动设计,平实而又有起伏的课堂氛围,切中肯綮的“知识卡片”,逐步深入的“了解文意”,指导到位的“朗读训练”,重难点突出的“选点赏析”,透露出浓浓的“语文味”,师生双方完全沉浸在“语文”的境界里,无不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是“新课标”在课堂上的展现。

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授课者的意图清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然于胸,而课堂就是遵循这些步骤逐一完成,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回顾余老师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他采用多媒体屏幕显示并掷地有声地读给学生听明白。

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活动”有四项:一、初识课文;二、了解文意;三、练习朗读;四、选点欣赏。下面逐一进行。

下面笔者就从这四个板块来评点和赏析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一、知识卡片厚铺垫,洞若观火价值高

 “初识课文”是第一板块的学习活动。余先生对相关的背景资料作了严格科学的技术性整合,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呈现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解说和延伸。四则材料的内容分别是:

知识卡片一 《沁园春·雪》的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

知识卡片二  《沁园春·雪》的创作

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当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陕北红军渡河东征,出师抗日期间。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柳亚子索句,毛泽东手书此词以赠。11月,此词在重庆发表。

知识卡片三  《沁园春·雪》的文体特点

1、 词:由古诗发展而来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言诗歌体裁。

2、 “沁园春”是词牌,词牌表示词的格式,这种格式规定写114字。

3、 “雪”是词题,词牌下表示词的内容。

4、 曲终叫“阕”, 《沁园春·雪》分为前后两片。

知识卡片四  《沁园春·雪》的表达特点

1、 领字:在词中起呼领下文,形成层次的字叫“领字”。《沁园春·雪》有两个领字,“望”“惜”。

(教师提示:将这两个字分别画一个圈。)

2、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仗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沁园春”格式一般

都用较多的对仗。(教师提示:把对仗句在讲义上画一下。)

    知识卡片五:关于《沁园春·雪》的评价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画面壮阔,意境雄浑,气势磅礴,雄健豪放,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初识课文”这一环节中,余老师的“知识卡片”发挥功效,层层深入地铺垫介绍,完整地导入课文。“初识课文”作为导入新课的一个必要的环节,有多种形式和多项作用,但具体介绍什么,就很有讲究了。余老师的“知识卡片”包括了毛泽东的身份成就,他在中国文学上的成就,他多经历与文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词、词牌、词的题目的介绍,关于《沁园春·雪》的表达特点和评价等。余老师的“知识卡片”容量大、条理性强、言简意赅,显然经过了老师的认真整合和细致梳理,使学生对词的基本知识和《沁园春·雪》的背景知识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知识卡片”四和五,是本堂课重难点,是教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脉络。

二、了解文意彰规律,循序渐进效果好

“了解文意”是第二板块的学习活动,余老师分成了三步:

第一步是认字识词。

余老师列举出八个字词:

                   风流人物   今朝

每个字词都根据课下注释附加了具体的意思解释,特别强调”(zhāo),不读(cháo)。这来自重点字词的呈现是清楚利索的,经过教师认真的揣摩和把握,目的是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中重点字词意思,为下一步的深入讲解和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步是互读互讲。

这里余先生先呈现给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意译”,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比比高。只有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只可惜那秦始皇帝、汉武大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名震欧亚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骑马打仗拉弓射大雕。时间飞逝呀啊!这些人物全都成为过眼烟云了,数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意译”经过了教师自己充分的考虑和润色,但老师仍给学生指出“意译”只是大意而已,只是作为同学们学习的借鉴。而这里的“翻译”让学生学习本首词时有了“抓手”。学生分组讨论、体会,互相启发,体现出“合作探究”的理念。

第三步是简洁概括。

余老师自己概括上阕意思:

上阕写景,情景交融。

让学生针对下阕的描写内容对出基本对仗的文字来。在认真聆听了学生的发言之后,余老师最后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结果:

下阕议论,品古论今。

然后用“文学的语言”概括文本内容:

上阕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下阕议论,品评风流人,豪情满怀。

老师又进一步抛出自己对《沁园春·雪》内容的深刻理解:

登高望远,视通万里,画面壮美,意境开阔;

俯仰古今,思接千载,历史画卷,风流豪壮。

进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文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的结论是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一步步得出来的,体现出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特点。并且教师对概括是分层次的,步步深入的,让学生不断地去捕捉更为深厚的理解概括文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余老师课后的评课中,我才了解到:原来余老师在课前准备了50句短语、10副对联,字斟句酌之后,最后将认为最好的“范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些“范例”语言典雅优美,使用文学术语,精到细致,充满审美情趣,学生有了参照物,在总结和概括能力上才会有提高。

三、精心点拨朗读法,登堂入室上台阶

朗读是第三板块的学习活动。余老师将这一板块设计为“练习朗读”,又分为三个步骤。

师:读出字词句的力度、读出若干字的长度、读出几个句子的高度。

可以看出,这里的“练习朗读”三个要求是有梯度的。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由读通文本到身心融入到文本大气磅礴的氛,最终通过朗读实现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深厚的思想情感。

这三个环节,教师都是采用范读或点拨地方法来进行指导。每一次的训练精细到位,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

第一步:读出若干字的力度。

余先生先进行“试音”,让学生自己读,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师:建议你这样读:读出字词句的力度,读出大气磅礴的为人诗词。

然后老师范读前六句,让全班同学跟读。

对下阕,教师范读一遍,指出要读得“抒怀一点”,学生的跟读却仍不到位。

师:没有缓急之分,拿起笔来,听我读,做记号。

学生在教师重读地方“望”“惜”等字上做记号。然后学生再一次读,有了大的提高。

第二步:读出若干字的长度。

教师在“须”“看”“分”“俱”“数”“还”等地方进行“长度”的示范朗读后,学生跟读。学生在这番有效的阅读训练下,朗读水平不断提升。

学生读“望……”“惜……”等几句,朗读感染力明显提高。

第三步:读出几个句子的高度。

老师先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了鼓励,然后开始朗读训练。

师:有进步,继续读,读出几个字的高度。哪几个字从高度来读。大家有没有感觉?

学生的“领会”还不到位时,教师作了进一步的启发。

师:沧桑的历史滚滚而去,站在那里,仰望天空,作者心潮澎湃,问道:谁是这片大地上的主人?这里那些字词需要读出高度来?

学生回答“俱”“数”“还”等几个字。

余老师让学生读这几句,但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

师:没读出高度,像我这样读。

教师继续范读,然后让学生跟读。这一遍,教师让学生结合词作本身和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先揣摩一下主人公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跟读,给学生一个缓冲的空间,学生的朗读技巧在一轮轮的训练中达到较高的层面,将句子的“高度”读出来了,教师给学生以奖励,但只是“有进步”。

《沁园春·雪》抒情色彩很浓,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但余老师的朗读是一种科学的系统性的指导,教师的“范读”起一种引领作用,针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进行引领和纠正,让学生“学会”朗读。学生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本,逐步把握住了朗读的规律和技巧。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由不敢大声读到放开声音读,由读的轻重不分到抑扬顿挫,体现出一种朗读的节奏感,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这里,我们领略到名家对文本的钻研,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正如能工巧匠对浑金璞玉,将后者雕琢得圆润和精美,成为一件艺术品。而这一切,源于老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进行点拨,所谓“授之以渔”。同时,教师的“赞扬”有度,及时肯定了学生的进步,但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毫不含糊地进行纠正。

四、“选点欣赏”奏奇效,含英咀华钻文本

余先生在前三项“学习活动”顺利结束的前提下,开始了第四板块“选点欣赏”的学习活动。文本一共是114个字,但通过分析发现,作者语言功力极高,字字珠玑,遣词造句的能力极强,如何欣赏这些“美文字”是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学生面对一百多个字,对那些是具有最佳表现力的一时难以入手,教师早就预设到这一问题,将“美文字”呈现出来,教师稍作提示,给学生时间思考和写作,学生进行了写作展示,教师逐一进行点评。

师:下面我们进行“选点欣赏”。找词中某一方面的内容,让同学欣赏。同学们品析下面的字,在具体的语境中欣赏它们的表现力。

     

     

师:“望”字,既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高大形象,又写出了诗人的辽阔视野”;

“数”字用得好,在比较之中,表现了诗人的豪壮气魄。

教师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静默思考,自由写作。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后,踊跃举手发言,教师让六位学生举手展示自己的作品。如:

生:“欲”字,写出作者的勇气。

“惜”字,对古人的惋惜,说明他们文采不够。

“竞”字有竞争之意,显示出英雄的争斗。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并逐一点评,给学生一种引领和导向作用。如:

师:“欲”字,是作者内心的感情写照。

“惜”字有一种气魄,看不起他们,惋惜他们,为了烘托现在的风流人物。

“竞”字表现出壮丽的山河,有魅力,写出历代英雄的奋斗形象。

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后,余老师把这八个字的“美”归纳为一下八句话,以为小结,堪称精美之作:

“封”字写出了山河的宁静肃穆,

“飘”字写出了飞雪的飘逸柔美,

“舞”字写出了群山的逶迤曲折,

“驰”字写出了雪中的丘陵美姿,

“欲”字写出了任务的勃勃雄心,

“竞”字写出了英雄的动人风采,

“惜”字写出了诗人的超凡气概,

“看”字写出了文人的自信超脱。

老师在“选点欣赏”上下了大工夫,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品评中与学生形成互动关系,课堂生成性好。学生的“选点欣赏”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成果,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对“美字”作较为深刻的赏析,但仍存在瑕疵,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适时指导。而最后教师的“范例”十分精到,既不失原意,又呈现出新的境界,优美雅致,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和“炼字”的能力。这启发我们,教师的恰切点评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锤炼,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准确“把脉疗伤”,这都需要教师有语言的“硬功夫”和“真本领”。

课堂的结束语,余老师先生这样总结道:

这是一支极富文采,高唱入云的英雄之歌;这是一支笔力千钧,意味深长的英雄之歌。

显然,结束语建立在对整首词深思熟虑、精心推敲的基础之上,这不仅是一个课堂小结,更是对整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充满诗意美,让人回味涵咏。足见余老师对文本的发掘之深、功力之厚,更显示出余老师对课堂的行云流水般的驾驭能力,相当清晰和缜密的教学思路,妙不可言的课堂语言。

整堂课给人以“五美”:课堂思路的流畅洒脱之美、教学内容的层次脉络之美、教学过程的生成之美、师生教学相长的活动之美、教师课堂用语的语言之美。这“五美”,让原本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魅力四射,令人回味无穷。

 

后记:在写作本文的间隙,笔者又一次打开余先生课前呈现出的他的个人网站(www.yuyingchao.com),其中一篇写于2009年5月的《今天我在忙什么》短文深深打动了我:“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像许许多多的日子一样,我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这一天,我做了上面所罗列的9件事。还回复了十几封邮件。”不要忘记,这是一位退休已经两年的语文大家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而无数的日夜余老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真让我等语文教学后辈汗颜不止!令人艳羡的深厚的语文积淀和炉火纯青的语文课堂怎样才能拥有?我想答案已经“一切尽在不言中”。

 

(266108   青岛城阳一中 语文组)

 

 

 

 

通讯地址:

青岛城阳一中  语文组   崔志钢 

电子邮箱:qdczg1976@sina.com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