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三误”
湖北省监利县实验中学 何相成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平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标指导下教师的一贯理念。遗憾的是,根深蒂固的教师中心论常常左右我们陷入以下三个误区: 才脱狼窝,又入虎口——误区之一:“问答法”主宰课堂。 “问答法”往往容易被贴上“启发式”的标签,误入乱“启"乱“发”或“启”而不“发”的歧途。君不见,许多课堂成了简单的“问答”:层层设问,处处设问,时时设问,教师反反复复地提问,学生忙忙碌碌地回答,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能有多少?这类课堂的误点为:一是随意问,口语式、判断式的设问,引来异口同声的回答,造成一种轰轰烈烈的课堂“效应”;二是笼统问,过深、过宽、过泛地设问,学生难于回答,只好教师“主导”了:想方设法地激励,想方设法地暗示,想方设法地搜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谁是举手答问人?寥寥无几,又况且你的答案,还得符合我的思路,其实这种请君人瓮法并不高明;三是低效问,不乏技巧和难度的设问,学生竟能在第一时间圆满答出,无点拨之功夫,无阅读之耗时,反应之迅速,语言之娴熟,神态之从容,答案之标准,令人叹为观止。自然引来一番夸奖,你好、我好、全都好了。问题是,让学生做不假思索的表面文章,教师不给予阅读上的导引、方法上的指点、思维上的点拨,而乐于舞弊式暗示,即使能蒙出来,这样的设问又有何益?至于精彩的答问,某些公开课上并不少见。试想,标准式的答问似乎太标准、太流利,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纵使学生基础好,头脑聪明,但这无须思考的瞬时答问之功底,真使人不难想到,你这一幕,莫非是一番如此这般“预习”排练后精心策划的表演,送给听课者看个分明,博得几片掌声,赢得一点荣誉,不让人发感想也难啊!假如这番推测有失公允,该又替学生鸣不平了:既然能迅速答出的问题,老师还煞有介事地设问,岂非浪费时间?说穿了,就是用设问的手段,“主导”学生围着你兜圈,好方便教者把自己准备好的货色匆匆灌给学生。究其实质,还是割舍不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新瓶,灌装注入式的旧酒,这就是“满堂问”——“满堂灌”的翻版。 我们并不反对问答法,相反,精巧的提问是点亮学生智慧之花的火种。提问设计应该讲究适度性、精巧性、牵引性,让它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以这样设想:如何设计好主要问题,如何使提问精粹实在,如何变直问为曲问,变碎问为串问,变教师问为学生问;还可进一步设想:如何以充分的活动板块取代过多的提问,如何变问为圈、点、摘、画结合,变问为读、说、品、写结合,或者干脆来个无提问教学设计。 三千宠爱,集于一身——误区之二:“板书法”独领风骚。 有效的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法,精要的板书设计则是课堂活动必要的直观辅助手段,它应该是实用、小巧而美丽的。多种形式的板书设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课堂风景。然而,很多教师把板书作为一种追求的终极目标,他们往往以板书为中心,甚至覆盖课堂全部。为了完成一幅事先设计好的板书,务必使学生的答问符合设计的思路,务必使学生找出的词眼重合于自己的设想,往往不惜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既定的方向上来,惟恐稍有出入;甚至干脆自我推销,也不问学生懂不懂此货色的来龙去脉,内心同意不同意这种包办,惟板书而讲,是板书而瞻;更有甚者,在铃声催督之后,还忘不了匆匆地作几句概括、几笔勾勒,兴趣盎然地来一个卒章显志样的画龙点睛,然后志得意满地“让我再看你一眼”,终于圆满地挥手依依惜别。总之,一切为了板书,以板书的形式浓缩课堂的全部内容,把板书的制作过程当成课堂设计的主体,将板书的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唯我主义推向高潮。 应该看到,板书是课文某些层面的标示、概括与强调,替代不了教材的全部信息含量,更取代不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这种板书中心论,切割了课堂的层面,导致教学层次的萎缩,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充分进行,造成教学缺乏力度。为此,我们必须客观而正确的采用板书这一手法,让它展示美点,提示要点,标示重点,明示感点,使它变得更加精巧、美观、实用,成为课堂教学的轻骑兵。 黜废百家,惟我独尊——误区之三:固定模式一统天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也是如此。学生的特点不同、教师的着眼点不同,对教材的取舍与整合也千差万别,使教学设计呈现多样性与多面性,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学模式是一种普遍规律,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教学。因此,我们才说教有定法而无定式。综观我们的课堂,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长期重复某一课堂模式——目标板块结构。上课伊始,标示教学目标,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渴求,将各个任务设置成一个个有序的板块,覆盖一个个重要信息和一个个活动要点,使之变成一个个利于顺利完成的知识点,课堂结构顿时变得明晰单纯,课堂内容显得异常丰富而有层次,操作起来方便而得心应手,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还应该明白,余映潮老师设计的课堂结构模式多姿多彩,并不仅只板块模式,如“一词经纬”、“一线串珠”、“选点切入”、“逆向品读”……,不一而足。这些用机智与理智提炼的模式,无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问题不在于某种模式的优劣,如果教师不看实际,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一成不变地套用这种模式,是否得体姑且不论,一旦长期采用一种固定模式,则会制约创造性思维,抑制求变求异的思路,教学设计就会变得呆板。而且,这一定式长期影响教学的全部,还会造成教学的惰性。同样,一旦学生长期受这种定式的熏陶,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不管内容,不问体裁,不看学生,一视同仁地以一种框架约束教师与学生,怎能呈现教材特色、展现教学风格、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新意、有活力、有灵气的教学创想,让学生在优化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达到思维活动的充分拓展与人文精神的极大滋润。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园地》2003年11期
|